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中评

2015-09-10 07:22
决策探索 2015年19期
关键词:廉价职业资格督查

简政放权不能等着总理“点名”

朱昌俊

改革进入深水区,需要中央层面作出改革方向上的指示,而具体落实,最需要的还是各地的自主作为。

9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关于“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评估报告中指出,有的地方对美甲从业人员也设有资格,而且分为五级,这种资质评价,本来应由市场去认可。政府监管应该重点放在医疗美容方面,真正去管一管那些伤天害理的‘假美容’案件”。

从怒斥“证明你妈是你妈”,到斥责“五级美甲师”,这不是李克强第一次在国务院常务会议这样的场合,来“点名”一个具体的不合理证明或是职业资格认证。诸如美甲师这般普通的市场化职业居然也要由政府来进行职业资格的认定,且还细分为5个级别,其中的不合理乃至荒谬意味,应该不至于要在总理“点名”后才能被发现。

取消不必要的职业资格认定,是近年来政府推行简政放权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年7月份的国务院常务会决定,在去年取消149项职业资格认定的基础上,再取消网络广告经纪人、注册电子贸易师等62项职业资格认定。并且要求,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继续集中取消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国务院虽然对于具体的职业资格认定取消有着统一的通知,但倘若完全依赖中央的统一行动和由上到下的单向传递,无疑不利于此项改革的加速推进。

相关改革的意图和精神国务院已反复强调,但在落实上,仍时不时出现极其荒谬的“该放不放”现象。类似的现象被总理“点名”,无疑说明改革力度还有待加大,部门和地方的改革主动性还应该加强。事实上,改革进入深水区,需要中央层面作出改革方向上的指示,而具体落实,最需要的还是各地的自主作为。毕竟,完全由上面来“推着走”,既难免“挂一漏万”,也很难实现“举一反三”,改革的突破和成效有限。

明确具体改革的行动时间表,以倒逼各方的改革能动性,特别是对于民众反映强烈,又迟迟未能作出回应的事项,应给予一定的问责。改革只有告别被“推着走”的困境,才能跟上民众和市场的期待。

官员不能只拥有“会做官”的能力

易艳刚

一些既有理想又有能力者,如果觉得官场并非是施展自己才干的最佳舞台,也可以凭着“随时离开的能力”自由退出,转而从事更能施展抱负的事业。

当微博和朋友圈被央视主持人张泉灵的辞职感言刷屏时,同样走出体制的山东济宁市长梅永红,选择了低调和沉默。这个原本仕途明朗的厅官为何突然挂印而去?梅永红的同学提供了一条线索:他曾在朋友圈转发一篇题为《永远保持随时可以离开的能力》的文章,或许从那时起,他就已经为自己的离开埋下了伏笔。

虽然我们不知道是哪句话引起了梅永红的共鸣,但那篇文章中的一些观点确实颇有道理。比如文章说,为什么常见到一些体制内的人吐槽,却不见他们辞职,是因为他们自己很清楚:在体制内“舒服”了太久,已经失去了随时离开的能力,他们知道自己就算离开,也不会过得比现在更好,起码体制内相对稳定。

那句“失去了随时离开的能力”,恰如其分地描述了部分体制内人士的生存状态。如今,在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压力下,有些官员明显跟不上节奏又舍不得离开,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已退化到“除了做官啥也不会”的地步,只能留在体制内。

相较于庸庸碌碌的“撞钟和尚”,那些超越只懂得“做官”的人,那些“不立志做大官,而立志做大事”的人,确实能更好地履行职责,不负组织和人民的期待。如果这样的“能人”成为官场主流,何愁没有健康的政治生态?

与以往一些官员辞职遭遇各种猜测不同,舆论对梅永红这个技术型官员辞官下海的态度,普遍比较积极。人们甚至期待,未来官员不仅要“能上能下”,还要“能进能出”。一方面,在某些专业的管理领域,可以借鉴一些欧美国家“商而优则仕”的经验,直接从企业事业单位选拔官员;另一方面,官员离开体制内,依照程序进入企业或科研院所,也应该视为寻常。

一些既有理想又有能力者,如果觉得官场并非是施展自己才干的最佳舞台,也可以凭着“随时离开的能力”自由退出,转而从事更能施展抱负的事业。如此,既能确保高效廉洁的公共服务,又能让各行各业都有高素质人才,整个社会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整治不作为,督查这把“利刃”该怎么用

