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产品乱象调查

2015-09-10 07:22冯建红
方圆 2015年15期
关键词:胡先生理财产品经理

冯建红

很多懂一点理财知识的人往往不炒股不理财,专业一点的理财人员会选择理性购买理财产品,将鸡蛋分在不同篮子里。如今不常态的是,那些没有金融知识的人却占据着理财产品的大半个市场

今年6月底,北京市民赵芳在中信银行一基金经理的极力推荐下,买了两款理财产品。两天后,赵芳查询基金账户,发现“还未赚钱已被扣除了高额手续费”,而事先基金经理并未告知手续费的收取比例,这让她十分不满。

《方圆》记者在北京石景山区一家银行营业厅随即采访了几位前来咨询理财产品的消费者,他们均表示不知道银行要收取理财产品手续费。在银行柜台上,醒目地张贴着几款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翻阅几款理财产品的说明书发现,这些理财产品都要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托管费,一款预期收益率6.02%的理财产品,扣除费用后,实际的预期收益率只有5.6%,而且这笔收费是旱涝保收的,无论客户最终收益率如何,银行都可收取这笔费用。

如今,银行理财产品成为老百姓重要的投资品,然而,除了银行的“隐形费用”,还有许多理财陷阱暗藏其中,让消费者防不胜防。

记者调查发现,除了银行,一些投资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同样都成为理财产品纠纷的高发地带。

合法销售中出现“飞单”

2015年4月22日,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市通州支行次渠分理处办公室,十余名客户聚集。他们称从该分理处客户经理李某处购买理财产品,但到期后无法兑现,共涉及17人2248万元。

客户王先生称,李某推荐“中企华康股权”时,说是农行次渠分理处保息保本的产品,安全性高。但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市分行回应称,经初步调查,该理财产品非农行发售,客户提供的“合同”及“协议”文本上无农行任何落款、签章及签字,农行对该产品也无任何担保,建议客户通过司法途径依法解决问题。

李某这种以个人名义擅自销售第三方公司的理财产品的行为,在业内有个专业名词叫“飞单”。所谓飞单,是银行个别员工与社会人员内外勾结,私自销售非本行自主发行的理财产品、非本行授权和签订代销协议的私募基金等第三方机构理财产品,部分涉嫌非法集资。

记者了解到,客户对银行过分信任,往往很难分清自己购买的理财产品是银行担保发售还是银行内部人员个人行为推销,很容易掉进“飞单”理财陷阱。不久前,媒体曝光广东多家银行职员兜售并非本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许多客户被骗。除此之外,浙江、江苏、河北等多地都陆续发生了多起客户购买理财产品遭遇“飞单”的情况。

如今,除了银行里的理财产品,信托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也会发售一些理财产品。市场上琳琅满目的理财产品,让人目不暇接。那么,正规的理财产品有哪些?

以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为例。有统计数字表明,2006 年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只有 1100 多种,到 2007 年达到了 3052 种,2008 年则达到了 4400 多种。渤海银行北京中关村分行零售副行长赵远告诉《方圆》记者,如今,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数量已经难以统计,“目前缺少一个理财产品的统一报备体系”。

对中国的理财产品颇有研究的北京海拓律师事务所律师潘修平将目前市场上的理财产品分为四大类,分别是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商业银行承销的理财产品。

“不同角度去划分,理财产品的分类不同。”赵远介绍说,就银行的理财产品而言,理财产品分为两大类,一是保本型,二是非保本型。这其中,有的理财产品属于银行自行发售,而有的属于代销理财产品。“投资者可依据该编码在‘中国理财网’查询到正规银行产品信息;银行代销产品则可通过银行网点公示的代销产品清单查询。还要关注购买产品的资金是否汇入银行账户。客户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均须通过柜面或自助渠道进行申购操作,但凡被要求向个人或第三方公司账户转账或汇款的,就要提高警惕,防止‘飞单’。”

