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人口增长新特点新趋势

2015-09-10 16:34童玉芬
人民论坛 2015年16期
关键词:增长速度流动人口户籍

童玉芬

【摘要】总体而言,北京市人口还将有一个比较长期的增长过程,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人口增长放缓应该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成为北京人口增长的常态。但另一方面,北京市人口的增长幅度在几个超大城市中依然是非常大的。因此,北京市人口增长调控是一种必然选择,绝对不能放松对人口的调控。

【关键词】 北京 人口 增长 调控 【中图分类号】C924.2 【文献标识码】A

北京市人口增长变动的新特点

进入2010年以来,北京市的人口增长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第一,人口增长速度近年持续减缓,但增长幅度依然很大。2010年以来,北京市人口规模继续快速增长,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到2014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已经达到2151万人,比2013年净增了36.2万人。虽然人口逐年递增,但人口的年增长幅度和速度出现逐年的下降。例如2011、2012、2013、2014几个年份,每年新增的人口规模分别为56.7万、50.7万、45.5万和36.2万,年增长速度依次下降为2.7%、1.43%、1.25%和0.85%。然而,与全国其他超大城市的人口增长相比,北京市人口增长速度依然是很高的。从2010年到2014年,北京市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89%,远远高于上海(1.2%)、广州(0.42%)、深圳(0.61%)的速度。

第二,外来人口增长幅度持续下降,户籍人口增长幅度去年首次超过外来人口。从近十年以来常住人口规模增量的直接原因来看,外来人口的规模增长起了主要作用。2010年前后,外来新增人口对全市人口增长的贡献率一直都在89%左右;2011年—2013年基本维持在62%-66%,户籍人口占三成;但是2014年出现了逆转,外来人口的贡献率降到44.2%,户籍人口超过了外来人口,达到55.8%。从规模上看,外来流动人口年增长速度从2010年以来连续下降,从66.14万人陆续减少到62.33万、63.52万和44.20万人,户籍人口新增量则从33.86万人、37.67万人、36.48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55.80万人。

第三,城市功能拓展区人口增幅基本未变,其他几个区人口均呈现了减幅增长,以城市发展新区最显著。目前,城市功能拓展区新增人口规模基本变化不大,城市功能拓展区新增人口基本维持在22万上下,但增长速度从43%逐渐上升到52.75%和61.96%,在全市总的新增人口中,城市功能拓展区的贡献最大且逐年继续增大。城市发展新区每年新增人口规模逐年减少,从2010年的26.7万减少到2014年的13.4万,降幅明显,增长速度从45.56%减少到2014年的36.41%。城市功能核心区的新增人口从2012年开始连续三年明显减少,这说明疏解中心城区人口见到了明显效果。生态涵养区新增人口本身规模很小,增幅略有下降但变化不明显。

第四,各年龄组人口中,劳动力人口规模呈现递增性增长,少儿年龄组和老年人口的新增规模均逐年减少。虽然总人口增长幅度呈现下降,但是分年龄组来看,15-64岁劳动年龄组人口增长幅度不仅没有下降,反而继续上涨,例如从2011年到2013年,每年新增的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分别为31.6万、31.2万和35.7万;而少儿组人口增幅逐年下降,分别为15万、10.8万和5.7万。值得注意的是,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增幅也在下降,这几年分别为18.82万、17.16万和9.01万,这与全国老年人口规模递增性增长形成对照。

如何看待当前首都人口增长减缓这一现象

从前面分析可知,北京市人口从2010年已经出现了减速增长,那么,人口增长从此进入下行轨道了吗?

第一,从全国城市化发展的阶段和特大城市人口发展的规律来看,北京市目前虽然进入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但是北京的人口增长离不开全国城市化发展的总背景,或者说北京的人口增长实际上是在全国城市化发展的阶段和背景下发生的。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只有53%,按照城市化发展规律和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普遍经历,城市化发展需要经历一个S型增长过程,城市化水平达到75%-80%左右时,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转移过程才能平稳并停滞下来。中国目前的53%正处在S型的中间拐点上,今后我国城市化将进入到一个更快速的增长过程中,预计今后还将会有大量的人口在城市化进程中流入北京。

第二,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方式已经发生了转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北京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经济增速放缓,连续三年GDP增速维持在7.5%上下。与此同时,三次产业结构由2013年的0.8:21.7:77.5调整为2014年的0.7:21.4:77.9。在三次产业内部尤其是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结构的升级改造中,一些高端的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的行业,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其从业人员增长速度已超过传统的大量吸纳劳动力的行业,如批发零售业等,经济发展的质量进一步提升。这意味着首都经济也逐步进入平稳增长和结构进一步高端优化的新常态。

