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女家书,我们一家人的温暖相遇

2015-09-10 07:22伊梦
分忧 2015年11期
关键词:家书女儿爸爸

伊梦

意西泽仁,藏族。1952年出生于四川康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现为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文学》主编、四川省作家协会民族文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女儿意娜,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毕业,连升硕士、博士、博士后,还曾担任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手。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国际部主任、世界文化多样性论坛秘书长。 2015年,意西泽仁家被评选为四川省“最美家庭”。

14年前,藏族作家意西泽仁的女儿意娜独自去北京上大学。那个年代通讯不发达,意西泽仁选择了用书信和女儿进行联系,仅两年时间,他们之间就通信百余封。

写给女儿这一封封书信,或论学习,或论思想,或抒情表意,或谈心聊天,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个文人的才情和一个父亲的温情。后来,在意西泽仁出版散文集——《雪融斋笔谈》的时候,还在书里专门开辟了一个叫“父女家书”的版块,收入二十几封家书。 在意西泽仁和妻子看来,“尚学修德、明辨笃实”就是他们希望女儿能够传承的家风。

小小的女儿和“万能的爹”

除了多年来倾注父爱,在女儿意娜的成长中,意西泽仁更是那个打开神圣学习之门的万能的爹。 在意娜很小的时候,意西泽仁和妻子在康定工作,意娜就在那个童话般的小城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那个小城,有彼此熟识的左邻右舍,有美丽的跑马山,有奔流不息的折多河,有淳朴善良的人们,还有雪山和草原,蓝天和白云。 这些都给了意娜最天然、最纯粹的熏陶。看似偶然,实则必然。除了环境的影响,从事文学创作的意西泽仁也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女儿的学习能力。

有一次,他在图书馆看书,3岁的小意娜在旁边不哭不闹,就趴在桌子上拿着笔涂涂画画。一个藏族画家被这个小姑娘吸引住了:“小姑娘,这是画的什么呢?”“是太阳,长着眼睛的太阳。”小意娜开心地答道。

长大后的意娜这样回忆:那时,我像所有的藏族孩子一样,有着红红的小脸蛋,每天笑啊唱啊,无忧无虑。温暖的家让我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我的爸爸是一位作家,妈妈在甘孜州委工作。我的印象里,高高大大的爸爸总是在伏案读书、写作,所以儿时的我也喜欢趴在茶几上写字画画,然后得意洋洋地拿给爸爸看,此时的爸爸总是惊呼:我的宝贝女儿,你真的是个天才的小画家啊。爸爸的声音和表情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此时妈妈也会从厨房里跑出来,一边擦手,一边拿过我涂写的东西,脸上都是欣慰的笑……这种场景就像家乡茂密的山林,碧绿的草原和清澈的湖泊一样,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里。

如今已经做了博士后的意娜才意识到,爸爸妈妈那些夸张的赞美和鼓励对自己有多重要。5岁那年,意娜画了一幅《康定跑马山》,爸妈把它寄给上海一家刊物,没想到很快就发表了,那天爸爸把杂志拿给小意娜看,小姑娘看到自己的画印在书上,高兴得满屋子跳。那天晚上,妈妈炒了好几个菜,爸爸妈妈碰了一下杯对意娜说:亲爱的女儿,祝贺你。

这以后在父母的帮助下,意娜9岁以前就已经在《人民日报》、《小朋友》、《中国少年报》和《小主人报》等报刊上发表了100多件自己的作品 。9岁那年,由于意娜兴趣广泛和勤奋好学,被团中央和全国少工委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就在意娜还沉浸在这些荣誉带来的喜悦中时,爸爸却把她的奖章和证书全放进了箱子里,还婉言拒绝了几所学校请她去作报告的邀请。见女儿不解,爸爸便微笑着说:从小就要学会如何告别荣誉,这样自己既不会骄傲,也不会有压力,才能轻松地学习和玩耍。妈妈还告诉意娜,爸爸在创作上曾多次获奖,但他从不张扬。后来意娜发现爸爸妈妈并不强求自己学这学那,也不强求她创作多少作品。他们都鼓励她课余创作,不是要企盼女儿将来当什么“家”,而只是希望她能提高综合素养和审美能力。

