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风
人类为什么会发动战争?人类为何消灭不了战争?由于人类有种族冲突、宗教冲突、国家冲突,用战争来解决冲突也许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科学家发现,人自身特别是男人本身就带有好斗基因。现代人从祖先那里继承了所有本能的好斗性和对荣誉的热爱。
战争激发团体意识
很多学者认为,战争是为了保存种群内部团结协作精神的最大动力,所以它将和我们世代相伴。史前时期,“群体选择”(各个原始部族之间的竞争,而非个体之间的竞争)把原始人类从一种地域性的肉食动物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团结、机智、进取,还有恐惧的本能。每一个部族都明白,如果不拿起武器、做好准备,自己的生存就面临威胁;而这一点也确实有充足的依据。
在一个大学生参与的角色扮演游戏中,斯坦福大学的政治学者罗斯·麦克德莫特注意到男生比女生更愿意为团体捐钱,但前提是有其他大学的学生作为对手出现。如果仅仅被告知这是为了测试个人的协作精神,他们捐的钱会比女生捐的还要少。换而言之,男性的合作行为需要在团体之间发生竞争时才会特别凸显。退伍军人或足球运动员身上保留的有凝聚力、自信、好斗等特质,似乎说明了战争(竞争)将赋予我们更强大的能力。相比而言,女性的团体意识则较弱,在内部破坏和谐的可能要比男性来得大。女性之间的进攻性更多表现于口头而非身体,且倾向于一对一,并不拉帮结派,这和我们的进化历史有关——女性担负着抚养后代的责任,攻击行为将使她们承担更严重的后果。
然而是否群体的存在一定就意味着打打杀杀呢?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马丽琳·布卢尔曾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考证“内部群体”和“外部群体”的关系,她认为,人们加入某个群体为的是得到必要的信任和安全,这和自身所处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的矛盾没有直接关系。也就是说,人通常会选择与自己相似的和可信赖的人在一起,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仇视其他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似乎也没有必要执迷不悟只走杀戮之道。于是有人提出,应该到遗传进化的层面上去寻找答案。
男人有好斗基因
远古时代,男人从事狩猎,那是人类和动物间的战争。再后来,男人学会攻占别的部落、别的国家,那是人类和人类之间的战争。而无论时代怎样变迁,只有能在战争中存活下来的男人,最终才能留下更多后代。男人好战的基因始终在血液中流淌,通俗说法是雄性的本能,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即使如今在和平时代,许多男人仍喜欢读战争史、喜欢看战争片、喜欢玩战争游戏,喜欢竞技体育如足球等。在男人的眼里,足球不仅是足球,更是一种决战沙场的无限遐想和感同身受。战争的不可避免除了政治、宗教、文化的原因,还有人自身的原因,男人本身就有好斗基因,正是这种基因让人类繁衍至今。
相关链接:
足球比赛就像战争
足球参与人数多,场地大,很像战争时的场面;足球讲究阵型,很像战争中的排兵布阵;足球讲究策略和执行,很像战争中的指挥艺术;足球和战争一样,有防守,有进攻,有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也有置之死地而绝地反击;足球和战争相似,有直接的身体对抗,更需要奋勇前冲,最重要的,是要有压倒对手的精神气质。奔跑是人类的动物本能,传球配合是人类的社会本能,射门是男人的荷尔蒙本能。足球,就是这么纯粹的本能,因为纯粹而激发了动力,因为本能而带来了刺激。男人爱足球,天经地义。
好斗基因使人类繁衍
显而易见,好斗是要以更大的死亡风险为代价的,但好斗者却能生生不息。从进化本质来说这一点非常好理解,因为只有在被攻击时会采取回击的人才有机会存活下来,他们身上的基因将遗传到后代身上。
有趣的是,也许会有人说,从表面上看来,战争中弃甲而逃不是一种更好的生存策略吗?他们可以回家娶妻生子直至子孙满堂。那么为何时至今日,这些弃战者的后代还没有彻底淹没战斗到底者的后代?斯坦福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劳伦·莱曼和马库斯·费尔德曼创建了一个数学模型对此加以探讨。模型假设大部分中坚战士都会在战争中死去,但生还者将被允许占有其所征服部落的女人,使得他们身上勇敢和好斗的特征通过征服所获得的利益而被充分传播。计算机演算的结果显示,即便一个部落只剩下50个男性和50个女性,传播过程依然在延续。这就可以解释战斗基因何以在人群中永不没落。
战争一旦爆发,需要无数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战士前仆后继,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提及:一个准备自我牺牲的利他基因若能拯救两个以上的兄弟姐妹(子女或父母),或4个以上的异父异母兄弟姐妹(叔伯父,叔伯母,侄子,侄女,祖父母,孙子孙女)或8个以上的第一代堂兄弟姐妹,就可能在牺牲者所拯救的团体内延续下去。
【责任编辑】蒲 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