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远
还记得曾带给国人巨大荣誉与新奇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吗?如今,新一届世博会正在意大利米兰举办。这届世博会的主题是“给养地球、生命能源(Feeding the Planet,Energy for Life)”,顾名思义,就是聚焦农业、粮食,关注可持续发展。为契合大会主题,参展各国及其专业展馆纷纷采用高科技手段突出环保理念,米兰世博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多元文化下的绿色建筑”大展,其中亦不乏绿色环保的创新亮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意大利馆——吸食灰霾
作为本届世博会的主办国,东道主意大利的场馆自然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事实上,意大利人也没有辜负这一期许。意大利馆的外观相当雄伟,共6层,高25米;白色的外壳看起来韵律十足,极为抢眼。
意大利馆是围绕“城市森林”这一概念进行设计的,设计师借用森林的枝干形象,利用交错的几何图案在建筑立面上模拟了树林及其阴影。整座展馆分为4部分,各部分由跨桥连接。展馆内,各部分由向上伸展的结构制成,巨型玻璃树枝顶棚由细小的枝干在高空中交织组成。
如果只是看起来“形似”,那就真小看意大利人在科技以及制造方面的实力了。更重要的是“神似”:展馆采用能够净化空气的高科技新型水泥,转瞬就让都市里的钢筋水泥森林变身为可吸霾的“绿肺”,以至有媒体直接称其为“吸食灰霾馆”。
其中的奥秘就在于,意大利馆外壳使用的材料以光催化水泥为主,辅以混有二氧化钛的混凝土。这款特制水泥当中加入的光催化活性成分TX Active,在直射的阳光下,通过紫外线的照射,空气中的二氧化氮等污染物会和材料中的二氧化钛发生反应,转化为一种很容易被冲洗掉的惰性盐。如此一来,包括有机及无机污染物在内的有害物质都可以被分解,从而能够保持建筑物表面的清洁,并使得建筑物附近的空气得到净化。整个意大利馆的6层晶格结构由900片生物动力水泥面板制成,如森林般会“呼吸”。
其实,TX Active并不是一项新的研究成果,它的研发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2006年,首款含有TX Active的净霾水泥产品推出。2014年,路易治·卡萨尔因净霾水泥的发明获得了号称技术创新奥斯卡的“欧洲发明家大奖”提名。有资料显示,TX Active可有效分解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等多种空气中的污染物,添加了TX Active的水泥本身具有良好的吸收污染物的能力。
虽然有诸多媒体将其作为环保新发明,但是也有不少针对其实际功效的质疑。因为使用净霾水泥的建筑实在太少,很难达到真正的空气污染治理效果。不过,净霾水泥的出现毕竟给饱受空气污染危害的人们一种新的选择和可能。
此外,意大利馆的人造森林不仅能解决自身电能,还能惠及周边:场馆使用的光伏玻璃可以给周边广场供电照明。
中国馆——风吹麦浪
连绵起伏的竹编式屋顶下,蕴藏了奇妙的农耕世界,这里有二十四节气的更替,有养蚕缫丝的技艺,也有制作茶叶的画面……这就是米兰世博会的中国馆。
米兰世博会是我国首次以自建馆的形式参加在海外举办的注册类世博会。由于这届世博会的主题围绕农业展开。据此,中国馆以“农业、粮食、食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线索,把展馆主题确定为“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
