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一群比自己小十几岁的大学生中间,听着他们激情澎湃地讲述自己创业的故事,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多年的我感慨万千。
创业,放在十几年前,对一个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是多么遙不可及,而现在,这已经成了大学生的“口头语”。跟负责学生就业的大学老师聊起现在大学生创业,她说,创业的思维在学生的脑子里已经根深蒂固,脑子灵活一些、社会经验稍多一些的学生都已经走在了创业的路上。天使投资、创业团队、大数据、孵化器……一个个带有互联网+风格的术语,这些20岁出头的年轻人张嘴就来。
在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各地也都陆续搭建了各式各样的创业平台。“创客空间,创客咖啡、创业大街……”各种颇具时代特色的地名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可就如一台戏,舞台搭好了,唱戏的也来了,谁来伴奏?能不能做好伴奏者的角色?这是各地政府应该思考的问题。
扶持青年创业不能刮风,一阵之后,归于沉寂;也不能走形式,表面热闹,不解决实际困难。要有抓大项目那样的热情,做青年学子创业的推手和帮手,把帮扶青年创业当作孕育未来大企业来抓,作为长远政策而非权宜之计,实实在在地为青年创业做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