没有理财常识,过度依赖理财经理

刘宝是一个完全没有任何理财经验的人,对银行的理财产品也不甚了解。朋友说“有闲钱就理财,弄好了每月赚的比工资都高”,并推荐给刘宝一个银行的基金经理。抱着对朋友的信任,刘宝找到基金经理,想让其推荐一些稳定的理财产品。“不要风险高的,稍微赚点就行”,在这个原则下,基金经理推荐了两只基金。一个月后,刘宝亏损2万元。

这样的亏损超出了刘宝的预期,当初,她只是想“稍微赚点”,不想赔钱,却盲目购买了理财产品。

“客户所说的稳健型可能是不想有损失的产品,是要保本的,而稳健型的理财产品是相对稳健,但不保本。这里面就出现沟通的问题。”赵远认为,有的基金经理不负责,没有正确评估客户的理财需求,而客户又不能准确向基金经理表达购买意愿时,会造成错误的投资方向,带来较大损失。

“近年来,年轻人理财的数量呈现增多趋势。”民生银行北京分行一基金经理告诉记者,很多年轻人购买理财产品,他们本人甚至没有基本金融常识,多是通过熟人介绍的方式选择理财经理,然后过度依赖理财经理盲目理财,“赚得少亏得多”。

“很多懂一点理财知识的人往往不炒股不理财,专业一点的理财人员会选择理性购买理财产品,将鸡蛋分在不同篮子里。如今不常态的是,那些没有金融知识的人却占据着理财产品的大半个市场。”该基金经理认为,总而言之,中国的老百姓,有钱的年头太少了,缺乏管理资产经验。

《方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老人依然是如今购买理财产品的主力军。这部分人也大都没有理财常识,成为很多理财经理极力推销的主要群体。为了换取老年人的信任,一些基金经理可谓“挖空心思”。比如,广州某保险公司业务员为了推销保险理财产品,提着水果和礼品水壶登门拜访,除了給老人削苹果、做按摩、关心其日常生活外,还与老人聊在外地工作的子女。

“基金经理都来跳广场舞呢,给我们推销理财产品。” 每晚在北京东直门来福士广场跳广场舞的张姓大妈告诉记者,常有年轻的小伙子来跳舞,他们是银行的基金经理,来跳舞的目的就是拓展客户。“跟我们混得熟了,有想买理财产品的,还真都到小伙子那买。”

销售过程中出现大量“误导性陈述”

到邮政储蓄银行存款,却被忽悠买成了保险理财产品,而自己一直以为只是“存款”。今年70岁的张强向《方圆》记者诉说了自己“被理财”的遭遇。

去年年初,张强拿着存了许久的一万块钱到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存款,排号期间,一位着工装的工作人员热情地跟他打招呼。得知张强要存款,便将其带到一个窗口。“他说这里也办理存款,更快一些。”张强便按照工作人员的要求一步步填写单子,将一万块钱“存上”。

今年六月份,张强儿子在整理父亲的文件资料时发现,父亲竟然买过保险理财产品,笑称“老爷子赶时髦”。张强坚持,自己从未买过保险理财产品。去邮政储蓄银行查询后发现,当初工作人员给其办理的并非存款,而是买了銀行代销的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理财产品,需要每年交一万,连交五万,然后得到部分利息。张强觉得自己被信任的银行“忽悠”了,到银行“喊冤”。

张强的经历并非个案。近年来,媒体报道了多起“存款变购买理财产品”的案例,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理财经理为了销售理财产品对客户采用大量“误导性陈述”,而客户信任银行,最终受骗。

赵远告诉《方圆》记者,现在很多的理财产品纠纷缘于“想要的不是所买的”。

第一次理财便惨败的刘宝告诉记者,其实当初他想买银行自行发售的理财产品,听说那类产品风险小,但最后“被信任的基金经理推荐了一款银行代售的理财产品”。记者调查了解到,银行代销类理财产品的风险系数往往较高。银行的很多基金经理推销这类产品时,大都告诉客户“此款理财产品是我们银行发行的”,很多人相信了“银行发行”而大胆购买,低估了风险系数。其实,“银行发行”包括了“银行自营产品”和“银行代销类产品”,客户却以为“银行发行”就是银行自己的产品。

