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欣
【摘要】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因其极高的普及度引来诸多学者对其主旨以及合欢树的象征意义进行见仁见智的解说,本文对这些解读予以梳理,以期能更深入理解史铁生深沉的感情和独树一帜的生死观。
【关键词】史铁生《合欢树》主旨象征意义
史铁生是中国现当代极富特色的一个作家,他苦难的人生是其创作的不竭源泉。岁月的流逝,这些苦难又酝酿出史铁生深沉的感情和独树一帜的生死观。另一方面,深刻的情感却用朴素清淡的语言来表达,使他的文章总带有沧桑感。怀念母亲是史铁生众多文章的共同主题,如《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合欢树》。其中入选各地高中教科书的《合欢树》因其极高的普及度引来诸多学者对其主旨以及合欢树的象征意义进行见仁见智的解说。
一、《合欢树》主旨解读争议
1、遗憾说
以路雪梅老师为代表的一些老师认为《合欢树》体现的是一种深深的遗憾。“一个母亲为了治愈残腿的儿子在耗尽了生命的最后一丝光焰之后,带着永远的遗憾和担忧,不愿而又不得不撒手;一个心灰意冷的残疾儿子在母爱的百般呵护和精心栽培之下能够飞跃却不能回报。”①
2、母爱说
支持母爱说的学者们认为《合欢树》是古今中外歌颂母亲的千百名篇佳作中的代表,颂扬母爱通常与怀念母亲捆绑在一起。正如钱虹教授所言:“《合欢树》是一篇情真意深的怀人散文,也是一首颂扬母爱的抒情乐章。”冯汝汉也是这个观点的支持者之一,可是他的母爱说融合了遗憾说。“这一年作者史铁生的作品再次获奖,心情自然是喜悦的。但想到为自己付出一生辛劳的母亲已经不在人世,心中不免又生出几分忧伤。合当与慈母共享这收获的欢乐,然而偏偏不能够,这是怎样的悲哀啊!于是在柔肠百转之中写下这体会至爱亲情的怀念。”②
3、愧疚/懊悔说
懊悔原因一:早在作者年少之时与母亲之间有场小口角,作者说这“把她(母亲)气得够呛”。依此就有老师提出,这里可以体会出作者懊悔的心情。③
懊悔原因二:在母亲为治愈“我”的腿,洗、敷、熏、灸之时,“我”却在泼冷水:“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老师认为“‘我’毫不顾忌母亲给儿子治病的虔诚和希望,竟然无端呵斥。‘我’的漠视和母亲的毫不放弃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往昔行为的深深自责和愧疚。”④
懊悔原因三:“我”如今多部小说出版、获奖,而母亲却早早作古,无法与“我”同享喜悦和光荣,为此“我”深深的懊悔。⑤这第三处的懊悔,多位老师将其称为“子欲养而亲不待”。学习《合欢树》的目的变成了以“史”为鉴,“学会珍惜亲情,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觉得遗憾。”⑥张金晶老师记录了她经历的语文课:“‘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这是什么意思?老师笑笑,轻轻在黑板上写下这样的句子: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她感叹的说:‘想尽孝的时候却没有了母亲,这也许是为人子者最大的悲哀了。’珍惜和母亲度过的每一分每一秒,这是史铁生所教给我们的。”⑦
懊悔原因四:如张瑞旸老师所言:“母亲为作者付出太多,牺牲了一个正常女人所追求的事业、生活和爱情。如果自己不残疾,年仅49岁的母亲不会过早离世。”⑧
4、遗忘说
