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诊路怒症

2015-09-10 07:22
汽车之友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一辆车骂人打人

关于成都暴打女司机事件的前因后果、人物背景以及社会意义,各路大神已经挖掘分析得够全面深远了,我在此不再赘述,只是就事论事地来说说“路怒症”这档子事。尽管我不是医生,但自忖深度接触汽车二十多年,开车上路十几年,也算得上是见多识广久病成医,还是够资格参加这次会诊的。

首先就说病因,这涉及心理学的范畴,我就来说几句外行话吧:很多人开车都会或多或少带有一种穷人乍富的心态,觉得自己花了很多钱买了车,并且还要在使用过程中付出远高于公交出行的成本,内心中期望获得相应的舒适、快捷,却面临着拥堵混乱的交通状况,这样的反差带来了心理上的负面情绪。这当然只是一方面,人们经常在生活中会由多种原因导致负面情绪,恰巧汽车成为了释放这些情绪的载体——这并不是该它背黑锅,它确实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能够拥有并使用的最具杀伤力的钢铁机器。

诊断路怒症很简单,我可以武断地说,几乎人人都是患者,只是病情轻重的差别罢了。不服气?可以对照着网上搜到的相关症状来审视一下自己,恐怕没有人能真正做到在开车时完全心平气和。比如我自认为已经磨练出相当好的驾驶心态了,但在遇到有人用非常愚蠢的驾驶行为造成了局部的交通堵塞或加剧了拥堵的程度或者是带来突发的危险隐患等等情形时,我也会自言自语地喷两句脏话或冲着那辆“愚蠢的车”狠狠按两声喇叭。请注意我的用词,当我用“愚蠢”或者更加恶毒的词语来形容那些主观上不够守规矩、不够照顾他人的感受以及客观上驾驶技术不够熟练的驾驶者时,恰恰说明我自己也没有足够顾及他人的感受。

千万别提国外,路怒症就是国外发明的,road rage这种说法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既然我们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跑步进入了汽车社会,那么病情来得急一点也是在所难免的。为什么我们普遍会觉得欧美国家的交通秩序远远好过我们呢?因为得病了得治啊,我们当然不能指望着什么都不做就坐享其成。

最后说治疗方案吧。第一剂药方是法律,依法治国是大方针,几乎是万能良药。比如自实施“醉驾入刑”以来酒驾的行为大幅减少,大多数人想到有可能付出的代价之后都能抑制住口腹之欲。制定严格的法律,并贯彻执行,提高违法成本——不仅仅是开车要守规矩,因开车而引起的骂人、打人同样为法律所不容——既然我们希望未来有朝一日能享受到法治社会带来的幸福感,就先要摒弃掉那些网络暴力所鼓吹的“替天行道”。

第二剂药方是道德,因为法律其实也不是万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法律的惩戒不能超出必要的限度,比如醉驾要判刑,但变道不打转向灯也判刑的话就说不过去了;打人当然犯法,而且会根据伤害程度来量刑,但骂人的伤害如何界定就没办法用法律解决。虽然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都能一夜之间成为道德模范,但想想古人说的话吧,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大家都用这样的准则来要求自己,哪怕做到一点点就不简单了。

我想起自己十多年前第一次在德国开车时见到的情景:在一条乡村公路上有个没有信号灯的路口,一辆车遵守“支路让干路”的原则等在小岔道里,他认为可以插进来的标准是不能给正常行驶的车辆带来任何影响,这条公路既不繁忙也不冷清,隔个百十来米总有一辆车,所以他就一直停在路口等着——按我们中国的标准是插进来不撞上就行,甚至有人根本就不懂得让行而不管不顾地插进来,多少次事故就是这么引起的。对了,故事还有结尾,有一辆车远远地看到了这个情况,就主动减速慢下来,把那辆车让到了干路车流之中。我愿意成为那辆慢下来的车,你呢?

猜你喜欢
一辆车骂人打人
烧烤店暴力打人案,我们该如何看待
谁是谁的镜子?
陌生人眼中的小镇
喧噪
打人的年纪
各有解释
亲车大赛
骂人大声机
知己知彼
对汽车的经典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