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63天,我在西非狙击“伊波拉”病毒

2015-09-10 07:22西眉
恋爱婚姻家庭 2015年11期
关键词:基利波拉塞拉利昂

西眉

2015年7月,从非洲大陆载誉归来的秦玉玲,被业界授予“最美丽白衣天使”称号。此前,她在非洲“伊波拉”病毒最严重的国家,度过了生生死死的63天。“伊波拉”病毒是目前世界传染性最高的疾病,患者的死亡率高达90%,比艾滋病的致死率高10倍。整个非洲大陆因为此种病毒丧生的人数已经达到1.11万人。

作为勇气与智慧的化身,秦玉玲在那里近距离接触“伊波拉”患者达数百人。在异国他乡抗击这种可怕的病毒,这枝“战地玫瑰”有着怎样的故事?又走过了一段怎样的心路历程?

大家小家,在艰难之中进行取舍

2015年2月的一天,下班回家的秦玉玲淡淡地对丈夫说:“单位要派我前往塞拉利昂,那里出现了一种罕见传染病,我作为医护人员,应该尽自己的责任。”秦玉玲轻描淡写的话,却把丈夫吓了一跳,因为他知道,秦玉玲所说的传染病,其实是“伊波拉”病毒……

35岁的秦玉玲是解放军302医院急诊科的护士长,丈夫钟成毅也在医疗战线上工作。秦玉玲曾经多次参加各种医疗队,奔赴全国各地进行增援活动,因此获得了多种殊荣。2014年初,夫妻俩通过一些媒体得知,西非地区爆发了罕见的“伊波拉”病毒,造成了近万人的死亡,尤其是塞拉利昂这个国家,疫情之严重,远远超乎常人想象。“伊波拉”病毒的传播途径,是人接触到受感染的动物,或者是病疫者的血液、体液、组织等。人一旦感染这种病毒,又没有接受疫苗注射,几乎就被判处了“死刑”。

此前,医院里出于人道主义精神,已经在院内进行了动员活动,秦玉玲积极响应。虽然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秦玉玲参加这种国际援助行为,精神值得嘉许,但是抗击“伊波拉”病毒实在太危险了,丈夫钟成毅又怎能不担心呢?

秦玉玲对丈夫说:“病毒扩散得这么厉害,我作为医院里最有经验的护士长,怎能在这个时候缩手缩脚呢?再说了,如果我不去,怎能对得起别人对我的信任?”丈夫却依旧难以释怀:“孩子还小,你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办?听说那里的许多医护人员都受到了感染……”丈夫的话,让秦玉玲的心里也湿漉漉的,可她还是百般解释这次援助的科学性、保险性。在她的苦口婆心之下,丈夫最终同意了。

这年3月下旬的一天,秦玉玲跟随一支国际援助医疗队,踏上了西非塞拉利昂的土地。飞机的舱门一打开,秦玉玲便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气氛。机场的防疫人员都穿着特制的防护服,几个戴着雪白口罩的人员走上前来,为秦玉玲等人逐一进行消毒。空气之中,可以嗅到浓重的药水味道,秦玉玲真真切切地感觉:“伊波拉”病毒就在自己身边!进入当地的一家友好医院后,秦玉玲更是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心悸:整个塞拉利昂的死亡人数已经接近4000人,在这家医院死亡的人数已经达到288人,而其中,竟然有28名医护人员。

那天傍晚,安排好食宿,医疗队的专车前往药品库运输医药。在秦玉玲的印象里,疫情如此之严重,大街上的人一定寥寥无几,即便看到有限的人,也必然是愁眉苦脸的样子。可是,当车辆来到大街尽头的一处集市时,透过车窗,秦玉玲发现情况竟截然相反。这里到处都是人,小商小贩们在高声叫卖着各种农副产品,顾客们川流不息。一些较为平坦的场地内,一些民众依然在做大型的集会。

