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一、日本反思二战史 言行不一意何在
2015年1月1日,日本天皇发表新年感言,罕见谈到了二战及学习历史问题,希望日本能借此思考今后应成为怎样的国家。战后从不干政的日本天皇主动谈及战争和历史问题,似乎不同寻常,意有所指。
2015年是日本战败70周年。战后70年,日本对战争与和平秉持什么样的态度,不仅关乎与邻国间的关系,更关系到国家今后的发展方向。1月5日,安倍表态,将在2015年8月日本战败70周年之际发表“安倍谈话”,反省日本过去的战争历史。然而,就在大家还在讨论“安倍谈话”应该怎么谈,谈什么,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继承“村山谈话”和“河野谈话”精神的时候,安倍政府却在内阁会议上通过答辩书,为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大开绿灯。同时,在日本文部科学省的同意下,日本部分高中公民科教科书删除了“慰安妇”表述。成为一个“正常国家”是日本战后梦寐以求的愿望,然而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侵略战争,在历史问题上反复失信背义,如何能让曾受过其侵略的邻国人民相信日本能够走和平发展道路,“为世界和平与繁荣贡献力量”呢?这样急不可耐地解禁自卫权,修改《和平宪法》,到底是为了所谓的“和平”,还是为和平设置障碍?安倍政府的所作所为让日本离“正常国家”的目标越来越远了。
二、巴黎杂志遭袭击 言论越界惹祸端
1月7日,法国讽刺杂志《沙尔利周刊》遭到两名武装分子的血腥屠杀,造成包括警察、杂志主编和多名漫画家在内的12人死亡。随后在追捕恐怖分子的过程中,又有5人身亡。短短三天,17人倒在恐怖分子的枪口之下,法国本土遭遇了40年来最为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法国10万民众在法国政要和世界各国领导人的带领下,聚集在巴黎共和国广场举行示威游行,谴责暴行,悼念亡者。
悲痛和震惊过后,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是《沙尔利周刊》?这本被称为“反穆斯林典范”的杂志,此前曾因多次刊登讽刺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而“惹祸上身”,甚至遭到过死亡威胁,然而,该杂志依旧我行我素。袭击发生后,多国政要和媒体谴责此行为是对“言论自由的血腥攻击”。的确,恐怖袭击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都应该受到谴责。然而殊不知,自由表达权也是有禁区的。“武人之刀,文人之笔,皆杀人之具也”。以笔杀人,有时更甚于刀。任何以嘲笑、讽刺或攻击他人信仰自由的言行本身就已经超越了自由的边界,变成口诛笔伐的“刀”。遗憾的是,在经历血洗之后,《沙尔利周刊》并未就此收手,新一期杂志再次刊登穆罕默德手举“我是沙尔利”的漫画,此举招致来自伊斯兰世界的愤怒抗议。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并非不可调和,也非必然对立,实在不应该走上“冤冤相报”的老路,这样无休无止的伤害只会让仇恨的种子落地生根,成为恐怖分子杀人报复的借口。
三、中拉北京话友谊 携手合作应挑战
1月8—9日,来自委内瑞拉、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巴哈马四国的领导人齐聚北京,出席以“新平台、新起点、新机遇——共同努力推进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为主题的中拉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拉美国家领导人集体走出拉美大陆,齐聚中国,共商合作发展大计,这在中拉关系史上实属罕见。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就中拉论坛未来发展提出建议。会议通过了《中拉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北京宣言》、《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合作规划(2015—2019)》和《中拉论坛机制设置和运行规则》三个重要成果文件。中拉关系由此掀开新的篇章。
此次会议外界最为关注的是习近平主席描绘的2500亿美元投资计划,即在未来10年,中国每年向拉丁美洲能源、基础设施和创新领域投入250亿美元,并在10年内将中国与拉共体双边贸易额提高至5000亿美元。这一提议得到了拉美国家的普遍欢迎和高度赞赏,但也引起部分西方国家的担忧,担心中资企业进入当地市场,会挑战欧美企业在拉美的传统地位。其实,这完全没有必要。首先,中拉之间是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没有任何排外性质。其次,中国的投资模式在拉美绝非畅行无阻,仍然需要付出学习的代价。总之,作为两个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中拉的合作之路前途光明,前景广阔,但仍需悉心呵护,谨慎应对。
四、缅北战事全升级 和平进程受阻碍
连日来,缅甸北部克钦的武装冲突全面升级,引发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此前,缅甸政府军与少数民族地方武装克钦独立军在克钦邦多处展开激烈交火,随后战事全面升级,缅甸政府军甚至动用武装直升机等重型武器对克钦独立军控制的据点进行打击,双方各有伤亡,战事异常胶着。
