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岂之
《史记》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光辉的著作。著者司马迁饱尝艰辛,呕心沥血,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文化理想和历史使命,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新纪元,为探讨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文明功绩提供了重要依据。因此,作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不仅具有独特的史学和文学价值,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价值。
西汉以降,历代注释研究《史记》的著作层出不穷,方式多种多样,如校勘、集解、考辨、笺证、评议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史记学”兴起并确立,标志着《史记》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学人们通过跨学科、多维度的考察,不断深化和推进《史记》研究,出版了很多有功力、有见解的论著,为《史记》及“史记学”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
由张大可和丁德科两位教授主编完成的《史记论著集成》(二十卷),又有《史记通解》(九册),近期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两部系列性著作,是由张大可、丁德科教授组织中国史记研究会、渭南师范学院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的研究人员编著出版的。
《史记论著集成》共20卷,1200余万字,是集史料性、工具性和学术性为一体的学术丛书,努力荟萃新中国成立以来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成果,以“融古今研究成果于一编,聚当今时贤于一堂”,几乎囊括《史记》研究的各个方面,分门别类,对汉代以来的《史记》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梳理。其中有一些难得的资料,如司马迁祠的碑刻,历代咏史记人物诗与咏司马迁诗等。《史记论著提要与论文索引》卷,是一部查寻《史记》文献的工具书,也是较为完善的《史记》研究检索工具书。
《史记通解》共9册,400余万字,汲取《史记》著者、译者、评者优长,尝试对《史记》原文做出全面、细致、有新意的注解、释译与评介。在继承中创新,“前修未密,后出转精”(章太炎语),力争做出新的学术贡献。
在《史记》研究中,相关的注、译、评、笺,已有多种版本,如王利器的《史记注译》(三秦出版社);韩兆琦译注的文白对照本《史记》(中华书局)、评注本《史记》(岳麓出版社)、《史记笺证》(江西人民出版社)、《新白话史记》(中华书局)、全本全注全译《史记》(中华书局);陈伶主编的《史记全译》(三秦出版社);吴树平、李零等译注的《文白对照全译史记》(新世界出版社);台湾十四院校六十教授合译的《白话史记》(新世界出版社);周振甫《〈史记〉集评》(重庆大学出版社)。每种注译本各有侧重和优点。
《史记通解》一书汲取了诸多注译本的优长,在注释、今译的基础上增加了评介的内容,以方便读者阅读和深入理解。这种努力有助于推进《史记》的广泛传播、普及和深入研究。
张大可教授先后在兰州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工作,近几年特聘到渭南师范学院工作。大可教授长期从事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担任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关于《史记》研究,大可教授成果丰硕,学术功底扎实,如《史记研究》《史记新注》《史记文献研究》《史记论赞辑释》《史记精言妙语》《史记选评》《史记二十讲》《司马迁评传》等。公元201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张大可文集》。
丁德科教授坚持学习和探讨先秦儒道政治思想,曾出版《先秦儒道一统思想述论稿》,发表包括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等学术论文。2013年,丁德科和凌朝栋主编出版了“《史记》选本丛书”(商务印书馆版),比较有特色,受到读者的欢迎。
渭南师范学院是司马迁故里的高等学府,长期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重视司马迁与《史记》研究,使其成为学校科学研究的优势学科与特色学科。前贤骞翮远翥,导夫先路,后继弘文励教,会通开新,薪火相传,成绩显著。张大可、丁德科率领研究团队,出版相关著作20余部,编辑出版《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年鉴》8卷,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外(史记>文学研究资料整理与研究》,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和高校优秀人文社科成果奖多项。该校主办的《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开设“司马迁与《史记》研究”专栏,自1989年至今,已有25年,共出版一百多期,从未间断,2014年初入选教育部第三批高等院校学报“名栏建设”工程。2013年11月,为进一步开展司马迁与《史记》研究,为学习和研究者们建设具有基础性、引领性和服务性平台,渭南师范学院组建成立“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聘请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的全国知名专家张大可、韩兆琦、杨燕起、张新科、张强、赵生群等担任名誉院长和学术委员会成员。希望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广纳专家学者和青年才俊,不断优化团队,开展学术合作,搭建多元多层次平台,努力实现将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打造成全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的基础性平台,建设成全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的重地,为海内外专家学者和社会爱好者研究司马迁与《史记》发挥积极作用。
渭南师范学院在建设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名栏”的同时,开始建设“中国史记研究展览馆”,有步骤成系统地建设学术研究平台。相信渭南师范学院在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方面会不断产出佳作,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史记学发展和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