我军历史上第一个“将军系”

2015-09-10 07:22林瑞华
党史文苑 2015年15期
关键词:军事学院张震刘伯承

林瑞华

1951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最高学府——军事学院在南京成立,相继设立了高级速成系、上级速成系、基本系、情报系、海军系、空军系。而设立培养高级将领的战役系,更是院长兼政治委员刘伯承关注的大事。1955年9月,人民军队第一次评授军衔时,战役系52名学员都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出现了军事学院战役系“成为我军历史上第一个‘将军系’”的盛况。

“将军系”名副其实

1954年1月15日,刘伯承在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作了长篇发言。在这次会议上,刘伯承具体介绍了军事学院举办战役系的设想,计划招收学员30到60人,主要学习政治、战略、战役、我军战史和苏军战史等内容,培养适应国防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级人才。发言中,他诚恳地点出了杨得志、张爱萍、萧克、萧华、邓华、李达、叶飞等10个人的名字,希望他们都能来战役系学习。他还呼吁说:“希望年壮的将领有机会来和我们一道学习。我虽年纪大一点,但仍愿意同诸位年壮的同志一起学习。”这年7月,刘伯承和学院领导陈伯钧、钟期光等又联名向中央军委写报告提出:“学院党委曾向军事系统高干会议提出,在军队改装备、各级学校成立之后,建议开办战役系,加强高级将领的训练,第一期学员名额,拟宜适应国防工作最低的要求,至少为30至40名兵团及其以上高级将领。”

中央军委迅速批准了他们的报告,从全军各大单位选调52名高级干部进入战役系学习。能够进入战役系学习的,都是人民军队大名鼎鼎的精英,他们包括杨得志、陈锡联、韩先楚、刘震、李天佑、张震、杜义德、吴克华、张祖谅、陈先瑞、秦基伟、曾思玉、廖汉生等人。

提着马扎,背着图囊

战役系学员的年龄,多在40至50岁之间,都是军职以上干部,经历了长期革命战争的锻炼和考验,有着丰富的作战指挥经验和较高的政治素质,也善于独立思考,不少人是我军赫赫有名的战将。不足之处,是文化水平还比较低,缺乏系统的军事理论学习,对现代军事科学知识知之不多。张震曾回忆说:“就我自己而言,以前从未系统学习过。连年征战,很少能坐下来认真读书。1937年到抗大学习,也仅是几个月的短期培训。年逾不惑之际,能暂时离开繁重的工作岗位,专门拿出3年的时间系统学习军事理论,特别是有周密的教学计划,有优秀的教员教授,机会十分难得。因此,对这次学习,我倍加珍惜。”

对战役系学员,军事学院在生活上给予了特别的关照。由于他们的学习时间比较长,学员的职务比较高,年龄也相对大一些,因此允许学员带家属,均安排住在南京宁海路一带,每家一幢房子。学员驻地离院部较远,所以学院干脆就在宁海路附近找了一幢房子,即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为美国特使马歇尔的随员准备的办公用房,作为学员的课堂。后来,还盖了一间简易大教室。

学院对学员在思想上、学习上的要求,却是相当严格的。刘伯承曾多次强调:“惟其是高级干部,更应加强领导。对他们放松了,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相因成习,积重难返。我们对他们的最大照顾,是保障他们能学到东西。”在照顾学员很快安好家后,他就按照打仗的要求来严格规范学员的行动。有一件事,给张震留下的印象很深,并被写入了他的回忆录。刚入校时,学员坐的是皮沙发凳子。刘院长看到后说:“当学生的,就是要坐硬凳子,屁股那么娇贵呀?”他还引用“慈不掌兵”的古语,来说明这个道理。此后,学员就都换成了硬凳子。外出作业时,学员都提着马扎,背着图囊。