众所周知,经济增长速度和产业结构对人口集聚和膨胀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北京人口增长的根源所在。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而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的高端不高,更加剧了对大量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因此,经济发展方式和新常态的出现,必然导致人口增长尤其是流动人口进入北京的增长速度的减缓。

第三,从政府调控的效果上来看,虽然我们过去习惯以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来形容北京市的人口调控效果,很多学者认为北京人口调控是失败甚至无效的,但是据我们的一项研究证明,北京市的人口调控是有效果的。人口调控效果不是非要表现为人口增长成为负值,人口出现减少,而是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住人口的过快增长,即为有效。尤其是近些年来,北京人口调控已经从过去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强制控制,转为以市场手段进行“以业控人”等,顺应了经济发展调节人口的科学规律,效果已经显现。

此外,近些年来北京市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随着人口增长日益加剧,这对很多高端的跨国公司、外企和城市中的一些高端自由职业者有一定的驱离作用。按照新经济地理学的人口增长理论,城市人口膨胀主要是由城市集聚效益和成本之间的关系决定的。目前北京市人口持续增长,并不符合聚集效益大于积聚成本的阶段,但是积聚成本逐渐增加已经对城市中一些敏感人群①产生影响,这个也可以解释北京市人口增长速度的下降。

北京市人口调控的思路与对策

第一,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北京人口调控的艰巨性和重要性,绝对不能因为人口增长出现了增速减缓而出现丝毫的松懈。

第二,必须重视从宏观和整体上进行人口的超前规划并加以立法保证。政府在这方面一定要有高度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发展视野,科学做好相应的城市规划和整体设计,并且立法以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通过多层次、全领域的规划和法律,疏解城市功能;通过城市规划引导经济,促进城市功能的合理分工和人口合理分布。

要立足整个中国东中西部和城乡发展差异的大背景进行,而不是仅仅盯着京津冀。要从全国东中西和城乡发展及区域协同发展角度,着力于大手笔、大区域、大范围地解决人口问题,减少城乡差距和北京市与中西部的差距,才能从根本上减少人口向北京的持续流入。

在进行产业规划和城市功能疏解的规划时,一定要做好产业结构与资源环境约束和人口之间的匹配。尤其是在规划中,一定要充分重视人口和产业资源环境的匹配,留出足够的生态发展空间,从一开始就要进行高端科学规划设计。

第三,明确政府在人口调控中的地位和作用空间,转变调控思路和调控主体。坚决摈弃过去那些简单依靠行政手段直接干预的思路,顺应市场经济的规律,通过产业和市场经济的手段来调整人口。

通过产业规划和空间引导进行人口调控。产业结构高端不高是造成北京市外来人口不断涌入的主要经济原因。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已经达到很高水平,主要应从产业内部进行进一步调整,从源头上减少低端行业对流动人口的就业需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减少第三产业中低端产业的无序扩展和资金投入,提高第三产业内在的层次和品质。

积极发挥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引导现有城市人口向近郊区、远郊区等卫星城迁移。通过有意识地改变城市总体及市内不同地方的生活与发展成本,逐步减少政府在水、电、气、交通、教育、文化、环保等方面的补贴,影响不同层次的人群目的地的选择。

第四,要对首都人口进行分人群、分区域的区别化调控,不搞一刀切。

从区域角度来说,在继续对功能核心区人口进行疏解,进一步减轻中心城区人口压力的同时,要重点对城市发展新区的人口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充分利用城市发展新区人口增速减缓的有利时机进行科学而高端的规划和设计,在充分考虑规划绿地等生态空间的基础上,加快新城的规划和建设,尤其在新城基础设施、优质医疗和教育资源配备方面加强规划和投资,控制郊区无序蔓延。

从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的增长来看,目前户籍人口增长已超过流动人口增长。适当改变过去长期以来将人口调控重心放在流动人口而忽视户籍人口增长的观念,注意对户籍人口的无序增长进行适当的控制。主要通过法律和政策,限制户籍人口规模;同时对户籍转入实行一定的门槛,优先吸引具有较高素质人群的户籍迁入。

从不同年龄段人群增长来说,还是要重点对劳动年龄人口的过快增长进行调控。劳动年龄人口不仅是人口的最主要组成部分,而且其增长主要与经济发展和结构对劳动力的需求有关。因此需要从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减少对劳动力人口规模的吸引,尤其是对低端外来劳动力的吸纳。

(作者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注:本文为北京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的人口增长和调控对策研究”(项目号:12SHB001)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主要指有一定生活质量追求且有一定追求能力的较高端人士。

责编/刘瑞一 美编/于珊

猜你喜欢
增长速度流动人口户籍
基于双变量probit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与政策架构
企业营业收入增长速度管理问题的分析
征婚信息
数说流动人口
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热议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
“大多数”商机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