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坝

2015-09-10 17:06江志
百科知识 2015年11期
关键词:川南古镇

江志

石板和长条石镶嵌而成的古街道,小青瓦房高低起伏,雕花木门及楼阁错落有致……这是四川南部的一个小镇,距离美酒飘香的泸州仅20千米,它就是尧坝。

尧坝面积虽不大,名气却很大,有名人故里、“川南古民居的活化石”等美誉。古人赞其是:“物华天宝称福地、人杰地灵占尧天。”

因时光而深邃

尧坝历史悠久,是合江最早的六大古寨和八大古镇之一。

在历史上,尧坝曾有3个名字,分别是“瑶坝”“遥坝”和“尧坝”。关于尧坝一名的来历没有正史资料,只有众多的传说和故事。其中,“瑶王数山”的故事在当地传之久远,家喻户晓。相传很久以前,尧坝一带生活的瑶族人部落首领瑶王见此地气势雄奇,遂生出于此称帝建都的念头。风水先生告诉瑶王,周围要有100座山才可建都,但瑶王站在山上点数群山时,漏数了脚下的山头,连数3遍都是99座。帝都没有建成,瑶王郁郁而终。瑶王漏数的脚下那座山,便被百姓称为 “瑶山”。当地语言把山间平坦地称为“坝子”,瑶山下的坝子自然被叫为“瑶坝”。

瑶王数山得来的“瑶坝”只是个美丽的传说,真实的尧坝第一次正式出现,是在宋代,当时的它是一座重要的军事要塞。民国十四年(1925年)《合江县志》载:“古砦见于宋史者凡六:青山、安溪、遥坝 (即尧坝)、小溪、带头、使君,皆皇帝祐以后所置。”那时的“尧坝”两字被写为“遥坝”。其实,“遥坝”这个名字可能更符合实际情况。晋末以来,巴蜀地区僚夷大盛,当时的朝廷对该地一些州县无法直接掌控,而且川南一带距离中原路途遥远,朝廷的权力鞭长莫及,所以“遥坝”也可以理解为“遥远的山间平地”。

根据考证,早在唐宋时期,尧坝所居人口主要是少数民族瑶族,后随着汉人从北方南进,少数民族逐渐向云贵高原山区迁徙。尧坝处于泸州到贵州赤水的通道中部,古有“川南走廊”之说。随着汉人入居尧坝人口的增多,因汉人崇拜尧舜黄帝,便将“瑶坝”的“瑶”改为“尧”,尧坝故而得名。

据记载,尧坝古镇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是夜郎古道上的军事要塞;南宋嘉定年间,称为“遥坝集市”;清雍正七年(1729年)编为合江西乡尧坝支,光绪年间(1906年)属西四区尧坝乡;解放后,改为尧坝镇。

尧坝历来便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驿站。由于古代泸州到贵州的官方传书主要经“川南走廊”过尧坝,到贵州赤水、桐梓等地;尧坝又居走廊中部,是商贾和响马中途休息、停歇的寨子,加之北方的布匹、食盐、桐油南运,南方的竹笋、药材北调,皆要经过尧坝,故尧坝市场繁荣,商品齐全。在别地买不到的东西,在这里都能买到,尧坝成为远近闻名的“小香港”。

因古朴而瑰丽

曾经的马蹄声响,夹杂着各种口音的客人,在古驿道上来去匆匆,成就了尧坝,也繁华了尧坝。

走进古镇,一座高大的石牌坊矗立街口,青石板铺就的街道蜿蜒向前,两边是高低错落的木结构老屋。阳光投射在略显坑洼的街道上,折射出斑驳的影子。

尧坝古镇现存的街道曾是古江阳到夜郎国的必经之道——尧坝古街道,它始建于明清时期,为南北走向,长近1000米,宽5米。街面弯曲呈S形,由青石板和长条石镶嵌而成,被千年的风雨打磨得溜光圆润,默默记录着古镇悠远的岁月和夜郎古道的苍凉。老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现在的老街是清代重修过的。

武进士牌坊

西汉时期,朝廷对西南夷地区(今云贵一带)进行大规模开发。汉武帝下令开通夜郎道——这是中原王朝与巴蜀以南地区相连的第一条通道。自此,夜郎道上商贾不断。夜郎道开通20年后,长江沿岸的水陆码头不断发展起来。比如,自贡的盐运到合江后,逆赤水、习水南行,运到贵州等地。然而,赤水河上溪壑纵横,滩险水急,不能全程通航;于是,货物在赤水县到泸州一段,要靠人背马驮的旱路运输。尧坝恰恰就在这段交通要道的中段上,距离赤水和泸州两头正好都是一天的脚程;加之此地又处在合江、纳溪和泸县三县交界处,最适合设立驿站,尧坝古街由此应运而生。

还有研究认为,尧坝古街的繁荣与外省移民有着密切关系。根据当地族谱记载,早在元末明初,尧坝已是一处重要的移民迁入地。清初,到尧坝的移民数量更多。移民的迁入也为尧坝的发展繁荣创造了条件。

