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春勇
罗伯特·劳伦斯·库恩,一位并不怎么会说中国话、也不精通汉语言的国际投资银行家,10年前却因撰写《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这部著作,而声名大噪,一夜之间成为海内外广受关注的人物。笔者有幸在南昌见到了库恩博士,并且留下了一段感人至深的记忆。虽然过去十年了,但回忆起来还是那样的亲切与清晰。
晚上值班,“重用”《江泽民传》在昌热销图片
2005年2月17日,春节后上班第二天,我作为信息日报社新闻中心的副主任在总编室值晚班,看到本报摄影记者王东拍了张图片,报道《江泽民传》在南昌八一广场新华书店热销的情景,眼前一亮:“咦,这么快南昌就有这书卖,真是高速发展的时代啊!”
在与值班老总商量一版大图片时,我力主用这张图片放一版,以至于晚上11点多钟在给报社一把手打电话报告重点稿件安排和版面处理时,还力陈理由,争取领导的支持。我觉得,这本“重量级”的由外国人执笔为健在的我国最高领导人出版的传记,这么快就进入了南昌,绝不是小事一桩,这本书一定会在全社会引起轰动,全国各地必将刮起一股“《江泽民传》热”。为了突出这张图片,又取消了原来一版头条要放一篇文字稿件“压阵”的安排,改做标题导读处理,而这张图片的尺寸,也较一般常规照片要大。
事后证明,及时刊发并在一版“重用”“《江泽民传》热销洪城”这张图片,真乃明智之举。2月18日,在南昌的所有报纸中,《信息日报》的这张图片“一枝独秀”,对其他同类媒体的“触动”自然也非同小可,因为几家向来触角灵敏的媒体没能捕捉到这条“大鱼”痛憾不已。仿佛事先约定好似的,同一天,新浪网首页有一条《南方都市报》介绍《江泽民传》在广州畅销的报道,无形中更印证了选用这张图片刊发并重点突出处理的价值所在。
2月19日,《江南都市报》迅速做出反应,在一版显著位置刊登了“本报今起连载《江泽民传》,敬请关注”的消息,内页用两个整版开始转载该书。2月21日,《经济晚报》也做出了同样决定。接下去就不用多说了,全国各大中小媒体都对《江泽民传》展开了浩大的“宣传攻势”。本报的“周末”“赣州新闻”等栏目也浓墨重彩、接二连三刊发了大篇幅介绍文章。
库恩驾临,现场涌来大批记者和热心读者
正当《江泽民传》在全国的热度继续攀升时,《江泽民传》的作者库恩博士要来南昌签名售书消息传来了。这也的确让我们感到惊喜和意外,真不得不佩服有关方面的决策与能耐。
尽管对此次签名售书充满期待,也接到了书店方面的邀请,但因工作变动,3月份我已从采编部门调到发行中心担任主任。于是,作为“随从”,我跟着报社时政部的刘上峰主任和罗峰记者来到现场。
3月25日下午3时半,令洪城老记翘首以待的库恩博士准时出现在南昌八一广场新华书店5楼读者俱乐部。现场聚集了已在此等候半个多小时的媒体记者,多家媒体的到场人员都比平常一般性采访报道的人数翻了倍。库恩博士的助手、花旗集团国际投资业务副总裁朱亚当先生介绍,库恩博士是当天刚从美国飞到北京,再由北京抵达南昌的。
库恩没有想象中那么魁梧高大。头发花白,戴着一副细框眼镜,留着短胡须,身材瘦弱,倒是笔挺得体的黑色西装凸显了学者风范。他的身份是花旗国际集团执行董事,而非作家。金丝框眼镜后面不时闪动出的睿智之光,给人感觉这是一位精明干练的小老头。
面对鲜花和掌声,库恩以不太流利的汉语回敬:“你们好!你们好!”接着便按程序开始发表讲话,介绍自己写书的经过和出发点。摄影、摄像团团围在台前,对着库恩“目不转睛”频频曝光,而文字记者大部分则规规矩矩地在座位上洗耳恭听,认真录记。
大约半小时的媒体见面会结束,立马进入签名售书的阶段。虽然是政治类书籍,但火爆程度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有的人一端就是一大摞书,前挤后拥并不亚于明星签售。
见机行事,“逮住”库恩为报纸题字问候读者
在现场,我们都在寻思着如何拉进与库恩的距离,寻觅着与这位“老外”互动的突破口。
《江南都市报》记者将事先用纸条写好的一段话,而且是中英文对照,通过朱亚当交给库恩,请他为报纸题词。签名售书间隙,朱亚当“见缝插针”递过纸条,库恩马上为《江南都市报》题词。
眼瞅着“江南”索取到了库恩的“墨宝”,职业责任也促使我不甘落后。当签名售书渐入尾声,现场气氛相对宽松,我拽住被媒体记者轮番“盘问”的朱亚当不放,在交换名片之后,便提出让库恩博士为本报题词的请求。朱亚当看上去,一脸严肃,但还是比较好说话的,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爽快地答应下来。
我临时找到一张白纸,朱亚当自己又找了一张纸,将“信息日报”几个字翻译成英文。当库恩签名完最后一本书,接过朱亚当和我递过来的白纸,立即明白是怎么回事,但写什么呢?我也没有仔细考虑,表示就向《信息日报》读者问好吧!朱亚当转述了我的意思。库恩点头会意一笑,迅即拿起笔一丝不苟地写起来。我站在旁边看他笔走龙蛇,强烈地感受到他的真诚。
当库恩写好题词,我立即与他握手表示感谢。他见旁边我们的记者在拍照,便会意地将题词拿在手上。我不得不惊叹他的机敏。
我握着库恩柔软温暖的手,他将刚写好的题词举起来,持续了好几秒钟,就像举行什么正式的签约仪式似的。一旁的摄影记者王东,接连按动快门,将这个瞬间凝固下来,化作了永恒。
