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宾
导语:他的电影总是比“听”起来要好看的多。作为一个有着欧洲血统的美国导演,德帕尔玛将其对欧洲文艺的向往,和根植于美国文化的剧作风格同时融于作品当中,以乖张诡异的美感拒绝一切平庸。
正文:
1940年9月11日,布莱恩·德·帕尔玛生于美国新泽西的一个意裔美国家庭,今天是其75周岁生日。少年时代的德帕尔玛因为观看了《公民凯恩》而选择了电影。学生时代的短片《沃坦的苏醒》还赢得了奖学金。在大学深造时有两个人对他影响最深,一个是安迪·沃霍尔;另一个众所周知,是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前者给予了他色彩,后者赋予了他故事。
不久前第72届威尼斯电影节授予了布莱恩·德·帕尔玛积家荣誉电影人奖,这是对他多年来对电影做出贡献的褒奖。而同时他还是目前正在全球热映的《碟中谍5》的系列缔造者。作为一个有着欧洲血统的美国导演,德帕尔玛将其对欧洲文艺的向往,和根植于美国文化的剧作风格同时融于作品当中。他最爱希区柯克,近乎狂热的模仿和致敬,令其被誉为“美国的希区柯克”。而除了致敬经典,德帕尔玛也会常常制造经典。
他的作品称不上旷世杰作,但却有很多为粉丝们追捧的经典作品。从《姐妹情仇》崭露头角,再到《魔女嘉莉》确立江湖地位。德帕尔玛的电影像是对影迷的挑逗,其中充满了戏仿与致敬,同时又极具个人风格,作品里往往有一种乖张诡异的美感。他从不避讳血腥和暴力,他说过“我十几年拍摄的电影中的暴力远不及六十秒的新闻纪实”。他导演过三十几部电影涉及了恐怖、犯罪、悬疑、情色等几乎所有的类型片,电影历程起起落落。他制造过票房炸弹,也成为过票房毒药。他的电影总是充满争议,但在外界看来“发挥太不稳定”的德帕尔玛,在其影迷们眼中竟是“零”烂片。当年受到外界最多批评的《疤面煞星》和《粉红色杀人夜》《剃刀边缘》,如今回首这些影片无论在各大网站的评分还是在影迷心中的地位都已经推翻了当时的差评。
希区柯克的“教徒”
对于德帕尔玛而言,希区柯克不单纯是一位导师,一个致敬的偶像,希区柯克已经化身为一种德帕尔玛独有的电影语法。他会使用类似的镜头角度和摄影技术,他会选择金发女郎。他把谋杀拍得像爱情,也把爱情拍出了危险的味道。甚至他的配乐也找来了伯纳德·荷曼——希区柯克的御用配乐大师。
伯纳德·荷曼曾与希区柯克合作了《迷魂记》《惊魂记》《西北偏北》等经典影片。其中《精神病患者》中惊悚得令人痉挛的小提琴声打动了德帕尔马,于是他把《姐妹情仇》预算中最大的支出50万美元用来聘请荷曼配乐。最初德帕尔玛告诉荷曼包括片头字幕在内,都不打算用配乐。荷曼爆发了,“没有片头音乐?这电影开头半小时一点恐怖情节都没有,所以必须用音乐去吓唬观众。像你现在这样,观众会走光的!”德帕尔玛不服气地说:“可在《惊魂记》里,淋浴那场戏也是在40分钟后才出现的。”“但你还不是希区柯克!他的电影一上来节奏有多慢都可以,因为他是希区柯克,观众愿意等着。而你的电影他们只会看十分钟,然后就回家看电视去了!”