提出这个观点的是仵从巨,他是受那个盯着树影看的小孩的启发。“但他(小孩)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仵从巨教授认为这句话别有深意:“作者在这里触及或表达的是另一个更深刻的主题:遗忘——个体的生命在其肉体死灭之后势不可免地要被后来者与世界遗忘:我记得我的母亲,但我死之后,谁又记得母亲呢?人之死与人将被遗忘证明个体生命的有限性(虽然人的生命又因其有限而宝贵)。这是让未死的、有自觉生命意识的人中智者(如史铁生)伤怀的。将《合欢树》的主题总结为母爱与热爱生命的忧伤似乎更为客观、全面些。也正因如此,笔者最终将文题定义为:‘热爱生命的忧伤。’这是大于母爱,也是深于母爱的主题。”⑨
5、爱生活说
徐敦立老师在阐述自己对《合欢树》主题的理解时,反驳了王卫东的观点。王卫东认为“合欢树是母亲爱美、爱生活的态度的表现,而表现母亲爱美、爱生活也是《合欢树》的题旨。”徐敦立的反对理由是:“母亲曾经爱美、爱生活,但因为儿子的残疾,她的心思就完全不在此了:‘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史铁生说得明白。”⑩
笔者赞同冯汝汉老师的观点——遗憾说和母爱说的结合体。没有母爱,遗憾成了空穴来风,无根之木;没有遗憾,就意味着没有读懂作者的深意。其实路雪梅老师的遗憾说并不排斥母爱这个母题,只是她更侧重作者所要表达的遗憾之情。对于“我”无法与母亲分享成功的喜悦,到底是遗憾还是愧疚?愧疚意味着假如时光倒流,“我”可以改变做法。可现实是“我”和母亲在受命运的摆布——母亲操劳一生,等不及看到“我”的成功就早早病逝。这是种深深的遗憾。笔者不同意遗忘说,因为别人遗忘母亲于史铁生而言没有任何意义。母亲唯独对史铁生意义非凡。在文中,史铁生几次情感上的起伏都不是因为害怕母亲被遗忘。在史铁生获得巨大成功,记者登门采访之时,史铁生摇着车躲出去,在安静的小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他最想与之分享喜悦的人已经不在了,这是遗憾的痛苦,而非遗忘的痛苦。老太太们提起合欢树开花,“我”心里一阵抖,是因为“我”不得不要直面这遗憾的痛苦。认为爱生活说也没错,《合欢树》的确从侧面凸显了母亲的人格魅力:给自己做花裙子、和儿子争辩、竭尽全力治愈儿子、鼓励儿子写作、悉心栽培合欢树——《合欢树》像一部母亲的史诗,坚忍和信念贯穿她的一生。
二、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1、合欢树是“我”
周容老师说:“很明显,含羞草也是‘我’的象征。在母亲心目中,残疾儿子跟含羞草一般,遇到外界任何一个触动,都会卷起叶子,把自己包裹起来。母亲见到合欢树的茂盛而高兴,实则是见到‘我’的成长而高兴。”刑小丽老师认为:“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健康到残疾,因残疾而对生命有所感悟,并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所以说,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⑾
2、合欢树是母爱的化身
路雪梅老师说:“史铁生成功之日也是遗憾之日。合欢树的出现无疑是难得的寄托,是母爱的活见证。母亲不在了,而种在心里的母爱终于因着合欢树的开花而有了外化的载体。合欢树是母亲的影子,是永恒的母爱坚韧的守望。⑿钱虹老师的观点也可以归为此类,她说“象征母亲的芳泽和恩德造福于儿女和他人。对于作者本人,它就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作者的绵绵情思,将与之永远‘合欢’共存!”⒀
3、合欢树是母亲对未来的寄托和希望