张玉胜

祛除不作为“病症”,就要高高祭起依法问责的利器,秉持“无功便是过、平庸就是错”的政绩评价理念,大胆起用干事者,坚决摒弃“太平官”。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2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第二批核查问责不作为情况的汇报,厉督真抓实干促发展。会议认为,加大督查力度,坚决整肃懒政怠政等不作为行为,推动争相干事、有作为,是狠抓政策落实促发展的重要举措。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把落实政策措施作为“军令状”和铁的纪律,主动破解改革和发展难题,确保完成全年主要目标任务。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加大督查力度、整肃懒政怠政,既传递出真抓实干促发展的强烈讯号,也亮明了不打折扣完成全年主要目标任务的坚定意志。

加强督促检查,首先要认真梳理好年度目标任务,制定出详细周全、科学可行的督查办法。一方面,着力推动各部门、各地方的主动自查和逐环节、逐级别的层层督查,查出真问题、找准真症结、督出真实效;另一方面,实行开门督查。各部门、各地方要把查出的问题和有针对性的整改方案及落实进展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以期得到人民群众的监督与认可。

其次要做好对督促检查的成果转化工作。运用好督查成果,就是要对不干事和耽误事的不作为行为实施责任追究。这里既包括对各省(区、市)年底前尚未处置完毕的闲置土地,给予按面积收回或扣减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处罚,也包括与干部能上能下机制衔接,对不作为干部实施应有的组织性处理。

在位不谋政、居官不作为,无论出于何种考量,都难脱其有悖党的宗旨、有负人民重托、有损政府形象的负面效应,我们要毫不留情并坚定不移地整肃慵懒。祛除不作为“病症”,就要高高祭起依法问责的利器,秉持“无功便是过、平庸就是错”的政绩评价理念,大胆起用干事者,坚决摒弃“太平官”。

解决“孤药”断供不妨“以药养药”

乔杉

在一个市场化空间里,当一种药品长期价格倒挂,哪怕有利可图,也注定不可持续。

本是一盒仅售7.8元的普通药,在医院里时常难觅踪影,黑市上却卖到数千元,依然一药难求。调查发现,关键时刻一些能救命的廉价好用药在现实中却成为“孤药”。

廉价药断供,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近年来,不少类似好用的廉价药都曾出现紧缺。而业内人士开出的解决药方,不外乎是涨价。正如武汉协和医院一位医生所讲,放开对药物的价格和分配管制,让企业自主定价,有自由市场竞争,药品最终将处于一个合理的价格水平而且不至于长期短缺。

报道所指的每盒仅售7.8元、却在黑市被炒到数千元的廉价药,有一个更为关键的身份——小众药。这些药的特点不单是定价低,更为关键的是用量少。对于生产这些药品的药企而言,如果像普通药品那样走薄利多销的路径,根本不可能。而如果因为利润微薄的原因,导致国内药企停止生产,那么这块市场就只能拱手让给进口药了。一旦市场被国际药业巨头垄断,定出高昂的销售价格,那么最终受害的还是患者及其家属。

解决之路究竟在何方?借由当前医疗体系内,人们常常提到的“以药养医”的说法,笔者想到不妨以此类推,在保障“孤药”的生产时,采取“以药养药”的方式。所谓“以药养药”,就是在价格手段之外,明确药厂和医院的责任,提供补贴让他们尝到甜头,从而正向激励他们生产和采购“孤药”。

廉价药短缺,常常是一种局部和暂时性短缺。鉴于一些廉价药使用率过低的实际,可以建立跨医院、跨地区的储备制度,实现廉价药、特效药的集中储存。不妨明确省级医药总公司的责任,要求建立廉价药、特效药集中储存中心,哪怕是提供一定资金和政策扶持,防止产生局部断供。

在一个市场化空间里,当一种药品长期价格倒挂,哪怕有利可图,也注定不可持续。经受过多年市场经济洗礼的大众,应该适度容忍一些廉价药的价格上涨。但要看到,市场是复杂的,并没有一种包治百病的“神药”,可以“一服灵”地解决所有市场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打“组合拳”,对症施药。采取“以药养药”,正体现了这样的思路。

猜你喜欢
廉价职业资格督查
注册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解读
环境保护部表扬强化督查第一轮次优秀团队
职业资格制度的执行困境
廉价月饼
当人才变得廉价
国务院再取消62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
开展履职尽责督查 彰显“贴心”民政效应
聚焦养老 跟踪督查
澳大利亚职业资格框架探析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