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东
——典型的印度电影总是唱唱跳跳的,动不动就来个几十人上阵的“大场面”。除了歌舞片以外,宝莱坞就没有其他题材了吗?
——谁说的,宝莱坞除了歌舞片也出产很多其他类型的片子。比如《三傻大闹宝莱坞》是喜剧片,《地球上的星星》是剧情片,《宝莱坞机器人之恋》则是科幻片——他们只是都恰好插入了歌舞片段而已。
对印度电影来说,歌舞是所有类型必须具备的元素
因为近年来类似于《三傻大闹宝莱坞》这样的高水准电影频出,印度的宝莱坞正越来越受到中国观众的注意。
取自于所在地孟买的旧称(Bombay),宝莱坞(Bollywood)这个名字被很多印度的民族主义者认为不够“印度化”。但尽管如此,它也已经被《牛津英语词典》收录并持续在世界各地扩大影响力。
目前的宝莱坞虽然在影响力上仍旧差上好莱坞一大截,但至少依托着印度的人口红利取得了年产电影数量第一和售出电影票数量第一的双重桂冠。通过南亚地区庞大的移民文化输出,宝莱坞电影正逐渐成为亚洲电影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中国网民看来,宝莱坞电影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无所不在的“MV植入”,好像少了美女帅哥助阵的大场面歌舞表演就不算电影了一样。
从头唱到尾的纯正歌舞类型片暂且不说,从其他类型的喜剧、剧情、爱情乃至科幻,“几乎所有影片中都至少有一段唱歌跳舞的场面。”印度人民对于歌舞谜一样的执著让所有的外国观众都感到无法理解。
实际上,这种穿插在电影里的歌舞桥段还有一个专有的名词,叫做“马萨拉”。这个词来源于印地语里的“masala”,直译就是“混合香料”。因为这些电影实际上就跟印度特产的混合香料一样,是各种东西的混合体。
当代的“马萨拉式电影”通常有很多公式化的成分,比如命运不佳的情侣,愤怒的父母亲,腐败的官员,沦落风尘的善良女子等。当然还有不可缺少的戏剧性转折——这刚好给演员开始唱歌跳舞提供了绝佳的理由。
对于这种“咖喱味十足”的“马萨拉式电影”的产生原因,最通俗的解释是印度观众们通常希望用更少的钱买到更多的东西。因此便产生了这样一种一张电影票买下“泰坦尼克号+歌舞青春+得州电锯惊魂”的电影版“超值全家桶”。
《虹膜》电影杂志主编Magasa则认为“马萨拉”的出现和印度悠久的传统文化分不开关系。“歌舞是印度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歌舞表演也是印度的舞台传统。”Magasa认为印度的传统戏剧一直以大量歌舞表演为主,这自然会影响千百年来的观众欣赏习惯。
“对印度电影来说,歌舞是所有类型必须具备的元素。在印度,不包含歌舞元素的影片几乎立即被归为‘艺术片’,是没有大众市场的。”Magasa说到。
除此以外,宝莱坞独特的粉丝市场也是带有印度特色“马萨拉”得以生存的基础:在印度本土市场中,好莱坞电影的占有率始终在10%到5%之间徘徊,这与中国电影票房被好莱坞“攻陷”的市场现状形成极大反差。事实上,印度几乎是全球唯一一个好莱坞无法染指的电影市场。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张慧瑜认为,与中国观影群体的大部分仍旧停留在城市中产阶级和年轻人中不同,印度电影是真真正正的大众电影、是大多数人的艺术。“因为印度电影的观众70%都是农民,他们没有办法接受好莱坞的现代化叙事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