詹丹教授说:“对儿子成功的希望与对合欢树开花的希望,在母亲的心理世界展开为一组‘客观对应物’。”⒁刑小丽老师说:“合欢树的旺盛生长寄托了母亲对生命的期待。这个时候的合欢树无疑成了母亲的寄托。她渴望合欢树能够活下来,实际上是渴望儿子能够活下来,战胜逆境,从苦难中走出来。”⒂
4、合欢树是“我”的患难兄弟
“患难兄弟”这几个字眼出现在多个老师的论文中,遗憾的是并无详细阐述,只是一笔带过。詹丹教授虽然没有明说,但是间接的表达了这个意思:“对儿子成功的希望与对合欢树开花的希望在母亲的心理世界展开为一组‘客观对应物’。”“我”还默默无闻时合欢树也没有开花,母亲既没有看到“我”的成功也没有看到合欢树开花就走了。母亲和“我”之间的遗憾与母亲与合欢树之间的遗憾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合欢树的确是“我”的患难兄弟。
5、合欢树是“我”的情感寄托
张镇海认为:“母亲亲手栽的一棵合欢树,成为作者情感移注的对象。史铁生通过合欢树,把怀念母亲的强烈情感寄托在树之上,使小小的合欢树承载着无比的感情。”⒃邢小丽还说:“合欢树是儿子表达忏悔的意象。”⒄
6、合欢树象征着亲情
刑老师认为那个盯着树影儿看的小孩长大后会像作者那样,由这棵树想起自己的母亲和童年生活,“才会渐渐发现母亲对自己的付出。几乎每一对父母和子女都是这样,只不过每一位母亲都是独一无二的。”⒅
7、合欢树象征母亲本人
陈钟樑老师说:“母亲这样喜爱含羞草,因为含羞草有很多和她相似的地方。是那样的温柔而不张扬,美丽而不耀眼。史铁生注意到了母亲的性格——一个温柔而坚强的女人。”⒆
合欢树是母亲一手栽培起来的,史铁生看见它就会想起母亲,想起只属于他们母子的痛苦岁月,感受无尽的遗憾与悲哀。因此,站在史铁生的立场,说合欢树象征母亲以及母亲的鼎力支持和关爱是没错的。站在母亲的角度看,她当初挖一株含羞草回家,尽管起始动机是对花草的喜爱,但更是对一切生命活力及美好未来的企盼。于她而言,合欢树同时也象征着“我”。唯一不能赞同的是邢小丽老师的亲情树观点。合欢树的确承载着亲情,可那只是“我”和母亲的独家亲情。□
参考文献
①⑿路雪梅,《借形传神得鱼忘筌》[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0:37-38.
②⒀钱虹,《平淡蕴深情简约胜繁文》[J].《语文讲堂》,2003(9)
③④⑤吕清温,《平淡处见真情随意处显匠心——〈合欢树〉赏析》[J].《阅读与鉴赏(高中版)》,2002(6)
⑥吴建英,《面对学生的“无动于衷”——谈谈语文课堂美育与德育的渗透》[J].《中学语文》,2011(7)
⑦张金晶,《珍惜与母亲度过的分分秒秒——由〈合欢树〉说开去》[M].《〈新读写〉2011年度最佳作品》,2012
⑧张瑞旸,《斯人已去,空留合欢遮日月此情犹在,唯有树影寂庭院——〈项脊轩志〉与〈合欢树〉“树”意象的教学感悟》[J].《中学语文》,2008(3)
⑨仵从巨,《热爱生命的忧伤——说史铁生与他的〈合欢树〉》[J].《语文讲堂》,2005(5)
⑩徐敦立,《〈合欢树〉学会直面生命?——兼谈语文工作者必要的语言敏感和文学自觉》[J].《语文学习》,2010(6)
⑾周荣,《假如有这样一个题记——史铁生〈合欢树〉赏析》[J].《语数外学习》,2012(3)
⒁詹丹,《“母爱”是〈合欢树〉的母题而非主题》[J].《语文学习》,2013(3)
⒂⒄⒅邢小丽,《哲思的意象丰富的情感——解读〈合欢树〉》[J].《现代语文》,2010(11)
⒃张镇海,《浅析〈合欢树〉的审美特征》[J].《成长之路》,2011(6)
⒆余映潮、陈钟樑,《〈合欢树〉课堂教学实录评点》[J].《语文教学通讯》,2011(2)
(作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传播学院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