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佳丽
“非洲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太小,其对外贸易在整个世界贸易中也比较微不足道。当全球经济处于上升阶段、大宗商品被看好的时候,非洲经济受到的关注还会多一些;而当前全球经济整体形势并无明显起色且国际大宗商品也不景气,非洲经济几乎就被外界遗忘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李智彪向《经济》记者指出非洲经济在全球的地位。
经济增长受外部冲击
尽管如此,作为七大洲之一,非洲的发展与动态仍然受到一些组织的常规关注。消息显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简称IMF)在今年4月14日发布的报告中宣布非洲2015年经济增长将不超过4.5%,2016年不超过5.1%。
作为世界上经济表现活跃的地区,外界普遍认为此次下调,主要与国际市场油价下跌有关。对此,李智彪表示,国际大宗商品的影响因素只是一部分。毕竟,非洲不少国家以原油、铁矿石和农产品出口为主要经济支柱,国际油价下跌和农产品市场的普遍不景气一定影响到经济增长。“可是非洲经济增长最核心的要素,并非出口或者其他外界因素,而是它自己的内需”。李智彪分析,最近20年,非洲经济增长都是向上的趋势,而内需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不管是在今年下半年还是未来几年内都是不可更改的事实。他认为,内部消费和基础设施建设是非洲未来提振经济的动力,而在全球资本过剩的背景下,非洲引入的国际资本没有明显减少,相比其他地区的大幅降低就称得上不错的表现了。
李智彪说:“此次下调,市场应该早有预期,下调幅度不大,不管是非洲还是外界投资方都比较容易接受、消化”。之所以有这个说法,是因为IMF早在2015年1月就对撒哈拉以南非洲今年的整体经济增长预期由2014年10月预测的5.8%下调至4.9%,而即使如今再一次下调至4.5%,非洲仍然是全世界范围内仅次于亚洲经济增长的地区,“不少全球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都在非洲地区”。
事实上,非洲的特殊情况让原本单纯的数字需要更多解释。李智彪指出,当前的增长率拿出来和别的地区比确实有优势,和自己比就显得有些逊色,可是就算这个数字保持曾经的4.9%或者再高一些,非洲也很难在未来成为主要的外资流入地。“一方面,非洲整体的金融市场并不发达;另一方面,非洲整体政局比较动荡,而资本首选因素是安全”。
也恰恰是不安全的原因,让非洲经济对外界表现异常敏感,稍有变动就容易出现经济下行的局面。
基建为下半年投资重点
石油、工业金属以及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让IMF屡次下调非洲经济增长预测。而就在最新预测后的几个月内,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再次呈现总体下降趋势,近期的国际油价更是一度跌破40美元/桶,创6年以来新低,不少声音惊呼“回到了2009年金融危机的水平”。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李雪冬认为,这会使拉动非洲经济总体增长的尼日利亚、安哥拉等以出口原油为主的国家的经济增长更显疲惫。
李雪冬向《经济》记者透露,为减弱不良影响,安哥拉已计划于2015年10月提升原油出口量至近4年来最高,期待以此满足亚洲市场需求和弥补油价下跌造成的收入损失。不过,由于非洲国家的产业结构并不完全相同,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大宗商品尤其是原油价格的走低对各国的影响差异显著: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
据他分析,对于加蓬、乍得、安哥拉、刚果布、刚果金、赤道几内亚等主要依靠出口石油且产业结构缺乏多样性的国家而言,影响主要是负面的。而黄金、铜等矿产资源的价格走低则使南非、赞比亚等国的经济整体下行。相比之下,石油净进口国肯尼亚、塞内加尔等则可借助机会从中获利。李雪冬尤其指出,尼日利亚的情况比较微妙。尽管该国经济相对多元化,且服务业正取得蓬勃发展,但石油出口在其GDP中占比较大,导致经济受冲击,因此经济增长表现低于预期。相比之下,全球粮食价格的持续下滑以及粮食存量的增加,倒更倾向造福非洲经济的发展。他认为,尽管会对主要出口经济作物的非洲国家造成不利影响,但是对于多数国家都需要进口粮食的整个非洲大陆而言,其影响无疑会是正面的。
综合目前整体情况,非洲经济形势难容乐观,而各国货币贬值更让该地区的不少国家担忧。尽管非洲各国央行已大力干预,由于非洲国家的外汇储备不到新兴市场平均水平的10%,加上商品价格重挫,以及美国未来可能加息的影响,今年表现最差的10种货币中,非洲便占了5种。
至此,李雪冬认为,货币继续贬值的风险加之安全形势等因素的共同影响,短期内中国面向非洲的投资应十分谨慎。不过,他同时认为,中国产业转移的趋势已不可逆转,而非洲又是最佳承接地,因此较长时间内中国对非投资无疑会持续增长。“就目前而言,继续投资之前应考虑中国投资者具有比较成熟经验、与非洲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规划可以有效对接的领域。”也就是说,下半年以及未来,基础设施建设应继续成为中国对非洲的投资重点。
制度供给欠缺是根源
实际上,基础设施建设一直以来都是拉动非洲经济增长的关键点,而非洲当地政府对此也颇为重视。即便如此,在发展多年之后,基础设施也并没有带领非洲走出一片天地,而此前报道2015年下半年世界经济走势的时候,所有接受《经济》记者采访的专家学者都一致表示:非洲经济太微不足道。
不管是非洲联盟2012—2020年非洲基础设施发展计划的优先行动计划、普华永道《2025年大型项目和基础设施支出预测》,还是非盟峰会通过的“2063年愿景”等重要文件以及各地区各国的发展战略,无不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突破该大陆中长期发展瓶颈的重要措施。只是,结果却差强人意。李雪冬指出大部分项目因需要海外直接投资而处于被动位置,以2014年6月开始动工的257个大型项目为例,143个项目由公共部门投资,88个由私人投资,26个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投资,资金多数来自于外部。
正是上述方面的外部依赖性,让整个非洲大陆在今年的经济形势下难有起色,而其所体现出来的脆弱性更是让不少声音认为当前的人民币贬值会让其经济面临崩溃。对于这一观点,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梁益坚有另一番分析。
他对《经济》记者表示,人民币贬值对非洲经济的主要影响体现为中国的购买力下降,可能会减少从非洲国家进口原材料的数量。然而,中非双方在国际贸易中是互补关系,而非竞争关系,中国向非洲国家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从非洲主要进口各类矿产品。加之此次人民币贬值幅度较小,对非洲经济并不会造成冲击。“甚至,非洲国家将能够以更优惠的价格购买到中国产品,降低了非洲民众的生活成本”。
其实,在梁益坚看来,非洲大陆长期难以振兴的原因在于,许多非洲国家独立后,作为小经济体却选择“国有化”和“进口替代”的发展道路,无法实现经济结构转型,进而无法在经济层面形成对制度的需求,制度供给也就跟不上,从而陷入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双缺失的恶性循环。他说:“在错误的经济政策与制度需求供给都不足的双重打击下,大部分非洲国家陷入贫困而无法摆脱。短期看,需求决定供给,而从长期看,供给创造需求,因此制度建设成为严重制约非洲发展的一块短板。”
为此,梁益坚指出,非洲经济应该以加强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出口导向为方向,增加投资并提高其获得可操作技术的能力,将资金、技术与土地、劳动力的多方优势结合,依托现有比较优势,发展现代农业、原材料加工业和轻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链,多元化发展出口导向产业;进而在此基础上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建设非洲统一市场的步伐,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
2015年是非洲经济接受考验的关键一年,上半年,非洲经济尚表现出坚强之势。下半年,整个大陆能否承受“内忧外患”,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