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然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不仅面临着经济困难,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引导,不仅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还可能会对其心理健康、生活态度产生严重影响。高校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该如何应对这一问题,探索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难题。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概念及分类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由于受国情、省情、文化背景和高校的认定影响,学术界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定义有不同的理解,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标准也不一致。近年来,学术界更侧重于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概念。直到2007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07〕8号),文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界定为: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从上述概念的界定,我们不难看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特点:在校期间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缴纳学费,而家庭所提供的每月生活费用低于当地最低的生活保障线,难以维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用品的购置,并因此影响了其正常完成学业的能力。根据学生家庭经济收入状况可分为一般困难学生和特殊困难学生。一般困难学生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在扣除基本生活费用后,不足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和国家规定的应该由学生缴纳的费用的学生。特殊困难学生指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学校所在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学生。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与人之间产生了显著的贫富差异,在“利益交往”等文化观念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冷漠,势力、虚伪等不和谐因素,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弱势心理。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自农村或偏远地区,城乡文化差异使他们觉得自己的思想观念相对封闭落后,在与其他同学交往过程中产生自我评价不高的自卑心理。社会上的爱心资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但有些爱心资助实施不当或者被人为扭曲,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使他们觉得自己是在接受别人的“施舍”,自尊心受挫。
(二)家庭因素
首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大多数家长属于弱势群体,他们的经济状况差,父母的工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较弱,社会评价和身体状况较差,这都会降低学生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其次,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学生的心理也产生一定影响。由于一些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对孩子缺乏正面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这对学生早期的人格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最后,父母的人格特征与生活态度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许多父母长期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容易产生心态不平衡甚至变态心理,这些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时间长了就会在孩子心中埋下自卑、消极的种子。
(三)学校因素
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相对滞后,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学校软硬件设施相对于城市来说比较落后,缺乏个性化教育,使得这些学生的综合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个性和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开发。进入高校后,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文化生活,驱使这些学生想尽快融入校园主流文化生活中,但这种变化与差异,让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找不到归属感、认同感,总感觉各方面比别人差,容易出现不自信、焦虑等负面情绪。
(四)学生因素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合理、非理想的认知方式,对自己的心理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把家庭经济困难当成耻辱,还有一些学生自我认同和归因能力差,把家庭经济困难当成大家必须关心、照顾他们的理由,一旦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关爱时,心理就不痛快,负面情绪就随之产生。
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人际交往中出现的自卑情绪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成长和融入社会的必备条件。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讲,他们非常希望和其他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和谐相容的气氛中学习、生活。但大学同学之间的交往或多或少会带来经济上的支出,比如班级组织出去游玩、聚餐,寝室同学过生日去饭店吃饭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难以支付这些开销时就会找借口躲避,当同学主动地为他们分担花销时,他们会因为自卑和强烈的自尊产生巨大的心理冲突,容易把同学的好意认为是对自己的“施舍”。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在心灵深处设置了一道厚厚的屏障,开始变得孤僻、害怕交往,喜欢独来独往、自我封闭。一般来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主要源于自卑。自卑情绪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卑心理往往来自经济上的拮据,虽然学费的问题可以通过国家贷款帮助解决,但大多数同学拥有的手机、电子词典等随身之物,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还是奢侈品,同样,吃穿上的差异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产生刺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自己在生活环境、家庭条件和个人能力上都不如普通大学生,他们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时甚至完全否定自己,出现认知上的障碍,从而对自己丧失信心,自我认识消极,悲观失望、郁郁寡欢,严重影响学习和日常生活。
(二)学习生活中出现的焦虑情绪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其生理的成熟和社会阅历的不足,加之青年特有的任性和理想的困惑交织在一起,极易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矛盾,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并由此导致其心理偏差和行为怪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大学期间时常伴有焦虑的情绪。焦虑是由于自尊心受损,自信心丧失,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和愧疚感,由此会引起紧张不安、担心、失望、焦虑、害怕、恐慌等负面情绪。他们有的是为父母焦虑,看到父母为昂贵的学费辛劳而自己却无法分担,为此感到难过和不安;有的是为学习焦虑,部分同学为了保住自己在中学时的优势,废寝忘食,除了学习自己的专业课,还自学一些社会急需的课程,长期处于超负荷的运转中,压力很大,容易出现神经紧张、失眠、考试怯场等多种焦虑并发症;有的是为待人接物能力焦虑,在人际交往、接受新鲜事物等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如一些城市学生,如何缩短这些差距常常令他们焦虑不安;有的是为将来就业焦虑,大学四年的各种花销已经让家里负债累累,想尽快毕业找到工作,解决家里的经济困难,但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又不具备城市学生的社会关系,自身综合素质还有欠缺,使他们认为毕业就等于失业,从而产生焦虑情绪。
(三)资助救助中的心理依赖情绪
随着国家及社会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注,各种生活上的资助越来越多,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此竟有了一种依赖心理,他们认为自己现在是弱者就应该得到帮助,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当这种依赖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对周围的一切产生怨恨、报复心理。
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应对策略
(一)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圈
首先,应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和情绪,加以耐心引导和帮助,使他们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去面对新的人际交往和复杂的人际环境,既主观认识自己,又客观认识他人。其次,要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方法和技巧,教育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学会信任、尊重、宽容,以诚相待,用真诚去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获得真诚的友谊。高校要经常组织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大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人际交往心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提高他们的情绪调适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
磨炼意志,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素质是解决其心理疾病的根本。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深入社会实践,从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使之正确对待挫折,面对困境积极寻求解脱并总结教训;指导他们把握自己的情绪,豁达大度、遇事冷静,做到正确地自我安慰,合理地对待自己的各种需要,这些都是对抗挫折、增强承受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使他们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根据客观条件来调整个人需要和心理期望,避免由于自己的期望过高或过低造成心理上的焦虑不安或松懈情绪。
(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当代大学生满怀激情,富于理想,勇于追求美好事物,迫切想了解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并作出价值判断。但是他们的情感尚不稳定,感情强烈而脆弱,知识经验积累不足,在认知上常常具有很大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肤浅性。我们要因势利导,促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关注自我和关注社会发展之间达成一种平衡,不脱离社会实际和社会责任,不单纯地沉溺于对自己未来的自我设计之中。同时,要注意缓解由于不满现实产生的过度焦虑、无助等不良情绪反应,以避免他们对社会充满敌意,甚至厌世等不良态度和行为的产生。
【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2014年度调研课题(SKL-2014-258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机电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