眼前热闹的场景,让秦玉玲紧张的心情缓解了一些,但一种职业上的忧虑却掠过心头:这里的人们防护意识太差了,这只能加速疫情的扩散与蔓延。

取回药品与器材后,秦玉玲加紧了对疫情的全面了解:塞拉利昂位于非洲大陆的西部海岸,北部与东部被几内亚包围,南部与利比里亚接壤。去年4月,“伊波拉”病毒最先出现在上述两个国家,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控制,最终传播至塞拉利昂,很快导致大规模爆发。秦玉玲还了解到,自己所处的友好医院是一家综合性医院,并不具备收治烈性传染病的条件。

本文主人公

秦玉玲迅速与其他同事一起,开始对医院的传染病房重新进行布局。很快,“三区两线加两带”的规范传染性病房被一一地构筑起来,140余吨的国内医疗器械也陆续靠着肩扛手搬,一点点地安放进来。

1个星期后,一套合格的传染病房终于顺利峻工。当秦玉玲通过视频软件,将自己的成果发送给国内的丈夫时,她十分欣慰。视频那端的丈夫也很激动,很快,他传输过来一段特殊的短片“奖励”,竟是女儿新近的几幅美术画。短视频的末尾,还有女儿写下的稚嫩的一行毛笔字:“妈妈你辛苦了,你一定要小心啊!”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从秦玉玲的脸颊滑落下来,她喃喃地说:“有幸福的小家,就一定有幸福的大家……”

短兵相接,一丝不苟造就“No老师”

医学界中有一个名词“生物安全等级”,一共分为四级,里面的数字越大,等级便越危险。在这个标准范围里,艾滋病病毒是2级,非典是3级,而“伊波拉”病毒则是最高的4级。让秦玉玲揪心的是,当地的医护人员操作流程很不规范。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教会他们,秦玉玲临时印制了很多小册子,让她们人手一份。秦玉玲还组织人员在医院的各个角落里都贴上照片,包括11件防护、36道穿脱工序等。短短两个月,秦玉玲先后培训了87名护士。她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塞拉利昂留下一支“永远带不走的医护队伍。”

医院的硬件建设好后,第一批伊波拉病人很快入住进来。面对这些黑皮肤的患者,秦玉玲很快发现一个问题,在国内,所有的病号都很听从医护人员的叮嘱,但是这里的患者太不一样了,秦玉玲刚刚用英语叮嘱他们:“一定要好好地在床上休息!”可是一转身的工夫,这些患者都不见了。她心急如焚地四处寻找,却发现他们早就“转移”到了各个地方,有的在大树下,有的在走廊长椅上,有的甚至在床下……

原来,这里气温比较高,当地居民没有长时间躺在床上的习惯。身为感控组的负责人,秦玉玲每次都要十分费力地寻找他们,将他们重新召集到病床上,然后才能继续治疗。在寻找这些病人的过程中,秦玉玲总是身着厚厚的防控服,在40多度的常温下来回奔跑,她消耗的体力可想而知。此外,秦玉玲每天还要背负着几十斤重的装备进入病区喷洒消毒液,高浓度的消毒液,即便隔着护目镜和防护,也常常呛得她直流眼泪。

有一次,秦玉玲看到一个女病人躺在冰凉的水泥路上,内心顿时有一种扶起她的冲动。但很快,她就提醒自己:“这可不行,会大大增大感染的机率。”秦玉玲理智地没有与对方进行肢体接触,只是用温柔的眼神与对方做交流。渐渐地,这名女患者读懂了她的“眼语”,尽自己最大的力量爬了起来,踉踉跄跄地回到了病房里……

鉴于此前多名本地医护人员牺牲了,秦玉玲为了确保中塞人员“一个也不能少”,每天上班之后她都要为双方医护人员挨个检查,看看隔离衣是否穿好、鞋套是否套紧,从不漏查一项。在随行日记中,秦玉玲这样记下当时的感受:“病房就是战场,一个没有硝烟、但随时可能有人倒下并为之献身的战场,必须严防死守,高度警惕,绝不能掉以轻心!”