战役系第一年为预科,总训练时间为1200小时,其中1000小时用于补习文化(共设4门,即语文、数学、理化常识和地理),目的在于“提高学员文化水平,为升入正科,学习现代化军事科学与政治理论打开门径”。这也是刘伯承的一贯思想,他多次强调:高级将领的文化学习特别重要。我们工农出身的同志,如果只是政治、经济上带头翻身,而文化上不接着翻身,那就不能掌握科学,不能以军事科学来保卫国防,就是非常不完全的。

当时规定,不需补习文化者,可以不参加预科学习。所以,战役系第一年只有30多人入学。学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刘院长主张因人施教,把学员分别编为甲、乙、丙3个学习组:甲组入学时为初中三年级的语文、初中一年级的数学;乙组为初中一、二年级的语文和小学五、六年级的数学;丙组为小学五、六年级的语文和小学三、四年级的数学。甲组层次较高,要求结业时能够达到高中三年级语文和高中一年级数学的水平。

牢记自己现在是学员

1955年9月1日,战役系学员全部转入两年的正科学习。学员重新编为4个学习组。第一组组长陈锡联,第二组组长廖汉生,第三组组长谭希林,第四组组长是张震。班主任由杨得志兼任。后来,院部又派孙继先为副主任。他俩既是领导,又是学员。另外,还有专职协理员桑子祯。

刘伯承亲自抓训练计划的制订,他要求学员在深入研究苏联军事科学和毛泽东军事著作的基础上,深入研讨战役法,研究战役中各兵种的使用问题。所设课程,是紧紧围绕“以培养成熟的战役指挥员为目的”来安排。政治课,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等;军事课,有军兵种知识和集团军、方面军战役理论等。内容十分丰富,科目种类不少。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教员们的讲授,学员们感觉收获很大。对此,张震有切身体会:“自己觉得以往的一些零碎的经验更加系统了,过去尚不熟悉的东西得到了补充。比如,我们过去打仗,主要靠步兵和一定数量的炮兵,在战役指挥上多是研究步炮协同问题,到了解放战争,我们才从敌人手里缴获了少量的坦克、装甲车,并着手组建海军、空军。因此,对诸军兵种合同作战的经验比较缺乏,理论上也不够系统。这次,我们不仅学习了炮兵、装甲兵、工程兵等兵种的运用,还学习了航空兵等军种的运用。特别是着眼现代战争的需要,研究现代条件下诸军兵种合成军队的攻防战役及其组织指挥,研究陆海空三军合同作战,以及研究如何防原子、防化学武器的袭击等。许多都是新东西,所以学起来感到很新鲜,也很有收获。”

对于战役系学员来讲,如何以普通一兵的身份,尊师重道,处理好学员与教员的关系,也是他们曾经遇到的问题。教员们的军衔,大大低于这些学员。按照内务条令,军衔低的军官见到军衔高的要主动敬礼。而按学院规定,应是学员先给教员敬礼。这就产生了“矛盾”,究竟如何处理?针对这一情况,系党支部专门开会研究,提出要按照刘伯承倡导的“尊师重道”的要求,放下将军的架子,牢记自己现在是学员,不是首长。面对教员,不管其是校官还是尉官,都是学员的老师。每次上课,值班员都要向教员敬礼、报告。

1957年6月下旬,战役系进行了毕业考试,军事学院战役系52名学员毕业考试及格,准予毕业。战役系的学习,对将军学员们影响深远,张震回忆说:“军事学院的学习,是个加油站,也是个新起点,为尔后的工作打下了更为扎实的基础。”○

(本刊编辑部摘自《人民文摘》)

猜你喜欢
军事学院张震刘伯承
Nonlinear propagation of an intense Laguerre–Gaussian laser pulse in a plasma channel*
致命的暗喻
《张震讲故事之鬼迷心窍》校园记忆恐怖来袭
以刀会友
刘伯承治校三法
刘伯承带兵思想探讨
刘伯承过许昌
刘伯承倡导的训令式指挥法
我军最早的军事学院
刘伯承同志创办军事学院期间大事摘记(1950年7月-195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