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生态移民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015-09-10 07:19葛数金
人民论坛 2015年21期

葛数金

【摘要】生态移民是贯彻落实“十八大”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是缓解西藏地区人口土地承载力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对于实现“生态西藏”、“美丽西藏”的发展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根据当前西藏不同地区的生态发展弹性度和生态环境的人口承载力,对西藏生态移民的措施和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西藏生态移民 生态发展弹性度 生态环境的人口承载力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生态移民是由于生态环境恶化或者为了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与改善而展开的迁移活动,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迁移人口。①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而导致的生态移民现象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据估计,目前我国西部生态移民达到320 多万人②。对生态移民的研究也受到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领域研究者的共同关注。从这些研究成果来看,主要集中探讨“三江源”、内蒙、宁夏、贵州等地区的生态移民问题。西藏地区被认为是我国天然生态保护最好的地区,西藏旅游业的火爆也使人们想当然地认为西藏是“人间天堂”。但实际上,西藏也是一个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近年来西藏的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移民也成为西藏地区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试图对西藏生态移民的必要性、意义,西藏生态移民的现实基础和实施方案,西藏生态移民可能产生的问题及如何有效推进西藏生态移民工作进行探讨。

西藏生态移民的必要性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指出:“使西藏成为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为了落实中央对西藏的目标定位,要把西藏建成国家生态的安全屏障为目标,努力推进“生态西藏”的建设。当地政府力图用20年的时间,使西藏成为人民群众生活富裕、生态环境宜居、人与自然和谐、经济发展模式革新、社会进步的可持续发展的地区。③不过,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还面临许多问题。

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原本脆弱,加之全球变暖给西藏带来了诸多负面的影响,西藏的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依据西藏自治区发布的《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当前西藏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草地退化;二是土地沙化;三是水土流失;四是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④另外,一些人为的原因也进一步加剧了西藏生态环境的恶化。

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首先导致了牧草与家畜生存资源的紧张关系。西藏草场面积相对广阔,但是牧草生长周期短、载畜能力弱。加上传统的低水平的游牧为主的经营方式,藏族群众“惜杀”、“惜售”观念,使家畜出栏率低,草场载畜量过大,由此导致了草场的退化于沙化。⑤另外,由于无节制地开发森林资源,也导致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加剧。

面对当前西藏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移民是缓解人口数量、分布与土地承载力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实施生态移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生态移民是贯彻落实“十八大”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对实现“生态西藏”、“美丽西藏”的发展目标,把西藏建成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其次,生态移民有利于缓解西藏地区人口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使该地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实现可持续发展。从目前西藏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来看,要实现西藏地区可持续发展,不得不实施生态移民。最后,生态移民有利于更新人民观念、转变经营方式,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推进西藏地区城镇化进程,促进西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西藏生态移民的现实基础及实施方案

从西藏当前的生态弹性度视角来看。生态弹性度指自然在人为作用下的反应,主要被用于表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生态问题出现的可能性。西藏生态弹性度最高的地区是喜马拉雅山南翼的雨林以及山地常绿阔叶林地带的藏东南农林牧区;其次是藏东山地针叶林带的农牧区;那曲高山灌丛草甸地带的藏东北牧区、藏南高原湖盆的藏南农牧区和雅鲁藏布中上游的藏中农区的生态弹性度居中;阿里和那曲的大部分地区以及藏西北农牧区的生态弹性度较低,尤其是阿里和那曲地处昆仑高山半荒漠地带的地区生态弹性度最低。⑥

从西藏当前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视角来看。生态环境承载力指的是特定区域生态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各种经济社会活动的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⑦虽然西藏目前的绝对人口数量不算太多,但按照国际公认的高寒地带人口承载的标准,每平方公里承载数是2人,当前西藏的拉萨人口密度高达13人/平方公里,昌都是5人/平方公里,山南为4人/平方公里,日喀则等地区达到了3人/平方公里,西藏人口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有专家这样认为:“三十年后西藏的耕地和人口将呈现出平衡态势;牧草资源现在已经与牧民人数关系呈现不平衡,人口数超过了草场的承载能力;森林资源和人口之间的关系处于饱和状态;水资源相对比较充裕,但水体被工业废水污染的状况提交突出。”⑧