有一次,秦玉玲从病区里走出来,看到一名年轻的护士想摸一下防护眼镜的外侧,秦玉玲连忙阻止她:“这可不行,这个行为看似简单,但足以转移‘伊波拉’病毒到你的皮肤上。如果病毒从伤口或是其它孔洞进入你的身体,它们将大开杀戒。”听了秦玉玲的话,年轻的护士才恍然大悟。

4月末的时候,医院接收了一批特殊的志愿者,是当地政府从社会上招募的,全部都是“零基础”。如何让他们成为专业的医务工作者,秦玉玲着实费了一番脑筋。不过在百般思索之后,秦玉玲的头脑中只剩下一个词汇,那就是“一丝不苟”。

有一次,一名叫基利的志愿者在培训时,拿起秦玉玲为他准备的手套,想也不想便往手上套。秦玉玲连忙用英语说道:“No!”然后教他先对着手套口吹气,确定不漏气后再往手上戴,这样就不会给“伊波拉”病毒可乘之机。当基利用力地踩踏垃圾桶的踏板时,秦玉玲又赶紧阻止他:“No,No,No!垃圾桶盖快速开合,容易让细菌随着空气扬起,这样非得扩散不可。”还有一次,当基利仔细穿好防护服,准备向模拟病房跑去时,秦玉玲却一把将他揪住,一连串的“No”又响了起来。原来,基利忘记做几个兔蹲动作,这种动作会最终确认,到底有没有皮肤在空气中裸露。

次数多了,一些志愿者对秦玉玲的挑剔厌烦起来,基利还悄悄地给秦玉玲起了个外号叫“No老师”。不过,当这些志愿者们与“伊波拉”病毒真正地短兵相接之后,才真正体会到秦玉玲的良苦用心。

5月初的一天,友好医院与旁边的一家医院同时收治了4名危重病人,治疗过程全部结束之后,基利等参与救治的志愿者们无一例感染,可是旁边的那家本地医院,却有两位专业的医生受到感染而倒下。联想到塞拉利昂国内有一家顶级治疗传染病的医院,半数医生因为感染病毒而命丧黄泉,基利等志愿者对秦玉玲不禁心服口服,基利更是翘起了大拇指:“‘No老师’才是真正的老师,我现在才明白,她为什么总是对我说‘No’了!”

就这样,这些志愿者很快成为狙击凶猛“伊波拉”病毒的行家里手。看着这些学生逐步成熟,秦玉玲的心里如同灌入甘饴的蜂蜜。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陌生的国度,不同的肤色,熟悉的环境,我们曾相依相偎。亲爱的朋友,让我们再次携手,迎接胜利的曙光……”

非常狙击,人生的经历永不后悔

抗击“伊波拉”的过程中,秦玉玲也不时地帮助患者准备一些日用品,比如一些常用的牙刷和衣物,有时候还帮他们买手机,这样可以把一些消息及时告诉亲戚朋友。在秦玉玲看来,这种方式是必要的,因为一个大家族里过世的人太多,哪怕只有极少幸存者,患者都可以作为幸存者的心理顾问。

与抗击“伊波拉”病毒的严酷性相比,让秦玉玲更加难以忍受的是各种各样的生死离别。有一次,一个叫玛莎的9岁女孩来到治疗区,当时她的病症并不算严重,还给了秦玉玲一枝西非特有的凤仙花。可是当天晚上,玛莎的病情突然恶化起来,她不但呕吐不已,周身还出现了各种出血点。虽然大家对玛莎进行了全力抢救,可她还是去世了。

握着玛莎给的凤仙花,无声的眼泪在秦玉玲的脸颊流淌下来,她伤心地对身边的护士说:“肆虐的‘伊波拉’病毒,在我眼前生生地融化了玛莎……”

还有一次,一名近乎虚脱的年轻父亲,带着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来到友好医院。因为与父亲有过接触史,并具有一定的“伊波拉”症状,小男孩也被救护车送到这里,同时也可以照顾父亲。遗憾的是,仅仅过了1天,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当父亲的尸体被运走之后,这个小男孩的举动出乎秦玉玲的意料:他将父亲使用过的毛巾、面罩等一一清洗干净,还找来一块抹布,将父亲吃饭用的桌子擦拭得干干净净。忙过了这些,他又给别的病人打水端饭。护目镜后的秦玉玲注视着这一切,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做真正的坚强!

