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尔泰斯:怎样在奴役下生存

2015-09-10 07:22康慨
中国新闻周刊 2015年13期
关键词:泰斯凯尔亲历者

康慨

在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凯尔泰斯·伊姆雷是唯一的大屠杀幸存者,而大屠杀也是他文学创作的中心主题,如其小说《无命运的人生》《惨败》《给未出生的孩子做安息祷告》和小说集《英国旗》。但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以亲历者的叙述,揭露了强权对人性的压迫和对人生的剥削,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中,以毒气杀人的集中营和以全面控制使人窒息的社会之间便建立起了一种让人绝望的联系。

怎样生存下去——在奥斯威辛之后,在极权社会之中?

与其说《船夫日记》是一部日记体小说,毋宁说它是凯尔泰斯从1961年到1991年的思想日记,或一部关于阅读、写作、翻译和旅行的笔记。书里记录的是一个人怎样活到了今天,而不是他怎样死于过去。

“承认周围世界的价值,而将自身的价值视为垃圾。结果一切都终将破产。”他在1974年写道。继续这样的生活等于慢性自杀,他决定出逃——精神意义上的。他遁于写作和阅读,在专政下过着“没有光线,没有节庆”的生活。他读尼采、加缪、歌德、萨特、帕斯卡尔、卡夫卡、老子、霍桑、福楼拜、穆齐尔、斯宾诺莎、雅斯贝尔斯、卡瓦菲斯、西蒙娜·薇依和托马斯·伯恩哈德。除了马洛伊·山多尔等人的禁书之外,他几乎与当代的匈牙利文学作品绝缘。2009年八十大寿时,他告诉德国《世界报》,在1989年前的那些年里,他从未读过任何一本得到国家认可的书。

他感到:“我写小说,是为了寻找更加锐利的痛苦。”有时又体会到“创作的罪恶感”。(是因为利用了大屠杀的历史来满足写作快感乃至作家的虚荣吗?)1980年11月,他重返布痕瓦尔德,看到年轻人在集中营的旧址旁若无人地接吻,而他却要因为亲历者的身份表现出某种特定的态度,“此时此刻,我只能这样想:一切都毫无意义,就连布痕瓦尔德也已经毫无意义。”他多么希望像年轻人一样,没有那样的历史和这样的命运啊!

尽管他看到了“在这里生活的耻辱”,知道自己“承受着奴役”,但他没有壮士的使命,他只有集中营的回忆,因此能够、也必须活下去,作为一个不合时宜的人活下去。

书中另一个主题是凯尔泰斯对自己身份的反复思考。1975年,他否认自己是犹太人,不然就会因为这个身份及其命运而“否定所有人类的尊严,否定安全感,否定宁静的夜晚,否定平和的精神生活,否定因循守旧,否定自由选举,否定民族的骄傲”。但十年后,几个荷兰人问他:“你是匈牙利人吗?”他却用德语回答:“我是犹太人。”到了1991年,他想明白了:“我是那个被作为犹太人遭受迫害的人,但是,我不是犹太人。”

对照2004年的旧版,此书新版多有修订。译者余泽民译《另一个人》则是凯尔泰斯1991年到1995年的笔记,十多年前也有出版。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2002年10月,凯尔泰斯因为其作品“保存了个人反抗历史之残暴强权的脆弱经历”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匈]凯尔泰斯·伊姆雷

出版:广西师大出版社

定价:49元

作者:[英]西蒙·克里切利

出版:商务印书馆

定价: 48元

收录了190余位已逝哲学家的死法,介绍了历史上那些最出色的思想者,并对人类幸福的意义及可能性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作者:[英]戴维·斯图克勒

[美]桑杰·巴苏

出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定价:45元

影响健康的诸多因素都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它不是依赖于医疗水平,而是依赖于生存的区域、食物、空气及社会安全。

作者:[意]安伯托·艾柯

出版:中信出版社

定价:48元

这是全面分析当代艺术设计和方法的一部著作,对“新先锋派”做了最具挑战的理论总结和详尽的批判。

作者:瞿小松

出版:三联书店

定价:56元

作者借助自己对佛教、基督教、老庄哲学的理解,为读者阐明音乐的起源,带领读者去聆听各种类型的音乐。

猜你喜欢
泰斯凯尔亲历者
初心如磐
注定的美好
汶川地震 十年十人
不完美的表演
秘诀
别再问我“为什么”
凯尔经的秘密
午夜钟声
有诚意的“恶魔”
无心插柳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