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历史话题的日食

2015-09-10 07:22葛剑雄
环球人文地理 2015年12期
关键词:天象文官日全食

葛剑雄

晴朗的天空阳光灿烂,忽然一个阴影开始遮蔽阳光,天空渐渐暗淡,太阳完全没入阴影,天上现出点点星星,大地一片昏暗。毫无准备的人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灾难,有人以为末日来临,惊恐得匍匐在地;有人以为天降处罚,跪地求饶;有人不知所措,呼号奔走;有人举火照明,有人鸣锣击鼓,连鸡犬也不得安宁。没过多久,天色渐明,太阳重现,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一样。人们悲极而喜,纷纷叩谢上苍的庇佑,但也有人依然忧心忡忡,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天降奇祸。

这是古人所描述的日食发生后的情景。在人类对日食的原理还不了解时,他们不可能对日食的发生做出预测预报,出现这样的情况毫不奇怪。

尽管日食是一种正常的天象,但每次能观察到日全食的地方不过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只占地球面积很少的一部分,并且那些地方未必有人居住,观察时还会受到时间和气候的影响。所以,一个人一生中能够看到日全食的机会并不多,不可能积累多少直接的经验。即使以往见过,或者听长者说过,一旦日全食真的出现,还是免不了会产生恐惧。

奇特的日全食更会引起震惊。在中国史书《竹书纪年》中,就记载着这样一个重大事件:“周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意思是周懿王元年,在陕西华县,有一天早上,天亮了两次。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业生产是国家、部族、家族以至个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当人们还不具备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时,他们就只能尽力观察自然的变化,包括天象、星象的演变,以便做出解释和判断。

相传尧帝时期,已经设立“掌天地四时”的专职天文官负责观察天象,即由4个人分别驻守在东西南北四个地方,通过观测太阳和星宿来推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4个节气的具体日期,以利农事。《尚书·胤征》记载:夏王仲康时(约公元前2050年前后)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由于天文官羲、和二氏沉湎酒色,疏于观测,居然没有及时做出预报,以至于引起全国恐慌。那时的帝王认为自己是天子,十分重视天象,把天象看作是上天给予的暗示,因此夏王在盛怒之下将两人斩首示众,所以那时天文学家的处境比现在要危险得多。

尽管这些传说还没有得到充足的证据证实,但可以确定的是,到了春秋时期,史官已经对日食作了完整的记录。

在《春秋》所记的两百多年间,发生了36次日食,每次都有详细的时间记载。照理说,日食不会像其他自然灾害那样给人类带来直接的损害,既然有了预报,大可不必再感到惊慌,但为什么这种自然现象还是会被视为不祥,当作灾难呢?

这是因为中国古人一直有一种“天人感应”的观念,这种观念将天上的日月星辰都与人事相对应起来。在古人心中,太阳对粮食耕种、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日食对他们而言是十分可怕的。民间有很多人相信,出现日食是因为一条龙吞掉了太阳,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对此,人们会采取诸多“解决方法”,如打鼓、朝天空射箭、用物或人祭祀等,希望以此化解灾难。

其实天文官和史官心里都明白,并非每次日食都能找到对应的灾害, 即使勉强能与某次灾害挂上钩,也不存在严格的时间、地点上的关系,那么为什么还要坚持这样的结论呢?当然是敬畏天命。因为天威不可测,即使不明白也不能不重视。《史记·天官书》载 : 日变修德,月变省刑,星变结和,凡天变过度乃占。因此,每当日食发生,国君照例要换上素服,停止娱乐活动,降低膳食标准,临时住在偏房中闭门思过,甚至还要下罪己诏,广泛征求臣民的批评建议,采取赦免罪犯、减轻赋税等具体措施以示悔改的诚意。就这一点而言,日食对中国古代社会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今天,日食现象已经为科学理论所完全解释清楚,稍具科学素养的人都不会相信“天人感应”论,它作为一个小小的历史话题,已经留存在故纸堆中,供少部分好古者翻检、猎奇。更多的人在预知将发生日食时会感到兴奋,关心的当然是如何更好地观赏与拍摄这一自然奇观。

猜你喜欢
天象文官日全食
日全食
大话三国志
“天象达人”计云
后上官婉儿时代与冯道的历史世界
试论清入关前的文官选用
天象
日全食
五百年一遇的日全食
斗联话谐音
日全食令亚洲很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