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学习增强本领

2015-09-10 07:22黄建国
新湘评论·下半月 2015年2期
关键词:读书

黄建国

作为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最重要的是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忧党、在党兴党,做好本职工作,用实际行动为党旗增光添彩,为事业增砖添瓦。这一切都离不开学习,离不开理论武装。

学一门知识,学一门手艺比较容易,但适合自己的需要,形成个性化的读书方式、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写作方式不容易。林语堂曾说:“读书和吃饭一样,在我是美味的,也许在别人是毒药。”学习是一种很私性的、个性化的东西,读什么书,怎么读,很难找到一个大家都觉得好的平衡点。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要从实际出发,不搞千篇一律。自己培养自己,甘苦自心知。

历史上有《四书》《五经》。《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其中的《中庸》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论述。这些精辟如新的话,在今天仍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博 学

“博学”就是多闻、多见,获得感性知识,从而发展感知力。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对个人、对国家民族都至关重要。人都是自己吃出来的,物质的如此,精神的亦同。有人问:“我读过许多书,但都忘了,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对此,理性而巧妙的回答是:“虽然我所吃的食物,大多已一去不复返且早已被遗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如果你17岁时不漂亮,可以怪自己的父母,他们没有遗传给你好的容貌,但30岁时你依然不漂亮,就应该怪自己,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你没有给自己注入新的东西。

开卷有益,多读书总有好处。知识是奥妙无穷的。马克思说,任何时候都不能懒惰,越是多读书,越会深刻地感到不足,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毛主席讲,一个人要有所作为,一定不能只读本专业的书,各方面的书都要翻一翻。“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读书要广博,还不能太功利,不能只读经济、生活等“有用”之书,更要读哲学、文学等“无用”之书。对我们来说,真正能提高修养的,是“无用”之书。“君子不器”,人不能变成器物,应该有精神,有思想,有智慧。如果一个人喜欢历史和哲学,心就会变得强大无比。一个个的专业就像是一个个房间,哲学就像是走廊,任何一个专业都离不开哲学。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龙应台说过,文学能让人看见水里白杨树的倒影,哲学可使人从思想的迷宫里走出来,历史会让人明白世界上的万物都不是孤立的。人是会思考的高级动物,不应只囿于“形而下”,还应追求“形而上”,这样才能更有作为。许多大师大家都是杂家,“四个贯通”做得好。一是贯通文理。现在的文科和理科分得很细,其实真理、智慧是不分文理的。虽然“隔行如隔山”,但是“隔行不隔理”。文學、艺术和哲学在山脚分开,但到了山顶就汇合在一起。高、精、尖的东西,道理是相通的。二是贯通古今。李大钊讲过:“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任何东西、人、现象、事件,如果不认识其过去,就无法判断其未来。三是贯通东西。看问题不能片面化,不能绝对化。周总理在参加一次中医西医研讨会时,大家对中医好还是西医好争论不下,最后周总理总结说,中西医结合更好。要善于贯通,才能知己知彼,才能融合创新。四是贯通天人。人是从大自然中走出来的,也将再度回归大自然。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善报答天。过去强调人定胜天、无所不能,其实人类在改造自然,自然也在惩罚着人类,现在的滑坡、泥石流、雾霾等,很多都是由于自然环境的破坏。

审 问

“审问”的本质是审慎认真地观察事物,质疑问难,触发思维,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中间环节,是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契机,是学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曹聚仁说:“我读了三十年,实在没有什么经验可说。若非说不可,那只能这样:第一,时时怀疑古人和古书,第二,有胆量背叛自己的父师,第三,组织自我的思想系统。”所谓“学问”,要学又要问。要多疑,也要多问;要善问,也要善疑。孔子就是这样,不但多疑,还不耻下问。郑板桥说:“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人,要使疑窦释然,精理迸露。”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2000多年前,屈原写《天问》,一口气问了172个问题,成了后来科学家、哲学家思考的课题。到了唐朝,柳宗元在《天对》中,对172个问题作了部分解答,但还有更多问题没有解开。陶行知说:“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时、何地、何去、何如,好像弟弟与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