缅甸政府自从1988年奉行民族和解政策以来,已经与少数民族地方武装(简称民地武)维持了近20年的相对和平局面,近年来虽时战时和,打打停停,但都仅限于零星交火。2011年缅甸总统吴登盛执政后,陆续与十几个民地武签署停火协议,然而在与势力最大的克钦独立军谈判方面一直进展不顺,最终由武装冲突引发全面开战。缅甸民地武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半个世纪证明,处理民族问题决不能简单依靠军事打击,和谈和解仍是最终出路。对于政府来说,战事升级,局势失控,失去的不仅是民族和解进程的主动权,恐怕还有国内民众企盼和平的心。对于缅甸这样一个民族众多,纷争不断的国家来说,任何一次民族和解成果都来之不易,任何一场战争都是没有赢家的战争。
五、美国情咨文发布 奥为继任者铺路
1月2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会发表任内第六份国情咨文演讲,阐述2015年美国内政外交的施政纲领。由于不再谋取连任,外界更为关注的是奥巴马在执政最后两年将如何为民主党的继任者造势铺路。
在国情咨文演讲中,奥巴马大打“经济牌”,表示美国经济已翻过“衰退”一页,正实现自1999年以来的最快增长。同时也坦承,美国贫富分化现象日益严重。为此,他主张通过税制改革,继续向富人“开刀”,为中产阶级减税减负。在移民政策方面,2014年底奥巴马推出的移民改革计划遭到国会的全盘否定。这项有利于绝大多数拉美裔的移民改革方案被视作奥巴马拉拢民主党票仓的行为。为此,他呼吁两党能够共同推动此计划顺利实施。此外,奥巴马还谈到了职工带薪休假、网络安全、免费社区教育、医疗信息共享等公众关注的内政议题。外交方面,奥巴马否认对其美国外交政策失败的指责,认为政府在恢复与古巴外交关系、打击“伊斯兰国”、反对恐怖主义方面的表现都值得称道。美国国会掌控权易主后,外界普遍认为奥巴马已成“跛脚鸭”,很难有所作为了。但从国情咨文中可以看出,奥巴马在没有竞选压力的情况下,很可能放开手脚,大干一番,这不仅是为了给自己留下宝贵的政治遗产,同时也能为民主党继任者赚取更多的竞选资本。
六、全球聚焦达沃斯 探讨经济新格局
1月21—24日,一年一度的冬季达沃斯论坛在瑞士东部小镇达沃斯召开。来自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名各国政要、工商界精英和专家学者汇聚在此,围绕“全球新局势”这一主题,探寻应对复杂全球性挑战的解决之策。此次年会还设立了280个分论坛讨论,内容涉及中国经济、全球性地缘政治危机、气候变化、网络安全挑战等诸多领域。话题之广,人数之多、影响之大,从中可见一斑。
透过达沃斯看当今世界经济,可以发现几个特点:一是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不容乐观。2014年,除美国经济一枝独秀外,其他新兴经济体和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或面临增速放缓或面临持续低迷的困局,增长前景不容乐观。二是地缘政治因素已取代债务和财政危机,成为影响全球经济走势的核心要素。三是中国经济仍然备受瞩目。李克强总理在演讲中提出的中国经济调控思路,以及“双引擎”概念一经提出便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本届达沃斯论坛不仅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了解决思路,更重要的是传递了共享共赢的合作理念,让各国学会如何在危机中寻求合作,共谋发展。
七、沙特国王突离世 中东痛失改革者
1月23日,沙特王室发表声明,宣布现任国王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因病离世,享年90岁。随后,阿卜杜拉同父异母的弟弟、现年79岁的王储萨勒曼继任国王。
阿卜杜拉于2005年继任沙特国王。不过在此之前,他已在法赫德国王病重期间,执掌王室和国家的最高权力长达十年。“谨慎的改革者”,这是众多世界媒体对阿卜杜拉的评价。在任期间,阿卜杜拉推行了一系列看似大胆的改革举措,如提升妇女地位、消减王室待遇、限制铺张浪费、鼓励外来投资,改善人民生活等。这些措施为阿卜杜拉赢得人民尊敬的同时,也使沙特免受“阿拉伯之春”暴风骤雨般的洗礼。作为阿拉伯世界的领军人物,阿卜杜拉积极斡旋地区冲突,在化解叙黎矛盾、伊拉克内战方面奔波劳碌,在巴以冲突中为巴勒斯坦人民伸张正义,为中东地区的和平稳定做出了杰出贡献。阿卜杜拉去世虽然不会对地区格局产生剧烈影响,但面对也门政变和“伊斯兰国”扩张的“南北夹击”,原本执政根基还未稳固的萨勒曼如何维护沙特的国家稳定,恐怕是对新国王执政的最大考验。
(执笔:刘娟娟)
(责任编辑:魏银萍)
/span>年免费义务教育、提高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等。南非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在2000年就达到4.5%,而且逐年提高,2010年达到10.1%,居金砖五国之首;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通过教师工会做工作,一方面提高教师薪酬,同时加强教师资格审核等措施,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但非国大要实现2030年失业率降至6%的目标并非易事,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适当的经济管理手段和高效的治理能力。
曼德拉逝世后,非国大能否在“后曼德拉”时代延续其影响、提高治理能力并巩固执政地位,很大程度上要看其在经济领域能否有所作为。毕竟,1994年出生的年轻一代黑人没有经历过“种族隔离”的痛苦,他们只能从博物馆和他们的父辈那里了解非国大的辉煌奋斗历史。2015年他们就22岁了,比起曼德拉的传奇,他们更向往良好的教育和稳定的工作。非国大如何在下一个十年争取年轻一代的选票并让南非经济走出困境,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礼宾局)
(责任编辑:魏银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