中国馆最精彩的地方就在于屋顶。屋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天和宇宙的概念,农耕文明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靠天吃饭。古代,人们通过对天空的祭祀和歌颂,期冀得到它的馈赠,进而在大地上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些都是跟农业紧密相关的一些元素。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国馆设计团队选择采用“竹编”这种带有明显中国元素的形式来建造歇山屋顶,并运用先进的软件和方法对建筑曲线进行辅助设计,最终让整个中国馆从正面看是自然的天际线,从背面看是城市的天际线。同时,将水稻、小麦等元素融入其中,如同希望田野上的一片麦浪,将景观意象与人们对于农业丰收的记忆嫁接在一起。
场馆内部由序厅和主题为“天、地、人、和”的4个主展区组成,全方位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农业文明和先进的科技成果。“天”主题展区利用柔光LED屏以及喷淋、喷雾等装置,模拟出二十四节气的气象环境。“人”主题展区是中国馆具体展项的集中展区,通过全息投影、透明成像、LED光纤等技术,展示水稻种植、养蚕缫丝、杂交水稻等农耕文明成果,以及叶芽化为茶叶,大豆转化为豆腐的神奇技艺。在几个主展区中,最吸引眼球的是“地”主题展区。2万多根节能LED光柱构成了发光“麦秆”,每根“麦秆”顶端的“麦穗”是可程控的LED发光体,通过高低错落的疏密安排,一根根“麦穗”“站立起来”,构成了带有立体感的生机盎然的巨大动态“麦田”。
由于中国馆采用全开放式空间设计,馆内的农作物与各种植物、馆外的景观和植物,都得以连通,形成有机的整体景观,就如同站在希望的田野上。同时,场馆内外利用农作物装置的高低差异,自然划分为不同展区与各功能区,既沟通了各个空间,又保持了空间整体的通透性,也减少了材料的消耗与使用。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最能代表中国象征意义的竹编材料成为首选。这在当前满眼都是钢材料与硬质玻璃材料的大环境下,独树一帜,更凸显了中国特色。
事实上,竹编屋顶不仅大大降低了顶棚重量,减少了建筑材料的使用,也利于现场安装拆卸。屋面竹板采用了独特的拼接工艺,穿孔率达到75%,有效增加了室内光线的通透性,满足了功能照明要求,降低了人工照明的能耗,也减少了室内刺眼的反射强光和太阳直射屋面,同时为参观者提供了足够的室内阴凉。展馆内的通透性设计,将建筑幕墙的使用降到最低,利于室内外空气的交换,可以保证室内空气的新鲜,也减少了空调的使用和对电能的消耗。
阿联酋馆——沙子的魅力
在阿联酋馆门口,两排12米高的如峡谷一般的红色沙墙蜿蜒展开,传达出沙漠之国的神秘莫测。这两排沙墙由含有玻璃的特殊材料制成,能够遮蔽直射展区的炽热阳光,但并不影响采光和通风,进而可以在不封闭的环境下实现3℃的降温效果。当参观者从馆外的酷热中走进沙墙中间的展示区时,顿觉清凉无比。
沙墙中间是长达75米的法拉吉数字化中心,里面安装了可以与参观者互动的触屏,通过3D画面,人们能够了解阿联酋人对骆驼、椰枣、海洋鱼类等自然食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情况,以及阿联酋水资源和耕地稀缺等农业发展的困境和应对之策。
阿联酋国家馆占地4386平方米,是这届世博会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展馆之一。设计者特别将阿联酋传统沙漠式城市的规划准则植入其中,游客首先被引入一处峡谷式的入口空间,该入口由文章开头提到的两面12米高的沙墙构成。穿插在展馆内部的道路受到古时候规划准则的影响,暗示着古代沙漠城市狭窄的步行道和庭院。
为了能够表达出地域的独特性,阿联酋馆墙壁上的纹理感也描摹自沙漠的形态,希望体现出“沙子的魅力”。
场馆设计者认为,就气候和水资源稀缺方面而言,阿联酋现在所经历的就是人类未来所要经历的。因此,阿联酋馆强调了人类在沙漠性气候中如何应对维持生存的挑战;同时,展示了如何高效利用被动式节能设备来补给现代城市的能源消耗,维持其可持续发展。