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要有问题意识、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书要有科学的、审问的态度,马克思主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批判式的审视一切。党的七届九中全会时,毛主席提倡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他讲了九个字: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王岐山书记也提出:情况明、数字准、责任清、作风正、工作实。细节都是魔鬼。读书、做事一定要注意细节。只要严肃认真,一切皆有可能。很多时候100减1不等于99,功亏一篑,有时候等于0。临门一脚、“最后一公里”很重要,1%的努力没完成,可能决定是成功还是失败。

慎 思

“慎思”的实质是对学、问阶段掌握的知识信息进行细致而严密的思维加工,从而理解、消化闻见得来的知识。人有思想,人需要思想,思想是意志和情感的集中体现。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是因为人有思想。

善于思考是成功的桥梁。有的人读了不少书,记了不少笔记,但俨然是个“学问仓库”,自己掌握的东西不多,原因就是只顾一味学,不加思考。叔本华曾说:“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这很形象地提醒:学习要善于思考,不思考,所接受的知识就像是过眼云烟。无论是对书本上写的,还是别人说的,都不能盲目崇拜,而要经过自己的头脑认真思考获得真知。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们党就很注重思考。经济发展模式上,我们没有照搬苏联模式,“一五”规划还没有搞完,就将“以俄为师”调整为“以苏为鉴”,从基本国情出发,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标志就是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在继承与创新中高高飘扬,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勇于实践和思考的结果。中华民族逐渐强盛,“中国梦”一定能实现。资本主义搞不好,还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搞不好,就会损害社会主义形象。对此,我们要有使命感、紧迫感。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教训很多。我们党保持了足够的清醒和高度的忧患,提出了“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出台了“八项规定”,提出了反“四风”,习近平总书记有一系列重要论述。联系实际学习思考,我们就能够理解党中央强力推进转变作风、强力推进反腐败、强力推进公平正义的重大决策的深谋远虑和伟大英明。

明 辨

“明辨”是对获得的知识进行深入的辨难、类比,实事求是地进行辨异同、探真伪、审精粗的综合分析,促进融会贯通。通过明辨,使学到的知识更加系统,更加深刻。

把握方向,保持清醒。古人根据太阳确定方向,确定了“四面八方”。“四面八方”一词被宋代朱熹用来解释孔子的思想,认为四面八方聚合起来,就成为了一个大的道理。通过学习,掌握政治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才能任他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月明。

坚定信仰,保持定力。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都不会动摇自己的追求。朱镕基曾被打成“右派”20年。他回忆说:“我曾有过20年没有党籍的日子,但是在那些日子里,我从来没有放弃过我的信念。”

分清是非,保持主见。苏洵讲得好:“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许多历史上的专制暴君如秦皇、汉武等,被演绎成英武高大的形象。毛泽东说:“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这是最为接近历史真相的。学习、分析历史,首先要掌握正确的历史观。

鉴别雅俗,保持高贵。一个人是低俗还是高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目标定在何处。越是短期内能够满足的欲望,持续的时间越短。如果只追求物质的快乐,人就将变得平庸。现在“土豪”多,但“贵族”少,“精神贵族”更少。什么叫“精神贵族”?精神贵族应该有三根重要的支柱:文化的教养、社会的担当、自由的灵魂。

笃 行

“笃行”是对“已知已能”进行实践运用的过程,是学习过程的最高阶段,是学习的目的,是运用的开始。

掌握了知识不等于有了智慧和才华,也不等于具备了实践和谋断能力。从知识分子到政治家的转变,需要积累,需要主观的努力和实践的磨砺。干一个县的事,需要一个省的眼光;干一个省的事,需要一个国家的眼光;干一个国家的事,需要世界的眼光。知行合一,有几个“力”很重要:谋断力、判断力、创新力、执行力、推动力、协调力、整合力、免疫力、承受力、表达力等等。一句话,要增强执政能力。