最后导演妥协了,几个月后他看见荷曼在指挥乐队演奏,指挥棒落下,一股悲怆的寒意袭来。德帕尔马知道,这个《精神病患者》加《后窗》式的惊悚故事终于变得非常希区柯克了。除此之外,梦境和精神分析也是德帕尔玛致敬的一部分。从《姐妹情仇》中邪恶的精神分析式梦境,《魔女嘉莉》中的梦魇,再到《蛇蝎美人》的反转梦境,无不体现德帕尔玛对梦境场景的偏爱。最经典的要数《剃刀边缘》,女主角从香艳的浴室激情戏,过渡到凶杀场景。梦境中塑造出遭遇婚姻危机、并对乏味的生活感到压抑的中年欲女形象,其枯燥的生活充满了危机感和罪恶感。正如德帕尔玛所言,电影是个谎言,每秒24次。片中也通过梦境的运用给观众造成了亦真亦幻的错觉,大大加强了影片的悬疑氛围,也给影片提供了一种剧情的轮廓,层层递进,杀机四伏。
电影理科生
成为导演只是偶然,德帕尔玛在学习电影之前是个不折不扣的理科生。他高中时曾赢得当地科技博览会的大奖,其设计项目是“应用模拟计算机解决微分方程”,后来还考取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物理专业。电影里分明还留有他学生时代的棱角。当时对德帕尔玛影响最大的不是希区柯克,而是在另一大洲把旧的电影世界搅得天翻地覆的新浪潮领袖戈达尔。
德帕尔玛在校期间拍摄了几部短片,多是讽刺剧,通过愤青般的主角之口表达自己的想法。其中一部拍于1962年的短片《沃坦的苏醒》还为他赢得了奖学金,使他进入萨拉·劳伦斯大学深造,师从戏剧导演威尔弗·德里奇,这才有了后来对希区柯克的迷恋。
而后的1962到1964年之间,德帕尔玛拍摄了第一部长片《婚礼宴会》,但此片直到1969年才得以顺利发行。片中前半段非常的戈达尔,滑稽的剧情,实验的风格,还有多处标志性的跳接镜头。不过德帕尔马还是改不掉戏剧冲突,电影仍然保持着剧情性。后半段也从戈达尔风干脆变成了巴斯特·基顿式的默片。
在《凶线》中,安东尼奥尼也经过了德帕尔玛理科生式的改编。他把安东尼奥尼的那部经典的《放大》转换成了自己的电影语言,其中一个著名的转体四周半的环绕长镜头,让剪辑室中的各种理工癖好一览无余。从摄影到录音,巧妙地从一部文艺气息浓重的电影变成了一部干练精准的悬疑片。而最隐秘的要数《剃刀边缘》,眼力好的朋友会在本片发现一颗关于德帕尔玛高中获奖项目的小彩蛋。
过山车的“成绩单”
从德帕尔玛的第一部长片《婚礼宴会》就可以看出他的电影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导演1962至1964年花了三年时间拍摄该片,但此片直到1969年才得以顺利发行。而电影口碑上,德帕尔玛更是经历了舆论的过山车,有的被捧上天,而有的则被贬得一文不值。
德帕尔玛的出道,赶上了新好莱坞的潮流。在凭借《姐妹情仇》崭露头角、《魔女嘉莉》票房口碑双收后,德帕尔玛的电影风格越来越大胆,他从不避讳色情与暴力,将黑色的风格进行到底。这些直接体现在了《剃刀边缘》中,这部影片除了帮助德帕尔玛将片中饰演应召女郎的南茜·艾伦娶过门,还让他收到了一系列恶评。随后《凶线》对安东尼奥尼的全新演绎还算不错,但紧接着他就拍下了两部争议巨大的电影:《疤面煞星》和《粉红色杀人夜》。
这两部影片在评论界炸了锅,《疤面煞星》是珠玉在前,虽然有编剧奥利弗·斯通保驾护航,但是改编过于血腥暴力还被送去审查,四次都被定为X级,最后在举行了一个有20位高层参加的听证会后,才以17票对3票通过定为R级得以上映。不过影片在年轻人心目中评价不错,票房也是一路飘红,还提名了当年的金球奖,但也同时提名了金酸梅。《粉红色杀人夜》更不用多说,片中故事直接设置在了好莱坞,又是凶杀又是色情,这又伤害到了不少人的玻璃心。
随后,《铁面无私》的辉煌让德帕尔玛到达了事业黄金期,紧随其后《情枭的黎明》更是德帕尔玛评价最好的电影,还有《碟中谍》开启了一个足以与《007》系列分庭抗礼的谍战大片系列。但《蛇眼》又迅速让德帕尔玛走下神坛,这部生不逢时的影片经历了滑铁卢,尼古拉斯·凯奇也从此渐渐走上了“烂片大神”的道路。再到后来的《火星任务》《蛇蝎美人》均以失败告终。
欧洲与美国