事后从拍下的图片看,虽然没有任何准备,更不是刻意的安排,这个题词场面无疑是当天签名售书中最精彩生动的情景之一,也称得上是此次媒体见面会最耐人寻味的一幕。
访问随感,对江西发展提出建议和良言
库恩在南昌待了不到两天就走了。据全程陪同的时任江西省委外宣办主任、现为江西省文化厅厅长的郜海镭回忆,库恩先生这次在江西的时间仅为28小时,“在这短暂的将近28小时中,他除了不足7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外,几乎每一分钟都和我们在一起做活动并进行交流”。
圆满完成3月25日下午在南昌新华书店的签名售书仪式,3月26日上午,库恩博士前往江西省行政管理学院,为师生们作了一场主题为“经济发展与国际形象的关系”的演讲。当天下午在离开南昌前,时任江西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的吴新雄专门会见了他和朱亚当。
吴新雄向库恩一行简要介绍了江西省情、经济发展水平、特色以及发展思路,通报了上一年江西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他希望库恩博士通过此行,多了解江西,并通过自身的影响宣传、推介江西。同时,给江西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提出宝贵建议。
离开南昌,库恩又风尘仆仆地赶往下一站武汉进行签名售书。没过一个月,也就是4月21日,我们便在江西的媒体上看到了他写的访问江西的随感——《江西发展是一个动人故事》,情真意切,高屋建瓴,谈了自己对江西的接触、认识与建议。一个花甲之人,行程如此之紧,效率如此之高,精力如此充沛,思维如此敏捷,着实让人敬佩。
在这篇写于2005年4月8日,由江西省委外宣办翻译的2000字的随感中,库恩博士说:“作为毗邻沿海发达省份(广东、福建、浙江)的内陆省,4200万左右的中等人口规模,江西常常被外国人看作是一个相对贫困、发展前景一般的地方。2005年3月下旬我对江西的访问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以至于改变了我个人在中国的商业发展战略。”
他介绍江西美丽富饶,水资源、矿产资源丰富,旅游业风光,历史辉煌。“尽管在经济发展方面落后邻省,但江西充满新的希望、动力和活力;尽管实力不如这些邻省强大,但江西的积极性和脚踏实地的创造性不亚于任何人。”“敢为人先、富有远见、敬业守信,这样的人民是江西最好的资源。”“无论是正式会晤还是私下交谈,我都看到了这一点。人是江西最好的资源。”
库恩通过对江西近两年GDP增长、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等数据的比较,得出“江西的发展是强劲的”结论。“江西‘助每个投资者成功’的经济运行原则引起了我的注意,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在文章最后,库恩博士善意地提出忠告,“下面这些不好的迹象需要引起江西领导者注意:过分地与他省比数字。健康的竞争能激励积极性,但各省的差异很大,不能简单攀比。过分关心经济增长总量。确定一个数字是很容易的。例如,孤立谈人均收入的增长不能说明人们实际收入分配的任何问题。当与发展没有利益冲突时谈环境保护,而当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需要作出艰难选择时轻视环境……”即使在今天看来,这些话仍然振聋发聩,极具现实意义,真可谓是一个投资银行家和公司战略家发自肺腑的金玉良言。
传播中国,被媒体誉为“中共新时代同路人”
自从1989年春首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库恩就一发而不可收,几乎每年都要来中国几趟甚至十几趟。20多年来对中国问题持续关注和悉心研究,致力于“向世界讲述一个真实的中国”的库恩,因此被东西方媒体冠以“中国通”。
2011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新华社有影响的权威杂志《瞭望东方周刊》,刊发封面文章《十大极具影响力的中共同路人:与共产党共创伟业》,列举的廖仲恺、张学良、鲁迅、黄炎培、霍英东、何贤、史沫特莱、斯诺、斯特朗九人均已作古,只有库恩一人健在。作为“后生”与“晚辈”,库恩由此也以“中共新时代同路人”的身份成为10人中唯一能够接受该刊专访的“中共同路人”。
继《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之后,2009年,库恩又推出《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一书,探讨中国改革30年来的成就和问题。2012年金秋,由库恩直接参与节目策划并担任主持人的5集专题纪录片《中国面临的挑战》,作为向中共十八大献礼的重点作品在上海首播。与前两部著作重心聚焦中国高层领导不同,此次拍摄的纪录片更多是深入工厂、医院、民工子弟小学、养老院等地,密切接触了中国的“草根”阶层。中共十八大召开期间,库恩又在北京,为多家全球主流媒体担任特约观察员和评论员。
责任编辑 冷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