根据当前西藏不同地区环境资源的人口承载力和区域生态发展的弹性度,西藏地区生态移民的实施方案有以下几种:

第一,林芝、山南、日喀则附近的河谷平原应该成为西藏生态移民的主要迁入区。林芝、山南地区是西藏海拔最低,气候最适宜的地区,环境承载量较大,在尼洋河谷等比较开阔的地带可以安置较多的外来移民。出于生态保护的考虑,周围山区的牧民可以移入此地区成为农民或城镇居民。

第二,川藏、青藏公路、青藏铁路、拉日铁路附近发展起来的小城镇应成为主要的人口迁入区。以后随着拉萨至林芝铁路、以及整个川藏铁路的开通,这些铁路线附近也可以成为主要的移民迁入区。

第三,那曲、昌都、阿里应该成为主要的移民迁出区。那曲、昌都人口压力过大,阿里地区人口压力不大,但自然环境恶劣,一些地方已经不适合放牧的经营方式,牧民应该迁出,转化为农民或城镇人口。

第四,拉萨市应控制人口规模,限制外来移民迁入。拉萨作为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约集中了西藏五分之一的人口。2007年青藏铁路开通后,到拉萨旅游、打工的外来流动人口增多,给拉萨市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和服务带来了许多压力。以后拉萨市在城市规模扩大的同时一定要合理规划,严格控制本地居民人口的增长,适度限制外来移民迁入。

西藏生态移民可能产生的问题

移民迁入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搞好移民迁入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移民工作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一般来说,移民迁入区都拥有比较便利的交通条件,如果资金到位,搞好基础设施并不难。关键在于,建设基础设施之前,应该对移民的规模、移民区的发展规划有整体的考虑。

移民迁出区农牧民的利益补偿问题。移民迁出区一般是生态环境比较恶劣的农牧区,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比较低,甚至是非常贫困。因此,生态移民应该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民的脱贫目标结合起来。要建立环境保护与人口、经济发展的利益补偿机制,满足居民各方面的需求。为此,政府应该有相对完善的制度措施,保障农牧民的利益。应该对农牧民有较高的补偿标准,最好能把移民纳入低保的范围,保障农牧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防止移民搬迁后重新陷入贫困。

移民的生活观念与经营方式转换问题。迁入移民安置点后,移民都要面临生活观念与经营方式转换的问题。以前的牧民可能要成为农民或城镇居民,以前的农民可能成为城镇居民,他们都要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但是由于他们缺乏必要的生活技能和培训很难适应这种转变。移民之后,社会环境发生改变,原有牧草、土地等生产生活资料不复存在,全然陌生的生存环境,会使他们对未来生活产生焦虑和不安。故土难舍的念乡情结使他们沉缅于过去,对移民新政策会产生消极的抵抗情绪。这些都很容易使移民疏离社会网络,封闭自己,陷入“再社会化”的困难窘境,社会不安全感的上升很容易使移民人口重新陷入贫困。⑨

移民迁入区的后续产业培育问题。对于西藏的移民而言,移民迁入区最合适的后续产业是旅游业。政府对于移民迁入区的后续产业应该合理规划,要规范旅游业的发展,适度开采森林资源,限制开采矿产资源,一定要把生态效益放在首位。

移民迁入区城镇化带来的问题。移民区安置点人口相对集中,有较为便利的生活设施,会逐渐形成小城镇。但是城镇化又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对粮食、蔬菜、燃料等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需求的增加会进一步加剧人地之间的紧张关系,城区的生活污水又会污染生态环境。如果不能处理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很容易会产生新的生态问题。考虑到西藏的实际情况,应该走资源节约型、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化道路。

移民的文化适应与心理认同问题。西藏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各不相同,甚至在同一地区也有较大差别。从迁出区到迁入区,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转换会使移民的文化心理产生较大的落差,会出现一个文化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故土难离的乡土情结会使移民不能客观地评价新迁入区的状况,甚至会得出移民区还不如老家的结论,从而重返迁出区。青海“三江源”移民以及其他地区的移民都出现过这种情况。所以,在移民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民族文化、宗教传统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对于西藏的移民工作,要充分考虑移民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帮助藏族同胞很好地实现与其他兄弟民族的文化适应。