一次次非常的经历,让秦玉玲的心灵受到洗礼,也鼓起了无尽的勇气。1个月后的一天夜里,病房里来了6名患者,其中有一个18岁的名叫“卜萨”的小伙子病情尤其危重。卜萨不停地呕吐,而且是喷射性的,秦玉玲深知,这种病人的呕吐物里有很多致命的细菌,传染性极强。更要命的是,卜萨由于严重虚脱,早就没有了力气,他根本无法走到传染区里的病床上,而是直接躺到了走廊上。

秦玉玲和同事一起,连忙找来一张轮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卜萨搬到治疗的区域。这时,一些塞拉利昂的医护人员为卜萨进行病毒量的测试,他的含量已经达到了最高的A级。本地医护人员对秦玉玲说:“这种病例以前从未存活过,下一步,只能让他自生自灭了!”

秦玉玲却不甘心,这样一个强壮的小伙子,怎能就这样放弃呢?秦玉玲还了解到,卜萨一家6口人,已经有4人因为感染伊波拉病毒去世。秦玉玲立即与同事一起,对卜萨进行紧急处理。当时的卜萨发热达40度,处于昏迷状态,意识更是陷入了模糊,这种情况下,最要紧的是静脉补液给药。然而由于卜萨处于休克状态,血管壁都塌陷了,针头难以扎进去。

秦玉玲与大家艰难地进行静脉输液操作:消毒找血管进行穿刺后,没有任何回血,只有不停地尝试。时间一点点地过去,此时秦玉玲等人在病房里已经达到极限时间,再继续留下去会有极大危险。无奈之下,只好换班第二批人员,第三批人员……功夫不负有心人,4个小时之后,静脉通道终于建立起来,而此时窗外已经发亮了……

可是第二天,卜萨的病情继续恶化。秦玉玲并没有气馁,她继续和同事们精诚合作,不眨眼睛地做好每一个环节,监测卜萨的每一个生物学指标。因为在秦玉玲看来,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15天的艰辛工作之后,奇迹出现了,那天早上,卜萨的生命特征逐渐平稳下来,经检测他的血液呈现阴性。秦玉玲疲惫至极的眼神绽放出别样的光彩,因为按照世卫组织的标准,卜萨已经确定治愈。那一刻,整个诊疗中心都沸腾了……

2015年5月18日,秦玉玲从塞拉利昂医疗前线凯旋归来,此时,她已经在狙击“伊波拉”病毒的阵地上奋战了63天,无数的艰险,无数的辛劳,都在落地的那一刻随风消散。远处,丈夫与女儿手捧着大束的鲜花,正在满脸喜悦地迎接着她的归来。

8月,获得无数鲜花与掌声的秦玉玲接受了笔者的采访。这位从塞拉利昂回来的传奇女性,似乎仍未拂去“战斗”时的激情,在她的身上,你依然能感受一股昂然的、向上的力量。秦玉玲说:“如果没有亲人的支持,我不会安心地抗击‘伊波拉’病毒。亲情的萦绕,促成了我内心的强大。人生中有这样一段经历,我永远也不会后悔……”

(应主人公要求,除主人公外,其余人物为化名)

(责编/邓琳琳)

E-mail:dllabc@sina.com

猜你喜欢
基利波拉塞拉利昂
高精度磁测技术在塞拉利昂北方省GPAFAYA铁矿勘查中的应用
会飞的窗帘
波拉波拉
对援塞拉利昂夏洛特(Charlotte)水电站建设有关技术问题与塞方商谈的思考
找出波拉的照片
塑料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