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资产、数据、头脑

2015-09-10 07:22胡泳
商界评论 2015年11期
关键词:触点时代管理

胡泳

书 名:《共享经济:重构未来商业新模式》

作 者: 【美】罗宾·蔡斯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9月

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讲,“打造一个富足经济”“发现过剩产能,并将其释放出来”“创造一个我们愿意生活其中的世界”……这些可谓是宏伟而远大的目标。然而,它们却是写在罗宾·蔡斯网站首页的话。作为推动“共享经济”的鼻祖,蔡斯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寻常企业家。

在本书的开头,作者将我们拉回到了2000年,Zipcar成立之初。蔡斯讲到,当时她总是做同一个噩梦:一个汽车租赁行业的恶棍冲进房间,拿枪指着她和她的丈夫。原因当然是,她所创建的业务模式正在摧毁这个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行业。

百年行业怎么会被轻易摧毁?不错,是互联网。蔡斯在创立Zipcar时,首先琢磨客户在租车时最在乎什么,答案是“经济和便捷”。于是,Zipcar所有的商业模式都围绕经济和便捷来打造,努力降低客户租车所需的金钱和时间成本:预订更快捷,取车更容易,支付更方便,尽可能减少人工服务的流程,以自助式服务让消费者拥有高度自主权。

同时,Zipcar也注重从技术上提升传统租车的用户体验。比如,给汽车安装射频识别收发器,以便读取会员资料、开启车门,并向控制中心更新汽车的使用时间和里程数;引入Mobile 技术,让用户通过移动设备查询和预订汽车。

沿着汽车共享的概念,人们发现,改变汽车的传统使用方式会带来一系列好处。它可以充分发挥每一辆车的作用,降低车辆持有率及停车场的占有率;还可以减少消费者的“碳足迹”,对地球环保和气候变化都是福音。

本书意在探究大众和平台如何构建共享经济,突破资本主义,进而完善市场环境。在书中,蔡斯试图描绘出一种时代精神——过剩产能+共享平台+人人参与,形成崭新的“人人共享”模式,把组织优势(规模与资源)与个人优势(本地化、专业化和定制化)相结合,从而在一个稀缺的世界里创造出富足。

今天,我们对Uber、Airbnb和比特币都耳熟能详,它们正共同颠覆着从交通到旅游,再到金融的广大领域。可以共享的还有物业、资源、时间、数据、技能等,这对旧式的产业将产生巨大挑战,对整个社会也是如此。工作机会可能越来越少,工作保障也日益会成为明日黄花……

如同作者所说,共享经济重新定义了我们对于资产的理解:它是专属于个人的还是大众的;是私有的还是公有的;是商业的还是个人的。我们都知道,分享资源会带来效率,分享知识会带来创新。那么,分享资产会带来什么呢?

蔡斯很聪明,懂得首先接能受资产分享观的一定是年轻人。所以,Zipcar在起步之初便花了大力气去攻占大学城,其三分之二的会员年龄都在35岁以下。他们消费的特点除了体验,还是体验。因此,分享型经济实际上就是体验型经济。

而共享经济的命门也正在此处:正处于人生上升时期的年轻人,想不到共享经济中的劳动者将会缺少养老金、健康保险、伤残保险和假期。这个被称为“无领劳动者”的群体——既不是蓝领也不是白领,将面临一个困惑性的问题:“我们处在雇用和剥削之间的什么位置?”对此,蔡斯提到:“我们需要建立新的社会机制,以使新平台经济学的收益普惠化——甚至分配给每个人一个基本的收入。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后果可能会非常可怕。”

在这个意义上,人人共享必须达到人人受益,而人人受益则意味着地球受益。所以,对于倡导共享经济的人来说,最后我们遇到的不仅是投入产出的问题,而且是生死问题。我们需要人人共享,因为它所产生的结果是,我们仅需最少的东西就可以维持最大数量的需求。