有效推进生态移民的路径

搞好西藏的国土规划,制定合理的移民方案。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西藏不同地区的生态发展弹性与生态资源环境的人口承载力,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制定科学合理的移民方案。生态移民方案是一个需要统筹兼顾的多元目标、多影响因素、多种功能并举的方案,是对一个区域具有宏观和长远影响的方案。生态移民方案既要涉及基础设施方面通水、通路、通电、通广播电视等,也要考虑该地区水资源使用和植物资源使用的可持续问题,需要考虑生产生活废弃物的处理,避免重复以往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

强化移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当前我们要完成“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西藏也要加快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生态西藏”、“小康西藏”、“和谐西藏”的目标。因此,西藏的生态移民建设起点要高,通过移民,不仅要让农牧民彻底脱贫,还要实现小康。这就需要国家加大资金投入,搞好移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移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提高移民区的现代化水平。另外,要充分发挥对口援助西藏单位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和援助对象密切配合,加大援助力度,搞好移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注重对移民的技能教育和培训。目前,青海“三江源”区的部分牧民转移为农民后,因为缺乏农民耕作的技能,很难从事农业生产,除了国家的补偿款外,没有自己创业的收入来源,产生“等、靠、要”的消极思想,生活非常拮据⑩。因此要增加教育培训方面的投资,加强对移民自我谋生相关技术与能力的培训,依靠提高移民的文化修养和谋生技能,拓宽移民的就业渠道。要全面落实西藏12年免费义务教育的政策,重视移民子女的教育培养问题,使学龄儿童全都接受义务教育,从根本上增强移民后代可持续发展所需的谋生技能和综合素质。

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要坚持“第一产业上水平、第二产业抓重点、第三产业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结合西藏地区的实际,应该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除了传统的优势产业旅游业之外,可以进一步发展交通运输业、物流业、社区服务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适度控制开采森林资源,限制开采矿产资源,规范发展旅游业。对西藏高原战略性资源的开发规划,要与优化环境有机地进行结合,尽力减少和避免因为资源开发形成的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控制城市规模,合理发展小城镇。目前,拉萨市的城市规模偏大,环境资源的人口承载力较低。每年旅游季节大量人口的涌入,已经给拉萨市的交通、生活设施、能源供应造成很大压力,应该严格控制移民的迁入。其他移民区的发展应该以小城镇为主。要改善移民生活的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太阳能、沼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减少对薪材林、牛粪的需求,完善城镇功能,搞好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加强对移民区生态保护的力度。

加强文化交流,促进生态移民与迁入地居民的心理文化融合。牧民转移为农民后,不仅生活方式会改变,他们的社会角色也会改变,由此改变而引起的“文化冲突”不可避免。必须加强生态移民与迁入地居民的文化交流,以社区为平台,加强移民与迁入地居民之间的互动,创造融合的条件和氛围,顺利实现移民融入当地生活。社区工作人员要高度关注移民的思想动态,防范和化解各种矛盾,积极帮助和引导移民参与当地的民主政治生活,消除移民的客居心理,提升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生态移民逐渐适应社区生活,增强他们对城镇生活的认同感,顺利实现其社会角色的转变与心理文化融合。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本文系2013年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金重点项目“西藏社会管理与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AGL003)

【注释】

①包智明:“关于生态移民的定义、分类及若干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27页。

②张小明:“西部地区生态移民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第1页。

③文涛,梁书斌:“‘生态西藏’建设今年将全面开始实施”,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 com/politics/2012-03/25/c_111699341.htm.

④西藏发改办编:《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第18~19页。

⑤章芬,闫峰:“浅析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研究与探索》,2010年第11期,第64页。

⑥赵成章:“生态移民与西藏生态环境保护”,《西部论丛》,2006年第5期,第26页。

⑦罗永:“西藏人口分布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7~29页。

⑧樊新民:“西藏生态资源与人口增长关系的探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第119页。

⑨徐君:“割舍与依恋—西藏及其他藏区扶贫移民村考察”,《西藏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第12~13页。

⑩韦仁忠:“藏族生态移民的社会融合路径探究—以三江源生态移民为例”,《中国藏学》,2013年第1期,第123页。

责编/丰家卫(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