“购买理财产品单上有‘资产管理计划’、‘信托’等字眼,几乎都是银行代销类产品。”赵远告诉记者,分辨理财产品是银行自行发行还是代销类产品,看协议各方,如果是银行的自营产品,协议双方是银行和客户,而代销类产品是三方合同,除了银行、客户,还有产品方。

《方圆》记者了解到,很多客户还会被理财经理高额的“预期收益率”说服,大胆投资。实际上,“预期收益率”听上去很美,但不等于“实际收益率”很客观。比如,市民小郑在某银行购得一款理财产品,年化5.5%以上的预期收益率,让他很期待。然而,资金到账后,小郑仔细一算,实际收益率只有4.5%左右,与此前的期待相差不少。

“预期收益率不等于实际收益率。”赵远分析说,预期收益率是产品在风险没有发生的情况下获得的收益,但任何理财产品都有风险,当这个风险出现时,客户要承担风险的全部损失,“就像这次股灾,风险出现,非保本浮动收益的那类理财产品,本金也会受到很大损失,更谈不上任何收益了”。

风险评估不到位

“理财非存款,产品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这行字几乎写在了每家银行热销理财产品的宣传单上。

记者了解到,按照正常购买理财产品的程序,在基金经理向客户推介某款理财产品前,需要客户做风险评估,一般需要客户书面回答既定的十个问题,根据客户回答问题的评分,得出客户适合哪种类型的投资。

中信银行石景山分行的基金经理孙蕊告诉记者,风险类型分为五类,保守型、稳健型、平衡型、进取型和激进型。“保守型一般都是保本型产品,像余额宝、薪金宝这类货币型基金,都属于保本型理财产品,而其他积累都属于非保本浮动性收益类型。”孙蕊介绍说,以基金类型的理财产品来看,除了货币型基金,还有债券类基金、股票类基金,其中股票类基金受股市影响,风险最大。

“对于从未接触过理财产品的客户,不适合购买平衡型以上的产品,可以先从保本型、稳健型产品入手。”赵远介绍说。但是,《方圆》记者调查中发现,很多没有购买过理财产品经历的人,第一次购买理财产品便选择了股票类基金这种激进型的理财产品。这其中除了客户自己的大胆意愿外,还有很大原因是有些理财经理违规操作,并没有为客户做风险评估,直接为客户推荐了高风险的理财产品。

记者暗访多家银行时还发现,一些基金经理在为客户进行风险评估时极为不规范,本来需要客户回答的十个风险评估问题,都是由基金经理代为完成,客户甚至不知道风险评估内容和结果。

看不懂的理财产品

现实中,令人看不懂的理财合同也让很多客户陷入“理财陷阱”。

去年年底,一位陈姓先生用网上银行购买了一笔名为“财富稳利147天”的理财产品,当时年化收益率是4.85%。

“虽然产品收益率跟其他银行相比不高,但是在工行客户可选择的范围内已经是很高的了。”陈先生表示,今年4月23日产品到期,购买时他没选“是否自动再投”的选项,但它默认为“是”,陈先生说,当时没搞明白啥意思,只知道按照以往不多的经验,4月23日到期可以连本带利拿出来。

但是到期后,陈先生除了收到一份迟到的分红短信提醒外,本金没有到账。经查询,发现工行自动帮买了下一期,而且客户本人无法撤单。陈先生认为,他当初没有选择自动转投,但网上银行默认设置为“是”,而不是“否”,存在销售陷阱。

记者发现,与陈先生相同遭遇的人还有很多。工商银行的某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行的系统提示“是”或“否”并要求客户确认,客户应该在购买产品的时候看清楚网上理财合同的相关细则和选项。

据了解,通过网银购买理财产品,除了被银行默认设置投资操作外,目前银行还会再多个地方设置有利于自己的程序。比如,一位王姓先生通过某股份制银行的网银购买了基金产品,但是基金到期数日后,黄先生一直没有在账户内看到这笔资金。查询后发现,自己赎回的资金自动转到了理财账户上。