在气候变化、人口增长、环境恶化等问题正极大威胁着我们的当口,愿每一个有开放头脑的人都能从这一点上来认识和实践共享经济。

编辑推荐

1《创新地图》

【荷】吉斯·范·伍尔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年3月

我在读:在这个“人人谈创新,事事讲颠覆”的时代,创新从来都不是什么新命题。尤其是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企业组织结构开始重组,跨界竞争不断加深,新的社会分工协作开始萌芽。因此对于个人或企业来说,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不再是一个成长中的问题,而是一个生死存亡的问题。然而,真正投放市场的创新只有 20%,剩下的 80%都湮没于无名之中。许多创新意识才刚萌芽就走上了歧路。在目前的培训市场上,关于产品、服务及商业模式创新主题的书籍和培训课程层出不穷。然而大多数内容都是定义、特征或案例;缺乏有效、实操性的步骤、方法和工具。本书作者受哥伦布、麦哲伦、阿蒙森和希拉里等探险家的启发,独立研发FORTH创新地图,提出创新的5个模块,只需15周,就能提出3~5个小型商业提案,圆满完成创新任务。书中包含了大量结构化的知识和工具,而这种结构非常适合互联网时代,便于碎片化学习,让读者摆脱“日复一日”的旧模式,从桎梏中解救出来,并随时做好创新的准备。

2《激活个体》

陈春花,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10月

我在读:管理是否真的到了终结的时候?对于当下的管理,巨头们也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曾经那些成功的管理模式,如今都成为了企业发展的负担。组织臃肿、层级复杂、条块分割,让那些具有创新精神的员工望而却步。优秀人才不断流失,企业的创造力也在逐渐丧失。在如今这个复杂多变的环境里,工业时代的管理显得越来越无能为力。在互联网时代,管理需要一种基于共享价值为基础的新范式。互联网带来的个体价值的崛起和市场的快速变化,让整个组织管理都需要转型。当组织能够为个体提供价值贡献的时候,这个组织就会有持续的生命力。管理本身更需要强化,而不是淡化或者去管理化。因为个体价值崛起,更需要平台与导引;创新与创造力如何转换成真正的价值更需要加以推动;而价值观演变剧烈更需要明确价值判断。“我”如何成为“我们”,“个体价值”如何成为“整体价值”,是管理新范式必须要解决的命题。本书就是一本告别工业时代的管理方式,开启互联网时代管理新范式的指导书籍。

3.《格局逆袭》

宗宁,中信出版社,2015年9月

我在读:两个樵夫在砍柴,其中一个问另一个:“你说皇帝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另一个说:“他肯定是用金斧子砍柴吧”。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始终无法超越自己的格局。其实,一个人的格局就是个人价值观的高度。在各种“拼”的时代里,有人说“寒门难再出贵子”。没有背景,天赋平平,要如何获得成功,实现逆袭?也许只有靠格局。职场上总有人抱怨,“这份工作不适合我”“这个领导太弱智了”“这个公司不太有前景”“这个行业不太景气,把我这个人才埋没了”。而有格局的人会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水平和层次,不会那么好高骛远。大部分人并不会去创业做老板,混职场是大部分人一辈子的工作。混好职场是一门综合性考试。平庸之人依然可以扶摇直上,优秀的人也可能会黯然退场。这是一本关于职场,也关于事业,更关于人生的书。作者从一个网络撰稿者到投身IT上市公司,再到微商创业,用自己的观察和经历,为读者总结出了一个个“逆袭”的门道。有成功方法论,亦有职场鸡汤。拆穿刻板教条,用自己“逆袭”的经验之谈,分享了各种行走真实世间的门道方法。

4《触点管理》

安妮·M·许勒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11月

我在读:我们所处的时代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变得越来越数字化、复杂化和社会化。互联网浪潮冲击着传统商业世界,改变了企业的内外生态环境;金字塔式的结构正在瓦解,组织变得越来越网络化和扁平化;员工接管了企业的话语权,企业比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员工的忠诚,并期望他们表现出更加自主的创造力和协作精神。在数字化的商业世界里,公司内部员工与组织和领导之间,接触点的数量直线上升。任何真相都无法对员工隐藏,任何一个触点上传递的不利因素,都会带给员工“真实感受”,对企业产生无法挽回的影响。为此,企业必须管理好每个内部触点,提升员工在任一触点上“真实感受”的质量,激发他们的自主创造力。本书展示了一条领导和管理未来公司的新道路。它将帮你应对商业新世界的七项核心任务;认识未来“数字原住民”员工的特性以及新的领导功能;学会一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全新管理模式——触点管理。触点管理敏锐地触碰到新商业时代的神经,是对内部领导者与员工之间所有接触点的管理过程和工具。

猜你喜欢
触点时代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林升栋:将消费者触点思维融入广告媒体计划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航空电转换器的损伤原因分析及修理
接触器辅助触点接触电阻产生原因分析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管理的另一半
接触器式继电器的失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