该场馆采用与全球首座零排放城市马斯达尔城相一致的零排放规划理念,应用可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墙体材料、雨水捕捉装置、光伏发电等多项或主动或被动的可持续策略,预计至少能够节省30%能耗。在材料方面,展馆优先使用当地或回收材料。场馆墙体所运用的GRC材料是一种混合有玻璃纤维的预制加强混凝土,这些GRC板材由钢架支撑,方便展馆的拆卸、搬迁和未来最终的重建工作。
英国馆——蜂巢探险
还记得上海世博会英国馆令人惊艳的蒲公英造型吗?时隔5年,英国馆亮相米兰世博会,变成“蜂巢”。设计师希望通过前沿的研究和技术,展示蜜蜂的困境,以及人类所面临的食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挑战。
英国馆被设计成一个大矩形,离地3米高,内部中心为一个椭球形空间。人们可以进到里面,亲身感受真实的蜂巢。
整座场馆主要分为露天花园和模拟“蜂巢”的巨大圆球形装置,游人扮演的是一只只小蜜蜂,通过展馆不同景观的引导进入“蜂巢”内部。旅程始于一小片森林区域,走廊内模拟营造出了一个逼真的大自然,观众“跟随着蜜蜂的舞蹈”,穿过一系列景观,进入充满绿草野花的草甸中央。两边走廊上展示了蜜蜂的生命周期和授粉酿蜜的知识,身旁的小音箱不断播放着蜜蜂的飞舞声——这可不是录音,而是真正的蜜蜂声音,因为这些音箱与真正的蜂箱相连接,可以让游人身临其境。
草甸区域的末端就是展馆的核心区——封闭的球形“蜂巢”,它由大约17万根细钢格栅多层重叠,形成一个14米高的六角形网格结构,在管体末端设置了无数低耗能的LED 灯,运用光线和声音模拟了蜂巢内部的结构,游人置身其中,会从内部感受蜂巢的模拟实景,并体会真实世界中蜂巢的内部活动。一个互动的展示空间可以让游客们通过骨传导耳机来体验不同种类蜜蜂的嗡嗡声。这些声音是在诺丁汉一个真实蜂巢实时录制的,也是诺丁汉特伦特大学蜂群健康研究项目的一部分。
游客们爬过楼梯,会到达一个与大自然相辅相成的种植平台,蜂房就在这里。入夜之后,灯光亮起,整个蜂巢化身为一个多彩的梦幻国度,内部的蜂音和外部的灯光浑然一体,集成音频和视觉的震撼效果,展现着科学和艺术,自然和技术相融合的独特魅力。
蜜蜂是古老的共济会象征,一直充当着勤劳的典范,它们的六角分区蜂窝具有数学上的完美与秩序,也经常成为人类建筑的模仿对象。蜜蜂也是一种受身边感觉和生存本能引导的昆虫,善于运用群体力量构筑起它们的栖息地。
如今,随着自然环境的改变,蜜蜂数量大幅下降,但作为授粉者,蜜蜂在人类食物链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人们食用的食品中有1/3直接或间接与蜜蜂有关。所以,蜂巢作为地球健康的晴雨表,具有很好的隐喻性。
呼吸地、垂直森林和花园
除了上面介绍的这些场馆外,世博园中的其他场馆也都各具特色,采用了不少绿色、环保方面的措施。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连续6年入选世界最宜居城市,一向以高品质的生活而著称。这次的奥地利馆也突出了宜居理念和特色,以“呼吸地”为主题,设计侧重于在社会变革下的环境保护,倡导城市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健康生活。在近2000平方米的场地上,奥地利人搭建起了一个小型的森林,茂密的植被可以为1800名游客每小时提供60多千克的清新氧气,完全不需要空调和任何空气过滤装置。在展馆内,人们能够感受到舒适凉爽的微气候,漫步其中,如同超级氧吧。奥地利馆希望通过城市中或周边的植物产生足够多的氧气,从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有这种想法的不止奥地利一家,以色列、美国等很多国家采用垂直花园以及垂直农场等形式表达类似主题。
以色列馆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被称为“垂直花园”的场馆外墙。这面外墙长70米,高12米,种满了绿色植物。这一独特设计显示了以色列在农业科技、应对干旱等领域的先进技术。