原来,这笔理财账户的资金和活期账户是相连的,如果这笔钱他不及时操作转到活期账户,钱就会回到理财账户,而理财账户的资金是不计息的,等于这笔钱是零利率。

曾因购买理财产品“吃亏上当”的刘伟感慨地告诉《方圆》记者,目前的理财产品市场纷繁复杂,陷阱让人防不胜防,“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吃过亏后变得极端,再也不相信任何理财产品。

令人消化不良的维权尴尬

2011年3月,上海市民胡先生在银行认购了银行代售的基金产品。在交付100万元认购款时,胡先生在基金交易凭条上签字确认,签名下方记载:“本人充分知晓投资开放式基金的风险,自愿办理银行代理的基金业务,自担投资风险”,并在该交易凭条背面的《风险提示函》下方签字。

之后,因该基金产品发生亏损,胡先生遂以银行为被告、基金公司为第三人提起诉讼,要求判令银行赔偿其亏损18万余元及投资期间的利息。

庭审中,银行确认在销售系争理财产品时,未对胡先生进行风险评估。但在发生系争理财产品交易之前,胡先生曾在银行作过风险评估,评估结果为:胡先生的风险承受能力评级及适合购买的产品为稳健型。

一审法院经审理认为,银行作为理财产品代销机构,已尽到了合理的风险告知义务。胡先生签署合同即应视为其已对合同文本的内容进行阅读并知晓,其作为具有多次投资理财产品经验的投资者,应当能够预判系争理财产品的风险程度,由此产生的投资损失应自行承担。一审判决驳回全部诉请。胡先生不服一审判决上诉。

上海市一中院二审认为,根据《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及《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等相关规定,银行在金融服务法律关系中,负有依照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及财务状况等推介合适产品的义务。胡先生虽签字确认知晓相关风险,但并不能据此免除银行在缔约前的评估和适当推介义务。胡先生属稳健型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较差,但银行违反“将合适的产品销售给合适的投资者”的原则,将风险相对较高的产品销售给了胡先生,故对胡先生的损失负有主要过错。

二审法院判决,对胡先生要求银行赔偿其本金损失的诉请可予支持,赔偿其利息损失的诉请不予支持。

“这样的判决很让人意外。”一位银行的业内人士告诉《方圆》记者,他碰到和听说的关于购买理财产品引发的纠纷很多,像胡先生这样,通过法律途径拿到赔偿的案例几乎闻所未闻。

北京市泰明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家成表示,客户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大都没有想过日后会有纠纷,没有留下录音录像等相关证据,为日后维权留下了隐患。

与胡先生的经历有些类似,北京市民王翔近日也遇到了购买理财产品纠纷。今年4月份,王翔在民生银行航天桥支行办理存款等业务时,受到银行内基金经理的推荐,买了一款银行代售的资产管理计划类理财产品,封闭期为三个月。

“当时基金经理承诺三个月后收益率会在6%到8%。”王翔说,此前,他的理财常识几乎为零,完全听信银行业务员的推荐。不到三个月后,银行的基金经理发来短信,称亏损太多,建议赎回,“亏了三万多”。事后通过朋友介绍,他才意识到,当初自己购买理财产品时,银行没有按照程序对其进行风险评估,直接为其推荐了一款高风险基金。

“听说银监会有规定,银行在推销理财产品时要进行全程录音录像。我已经向银行提出申请,要求调取当时的录音录像,搜集证据。”王翔说,如果证据表明银行确实有程序违规,他将对银行提起诉讼。

记者了解到,截至记者发稿前,虽然已经过去了数天,但王翔向银行提出的调取录音录像的申请仍旧未能通过,银行负责该业务的经理给予的答复一直是“正在跟上级反映”。王翔不知道,这个维权到底能否行得通,还要等待多久。

“勝诉很难,维权的时间成本也很长。”一位业内律师如此评价。目前,很多人因维权成本高,选择了沉默。

猜你喜欢
胡先生理财产品经理
经理的难题
挑剔的经理
捎你一程
胡先生
夜半买驴的南航经理
花呗明明已还清,芝麻信用却变差?
非保本理财产品
保本理财产品
非保本理财产品保本理财产品
孩子,我们一切为了你们——记台属胡先生情洒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