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自从马云以实际行动拳打实体零售脚踢传统金融以来,“梦想还是要有的”这句名言激励下的“颠覆精神”逐渐取代成功学段子,成为全球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热潮下的新型励志标语。
从硅谷到深圳再到班加罗尔,意欲“搅局和颠覆”的创客团队们不仅有着年轻气盛、肤白貌美等多种后发优势,还摒弃了传统行业里那种令人发指的等级文化和陈规教条——想想谷歌那种近乎嬉皮士派对的办公室文化带来的惊为天人的震惊感吧:什么?原来上班不见得非要打卡,零食可以随便吃,大老板也不见得要坐在千里之外的90年代风豪华套间里……
正因为如此,“改变世界的情怀”成为了当今互联网创业者的最佳广告文案。英语老师转行卖手机是因为情怀;煎饼果子挂上网也是因为情怀;传说中一夜暴富的“微商”更是如此。
然而就像打车软件里越来越小额的优惠券那样,再有“情怀”的出发点终究抵不过一个“利”字。从免费杀毒软件到流氓内存毒药,从信息搜索引擎到垃圾广告源头,有太多太多的“情怀颠覆者”终于还是倒在了盈利这一关。
卡兰尼克不会告诉你他创立Uber之前当过“啃老族”,哈斯廷斯也不会告诉你他当初因为40美元的滞纳金而心痛好久——“颠覆者”的“初心”也是挣钱,只是在挣钱的道路上顺便改变了一下世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