“垂直花园”的技术含量体现在水流滴灌、解决植被的重力问题等方面。同时,“垂直花园”外墙具有隔音、保温功效,也为未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
以色列是个缺水的中东国家,南部沙漠占国土面积的60%,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以色列人凭借科学技术,战胜缺水、高温、地少、土壤盐碱等困难,发展起了现代节水高效生态农业,让荒漠变成沃土良田,也使以色列成为全球农业强国。
美国馆也采用了“垂直农场”方式,建筑师修建了一座约670平方米的“垂直农场”,种植了42种作物。这些作物直接用雨水浇灌,在世博会期间将每日采收。
未来农业融入智慧城市
在本届世博会上,还有一个特别的主题区域——未来食物区。在这个区域,多个充满时尚感的新型农业概念被一一呈现。比如,利用海上漂浮系统,并通过太阳能将海水淡化,在海上生产蔬菜的海上农场;利用微藻制作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屋顶,从而产生生物质能的藻类城市顶棚……它们无一不代表着未来绿色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农业和粮食让人联想到广袤的农田,但在米兰世博会的展示中,这些显然与城市息息相关。
生态文明建设、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背景。在这一背景下,城市建设者结合互联网架构进行创新,将农业融入到了城市生活中。其中,农业物联网等技术让农田和城市紧密结合,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智能且宜居。
在米兰世博会上,参观者可以在一个充满交互式屏幕的未来超市里购买食物。只要轻触屏幕,关于某商品的来源产地、碳排放量、质检以及加工流程都会一一呈现出来。高科技因素的加入,让农业生产更加透明,也将交互过程进行了简化,未来超市也重新变回了自由贸易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未来农业生产将更加透明。因此,人们对影响农业的天气气候服务问题、科学种植管理问题提出了更高要求。荷兰企业馆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考虑。设计者在屋顶上设置了一片巨大的倾斜农田系统,该系统包含两部零碳排放、自产能、无人驾驶并能像3D 打印机一样运转的拖拉机。该系统不仅可通过无人驾驶拖拉机在屋顶打印图案,还可以实时监测土壤情况,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恰当的耕种。在这种技术下,未来农业将被视为在一个巨大基地上的、高质量的“印刷农业”。
细节处处显用心
除了各大展馆之外,本次世博会的很多小细节也足以展示绿色和环保的主题。比如一款专门为世博会设计的纸质水壶将提供给游客使用。这款水壶被命名为生命(life),无论是外形,还是颜色,看起来都异常简单质朴;但该款水壶简约而不简单,不使用任何化学油墨和黏合剂,完全由可回收纸制成,并用棉线靠纯手工的方式缝合而成。水壶上边穿着一条代表生命的绿色细绳,可以让游客方便地挂在脖子上。它的使用寿命只有一天。游客当天的游览行程完毕后,水壶可以经回收后再利用。就如同我们现在提倡的环保购物袋一样,组织者也希望,到世博园参观的游客使用这款绿色水壶代替塑料水瓶。
作为世界闻名的饮料厂商,可口可乐公司绝不会错过这样一个绝佳的宣传机会,他们的展馆也向游览者展示了一个“百年老店”得以生存发展的秘诀。参观者进入馆内,都会获得一瓶冰镇的免费可乐,一路游览下来,并通过参与众多互动项目,可以了解可口可乐经典玻璃瓶的百年历史。参观结束后,参观者可以将空玻璃瓶投入回收中心,瓶子丢进去后,屏幕上会出现参观者的影像,人们可以借此机会了解可口可乐如何进行废弃物的回收降解。
另外,可口可公司宣布,他们将采用甘蔗渣来制作可乐瓶,达到百分之百环保以及可利用和回收。
【责任编辑】赵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