有着意大利血统的美国人德帕尔玛,其作品在欧洲和美国也戏剧化的得到了截然不同的评价。他并不受学院派待见,在美国的最高成就是《铁面无私》的几个提名,甚至拥有最多的金酸梅导演奖提名(一共四次:《剃刀边缘》、《疤面煞星》、《粉红色杀人夜》和《虚荣的篝火》),不过四次提名无一获奖(金酸梅也是一种娱乐的褒奖,《泰坦尼克号》也同时获得了奥斯卡和金酸梅)。《疤面煞星》、《剃刀边缘》和《粉红色杀人夜》受到许多批评,不过现在看来并不是评价的那样,尤其前两部都已经成为了影迷心中的经典。
而另一边的欧洲却非常喜欢这位热衷于致敬和黑色风格的导演。就在《蛇眼》的失利被美国媒体看作是德帕尔玛的"江郎才尽"的同时,欧洲评论却在为《蛇眼》“翻案”;而好莱坞并不怎么感冒的《火星任务》却被收入了法国的《电影手册》十佳榜单;还有获得威尼斯最佳导演奖的《节选修订》更是打败了像科恩兄弟的《老无所依》和史蒂夫·麦奎因的《饥饿》这些对手。讽刺的是,这部在威尼斯大放异彩的电影因为对伊拉克战争地描述过于真实以致"政治不正确",最初只在美国拿到了区区500万美元的投资,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不过在美国也有例外,影评人罗杰·伊伯特就是德帕尔玛的铁杆粉丝,常常会把大拇指送给这位让人有些爱恨纠结的导演。
从未被公认的大师
单从口碑来看,德帕尔玛最好的作品可能在《情枭的黎明》、《疤面煞星》和《铁面无私》之间。片中充满大师气象,而片中的镜头把握,节奏控制和致敬环节都是在前人巨匠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即便如此,布莱恩·德·帕尔玛从未被称作大师。
德帕尔玛本人也是这么认为,他觉得人们把马丁·斯科塞斯或是大卫·林奇称作大师这点无可否认,但的确没人叫他大师。这段话虽然听起来酸酸的,但导演自己却不是很在意这些头衔称谓。德帕尔玛喜欢致敬,喜欢模仿加工。他给人的感觉很自由,所以他的作品属于影迷电影,在电影爱好者中的口碑都不赖。
德帕尔玛的电影情怀感觉上和昆汀·塔伦蒂诺相近,不过风格却大相径庭。昆汀的电影有种痞味,他片中的桥段更酷炫、更后现代、致敬也更多元,而这些和导演的性格也很有关联。德帕尔玛不是昆汀那种海量的致敬拼贴,而且他的致敬大方向更多的是希区柯克,所以在影片的变化上不如昆汀丰富。同时德帕尔玛涉猎的类型也更广泛,如果不了解导演的观众很难把像《疤面煞星》、《火星任务》、《剃刀边缘》和《碟中谍》这些电影联系在一起。而昆汀的电影标签更为明显,无论是约翰·塔拉沃尔特还是蒂姆·罗斯,布拉德·皮特还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换成是谁出现在镜头前,我们都可以轻易地分辨出背后的导演。也就是说,无形中有种感觉告诉我们这些作品出自一人。
同是喜欢把致敬模仿加以润色包装,相对影迷昆汀,德帕尔玛可能会更迷影一些。他的影片中常常会出现戏中戏和相关电影工作的情节。例如《姐妹情仇》的纪录片现场;《凶线》开篇的恐怖片片场长镜头;《家庭电影》中讲述一个年轻人拍电影的故事;到了《粉红色杀人夜》则完全把故事搬到了好莱坞,还触及到了那个年代的色情电影行业。尤其是《粉红色杀人夜》(Body Double),它的英文片名叫做替身,原本就是一个电影的相关名词。
相比热情似火的昆汀,德帕尔玛可能太过低调。而且他们所处的年代不同,昆汀更为现代更好接触,他在信息量巨大的时代中赶上了好时候,而德帕尔玛还在好莱坞的新浪潮中添砖加瓦,所以从这点来看当然无法客观比较。而从普及度上,德帕尔玛的作品并没有昆汀那么普及,这也是为什么昆汀看起来比德帕尔玛更接近大师的一个原因吧。但有意思的是,昆汀其实是个地道的德帕尔玛粉丝,他最喜欢的是《凶线》和《越战创伤》。
德帕尔玛的电影历程起起落落,他有些被低估,就像他的《蛇蝎美人》一样,他的电影总是比听起来要好看得多。此之蜜糖,彼之砒霜,总而言之,德帕尔马从不平庸。而历史也可以给我们理智的参考。无论是电影质量还是电影票房,布莱恩·德·帕尔玛都是成功的,从职业生涯轨迹来看,年事已高的他确实有理由放慢脚步,而我们能做的只能是静静地等待这位“从未被公认的大师”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