对学习有着持久的热情

后来意西泽仁工作调动,全家搬到了成都,意娜也来到成都西北中学念初中。虽然课业繁重,不过看到意娜还能挤点时间出来读课外书籍,并还能发表点作品时,他们便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高中毕业后,意娜被保送进了中国人民大学。因为是第一次远离家门,意西泽仁和妻子亲自把女儿送到了北京。父母走后,意娜在宿舍的枕头下面发现了一封爸爸写给自己的信,信里爸爸希望女儿以后把父母当成朋友,时常说说心里话。

那时候,电脑还没有普及,网络也不发达,但意娜和爸爸的通信从没有间断,等爸爸的来信,成了她大学生活中的一种企盼。为了把自己学习和生活的情况原原本本告诉家里,她就采取记日记的办法,今天写一点,明天记一点,过几天就集中到一起寄出,爸爸妈妈收到后非常开心。爸爸的每一封来信都非常认真,而且每封信都有一个重点。就像一位知心朋友似的与她探讨读书、生活、人生、文学、艺术和中外历史及现实中的许多话题,这里面有着他多年深邃的思考和丰富的生活经验。

最让意娜难忘的是自己刚上大一不久,爸爸来信征求她的意见,他说要把女儿初中以前发表的诗、画、文作品汇编成册出版,他不仅取好了《丑娃娃》的书名,还为它写了热情洋溢的序言。有意思的是,没过多久他要出版一本儿童题材的小说选,并特意让意娜写序。意娜起初还有些胆怯,因为自己和爸爸小说中的那些孩子们是一起长大的,其中依姆琼琼的故事曾让自己感动了很久,于是意娜就真为父亲的这本书写了序言。意西泽仁为此很自豪地说,他出版的十多本著作大都是自序,除了请老作家艾芜先生写过一次序外,女儿是第二位为他写序的人。

上大学不到两年的时间,意娜与爸爸的通信竟有一百多封。两年前,意西泽仁在出版新的散文随笔集时,专门列了一个“父女家书”的小辑,收录了20封他写给女儿的信,出书时,意西泽仁还专门给这些信加了标题。这些信对意娜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有着持久的影响。其中有一封《一份多余的“回家须知”》,信中对生活细枝末节的告诫,只有慈父和挚友才会考虑得这样周全。

至今,意娜仍对学习保持着持久的热情。写博士论文和博士后论文期间,她曾背着干粮“泡”过多国的博物馆。在巴塞尔,在维也纳,在巴黎,都曾留下这位中国女孩的身影。 现在出门旅行,意娜最喜欢的地方还是博物馆。意娜读的是文化创意专业。读博期间在国际会议上代表中国发言,反响很好。又在会议中结识了很多名家,包括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的高级文化创意顾问。读博期间还参与了2008年奥运会的文化设计。

才女意娜

意娜虽然在离家遥远的北京读书,但那一封封家书却让她一直有着在家的感觉。父母的亲情和严谨的家风,也在这一封封家书中温暖着她,启迪着她,意娜大学本科毕业后,又被保送读了硕士、博士和博士后,2008年,意娜还担任北京奥运会的火炬手。现在,意娜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民族文学和文化创意方面的研究工作。这两年,意娜出版了四部研究和翻译的学术著作,每次收到女儿的新书时,意西泽仁都比他自己出书还要高兴。

小时候,到哪都由父母带着,意娜本科毕业后,下决心要带着父母去旅行。这些年每逢春节放假,意娜都带着爸妈去旅行,他们已经去过许多国家。这一次次的出门旅行,又让意娜深刻感悟到,只要和父母在一起,不管走到地球的任何地方,永远都在自己的家里。他们和自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相遇。

一位女作家说过:家会很小很小,螺蛳壳是蜗牛的家。家会很大很大,宇宙是星星的家。家会很轻很轻,像一粒浮尘,不留痕迹。家会很重很重,像一座铅山,压在脊上,寸步难行。而意西泽仁的家则像一眼不老的喜泉,守护、滋养着家人一路前行,并践行着心心相印和温暖相依。

责编/沫菲

猜你喜欢
家书女儿爸爸
春节家书
一封家书
家书( 连载一)
我和爸爸
爸爸
和女儿的日常
爸爸冷不冷
人小鬼大狄仁杰
可怜的爸爸
女儿爱上了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