谋断力。“有所作为是生活的最高境界。”有作为,就得多谋善断。首先得谋,谋定而后动,思妥而后行。同时得断,当机立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谋和断都离不开担当。1977年,邓小平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分管教科文,第一件事就是抓教育,最要紧的是恢复高考。当时高考已经中断了十一年,教育部负责同志汇报说,没有几年的准备是不行,连纸张都没有。邓小平就决定停印《毛泽东选集》,把纸用来印试卷。这是多大的担当。他还提出,你们有能力你们就做,没有能力我找有能力的人来做。教育部的人回去以后立即开始准备,第二年就恢复了高考。在湖南查办衡阳破坏选举案中,中央、省委、省纪委都敢于担当,当时有人说这件事可以掩盖,可以不声不响处置,但纸是包不住火的。习近平同志指示要毫不动摇、坚决查处;王岐山同志講,身上有脓疮,如果不挖掉,会影响到整个肌体的健康。多谋善断,攻坚勇负责,克难敢担当,才能战胜挑战、创造辉煌。

创新力。随着知识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不仅要严格,而且要出格。就是既要守规律、循规则,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同时又要善于破除陈规、开拓进取,不能僵化保守、流于俗套。应把握好《易经》中讲的“三易”:一是“变易”,世界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都是与时俱进的;二是“简易”,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三是“不易”,变中永恒,亘古不变,历久弥坚,万古长青。有些东西是需要变的,需要创新,但有些东西是不能变的。美国经济在发展中善于寻找目标,形成独特优势:十八世纪做烟草,后来做棉花、铁路、汽车、信息产业,这些都成为其引以为豪的产业。到了上个世纪末,又依靠高科技领先。当别人还在靠传统方式打仗时,他们用高新技术现代网络武装军队,实现了空地一体化的电子作战。要善于创新,才能更好地推动事业发展,更有力克敌制胜。

承受力。马拉松会把人逼到耐力的极限,但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做人做事,要有历史的耐力。现在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事太多了,刚刚下米就想揭锅,刚刚插秧就想开割,刚刚栽树就想摘果,欲速不达,恶性循环。有些事搞不得“剖腹产”,早产的婴儿太弱智。功利性强的人难以拥有智慧。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齐白石曾有“两笑”:“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马寅初的人口理论被批判,当时他的家人告诉他,你的校长一职被撤了,他只是“哦”了一声。“文革”之后他被平反,家人又告诉他,你被平反了,他又只“哦”了一声,淡定得很。人生遇到的挫折就像是人生小说的一个章节,挫折越多,人生章节越多,将来就是一个有故事说的人了。成功是磨出来的,伟大是拼出来的。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煎熬,才能磨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

免疫力。免疫力是防御机制。现在有的人,“行至峰顶忽坠渊”,就是因为没有挡住诱惑,做了欲望的奴隶。当了局长想厅长,赚了百万想千万。人心不足蛇吞象,堕落皆因太贪婪。“官”字两张口,有的用这两张口凝聚了正能量,也有的用这两张口胡言乱语、大吃大喝。“官”字下面是一副眼镜,真正的好官、清官用这副眼镜来查验民情、知晓民意,对他们来说,这是一副察民疾苦的显微镜、高瞻远瞩的望远镜,绝不是矛盾面前的老花镜,上级来时的哈哈镜,下级出错的放大镜。“官”字下面是一副手铐,自律者随时以此来敲打、警醒自己。曾国藩进可以做大事,退可以做圣人,他和左宗棠交恶,但最终没有和他争,靠的不只是道德勇气,同时是精神上不断自我更新,“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现在的诱惑和挑战太多了,必须加强修养,提高思想境界,筑牢拒腐防线。

猜你喜欢
读书
春日读书正当时
读书使人进步
少年读书正当时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读书的好处
读书
我们一起读书吧
明月还照读书台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