南北走向的尧坝古街依山而建,两旁多为明清建筑,街面跌宕起伏,斗转蛇形。街房皆小青瓦铺就,串架立材古屋饱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显雄伟气势。道路两旁庭院深浅各异,宽窄相间,古檐曲折,饰装古典,精美雅致。由于年岁日久,街面狭窄,人行其中,抬眼高望,只见一线青天,让人心绪驰骋。

在老街,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一座川南独有的武进士牌坊。这座雕刻精美、气势雄伟的牌坊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由嘉庆皇帝为嘉奖庚午科武进士李跃龙功绩而御立。牌坊坐北向南,三重檐四柱三间,斗拱歇山式建筑,通高7.8米,面阔8.8米。最上面有个半圆型的冒顶,上有“圣旨”二字,可惜在文革中被毁。牌坊上的匾额、题对保存完好,檐上题有“营守府”“赐进士第”字样。当年,这座武进士牌坊是尧坝古镇武擎一方的标志性建筑,如今,它是尧坝古街及古镇历史文化的象征。

穿过武进士牌坊,光溜溜的青石板街道、青瓦雕窗的民居、飞檐翘角的戏楼、弧线优美的风火墙,如一幅幅发黄的老照片,渐次映入眼帘。

古风犹存的街旁,茶馆、染房、酒肆、戏楼、亭台等一应俱全。两旁有小青瓦房屋约200余间。上街房依山而建,高低起伏,错落有致;下街房宁静平和,古朴自然。所有瓦脊成一线连贯,形成有节奏、有韵律的民居群落。这里家家有巷道和天井,户户有二层小木楼。房屋进深一般为4~6间,房后有小路与水井相连。墙壁为夹竹壁、木板壁或厚实的大方砖壁。为了防火,有些户与户间还建有风火墙。临街房屋多为双扇木门,设有装卸方便的门板,也有置木榫逗格子窗。窗中有精细新奇的图案或雕饰灵动的吉祥灵瑞。民居中,随处可见石雕、石狮等器物。虽经千年风雨,这些民居仍以宏大的规模和完好的保护程度,被中外专家所关注。清华大学著名古建筑教授陈志华称尧坝为“川南古民居的活化石”。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东岳庙(慈云寺)是当地另一标志性建筑。寺庙位于古镇中心,规模宏大,屡经毁兴。

古庙主体呈阶梯形,从古街到庙顶高差近50米,共分3级。第一级为戏台。戏台两边为席楼(俗称男、女经楼),是古时有钱人看戏的座位。戏台对面为29级石梯,是古时穷人看戏的座位,可容几百人观看演出。以前席楼下供奉着火神、瘟神等菩萨,还有蔡伦、张飞塑像。向上第二级是灵官殿,供奉着道教护法神将王灵官、财神赵公明、文昌帝和弥勒菩萨。两边有城隍殿、尧王殿和禅室云房、客舍偏厢。再往上登十数级石梯,即到第三级——东皇殿,这是古庙的最高层,供奉着本庙主祀之神——东岳大帝。

相传,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东岳大帝的祭日,尧坝多在这一天举办东岳庙会,祭祀大帝,以禳灾祈福。庙会当天,不仅和尚、尼姑要念经,而且道士也要做法事,充分体现了夜郎古道佛道相融的文化特点。

沿老街一路走来,清嘉庆年间建造的大鸿米店、清代进士牌坊、娘亲古榕、神仙古洞、明清染房等建筑和景致,让尧坝随时随地透出幽幽的古意。

东岳庙(慈云寺)

因名士而厚重

尧坝人杰地灵,名人荟萃。这里孕育出了清嘉庆年间武进士李跃龙、反清斗士任大容、近代革命斗士梁自铭、著名导演凌子风、美学奠基人王朝闻等一大批知名人士。

李跃龙生在尧坝,自小习武,聪颖过人,喜读兵书,常带领一帮兄弟习拳弄棒。当时的尧坝因四面环山,周围山上匪患猖獗,民众不堪其扰。为打击匪患,李跃龙带领镇上年轻人日夜操练,待时机成熟后率众上山剿匪。首次出战的他擒获土匪多人,从此名声大震,土匪听到他的名字便落荒而逃。不久,李跃龙的故事传到嘉庆帝耳中,27岁的他被嘉庆帝赐为武进士。

“九十六载阅尽世间真假善恶童心未泯,二十二卷论析审美辩证通达自成一家。”王朝闻故居大门的这副对联浓缩了美学家的一生。

王朝闻,1909年4月生于尧坝,原名王昭文,因在学堂学习时有同学与其同名,于是改名为王朝闻,取自于《论语》中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王朝闻的艺术与学术活动横跨美术、文学、戏剧、电影、曲艺、民间文学、摄影等诸多领域,他不仅从事美学的理念研究,还创作了许多雕塑作品。《毛泽东选集》封面上的毛泽东浮雕像就出自王朝闻之手。

王朝闻故居位于古镇进士牌坊下,是他当年离家前的住处,至今仍保留了昔日的基本风貌。故居占地约500平方米,是川南典型的民居四合院,分为戏楼、正堂、客厅、卧室、天井、作坊室、偏房等,有明代古井一口,一方戏楼,三方厢楼,木雕精美。正堂屋前的楹联为:“雁过长空留英名,故乡情怀圣贤心。风来北国带春意,大师手笔真善美。”

王朝闻常说:“要把生活当艺术来欣赏和体验。”走进这位美学大师的故居,人们对美的触觉仿佛也变得格外灵敏起来,并会由衷生出一种对美的特别感悟。

让古镇人骄傲的还有另一位名人——被称为新中国电影奠基人之一的凌子风。

凌子风生于1917年,祖籍尧坝,其姐凌眉琳、姐夫李苦禅都是齐白石的高徒,凌子风受其姐影响,也爱上了画画,曾报考北平美术专科学校。在校3年间,他还举办过个人画展。1943年,凌子风奔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担任教授。1945年,他制成全国第一批毛泽东像章。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凌子风回东北电影制片厂,执导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中华儿女》的拍摄。他所执导的《中华儿女》《李四光》《红旗谱》《边城》《春桃》《骆驼祥子》等影片,是新中国电影史上脍炙人口的佳作。

因影视而鲜活

独特的灵性让尧坝彰显了其非同寻常的价值,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影视工作者对古街古景的青睐,不少影视导演对尧坝情有独钟,纷纷把尧坝作为影视外景拍摄地。

这一切都缘于尧坝籍导演凌子风。

1990年,凌子风回尧坝拍摄电影《狂》。此片是他的“压轴戏”。正是凌子风的这一决定,拉开了尧坝影视基地的序幕,使得尧坝获得了“西南影视基地”之称。

拍摄完《狂》后,在凌子风的极力举荐下,著名导演黄健中来尧坝拍摄了影片《大鸿米店》。一时间,尧坝吸引来许多著名导演和影星。其中影响最大的要算《大鸿米店》。

大鸿米店

影片的拍摄地大鸿米店本为李跃龙故居。米店临街,偎依在老街中段的小山丘上。这座江南风格的木质建筑坐东朝西,分上下两层,采用川南大户人家常用的环形楼阁样式。屋外飞檐斗角气宇轩昂,里面是宽敞而典雅的天井,天井两边是相依环抱的走廊,廊道雕梁画栋,串花精致玲珑,处处古色古香。

与众多川南民居不同的是,这座建筑两侧砌有高高的风火墙,把米店紧紧抱在怀中。也许正是由于风火墙的精心呵护,米店才得以完整保存下来。青瓦、白墙、黑漆门、红灯笼、大天井、木回廊……见证着小镇过往的繁华与沧桑。如今,米店楼上还陈列着不少影视作品当年拍摄时所使用的道具。

因民风而淳厚

今天的尧坝,没有城市的浮华与喧嚣,有的只是原汁原味的老街生活:三三两两的老人坐在门前聊天,神情怡然。一群外地来的年轻人在豆花店里吃饭,嬉笑声为古街平添了几分生气。

舞龙舞狮,坐茶馆,看戏,打更,编竹筐、打草鞋,吃泸州黄粑、腊肉豆花、红汤羊肉,喝金凤凰鸡汤……古老的文明绵延千载,生活在尧坝的人们仍旧承袭着前人的生活习惯。

灰灰的青石板路,沉稳的木质民居,间或也有一抹浓烈鲜活的色彩,那是街边屋檐下大红灯笼的色彩,那是古戏台装饰的大红色彩,那也是老街手艺人正在制作的油纸伞的色彩……尧坝多阴雨,过去人们出门,除了要带盘缠,还要带上三件宝:油纸伞、草鞋和干粮。久而久之,油纸伞成了尧坝的一大特色。尧坝古街上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油纸伞作坊。这种油纸伞是用当地盛产的桐油漆刷在带色彩的纸上制作而成的。从砍竹到划篾片,从钻孔到穿浆,制作油纸伞共有100多道工序。比如,要选用3年以上的楠竹中间部分,这种竹料韧性最好;纸是订做的皮纸,加入了桑树皮和花生打浆;伞要满穿时,需要穿丝线6000多针;最后还要刷上桐油驱虫。阳光从门外斜斜地射进来,手艺人不急不徐、神态安详地做着这一切。

老街的时光是隽永悠闲的,令人意态安然又心动如水……

【责任编辑】赵  菲

猜你喜欢
川南古镇
大数据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以川南页岩气田为例
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3500米以浅探明万亿方页岩气田
川南页岩气水平井钻井技术难点与对策
电磁法在川南大坝地区岩溶勘查中的应用
川南古叙矿区煤层气资源有利区优选
古镇之旅
古镇——镇远古镇
川南经济区年大气环境容量核算的初步研究
同里古镇
古镇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