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拍摄

2015-09-10 07:22:44
摄影世界 2015年2期
关键词:微距景深螳螂

大自然丰富多彩,就算每天只穿行于城市之中,你也总能够找到动物们的身影。宠物自不必说,你路过水塘、草坪、路边的花坛,其实里面还有另外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微观世界存在,这就是昆虫的世界。

昆虫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它们的种类之多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迄今为止我们已知的昆虫种类就约有100 万种,并且仍然有大量的种类尚未被发现。昆虫形态各异,在类型学中,它们被列入节肢动物门,具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一对或多对翅膀的基本特征。这些小家伙的踪迹几乎遍布全世界。

如果你在野外行走,要想找到它们非常容易。而在城市,接触它们的机会却非常

有限。一方面在于昆虫大多不适应人类的环境,另一方面昆虫并不是真的消失了,仅仅是因为我们“看不到”它们—很多人并不会专程去寻找昆虫,他们的眼睛早就忽略掉这些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动物。其实只要在温暖的季节里,随便找寻一片湿润的草地,蹲下来翻翻找找,就能发现它们的踪影,搬运食物的蚂蚁、枯叶下的虫卵或瓢虫、野花上的蜜蜂等等,用心去看就能找到。

拍摄器材

拍摄昆虫微距照片对于器材其实没有非常严苛的要求,保证拍摄距离和镜头的放大倍率是最主要的两个因素。由于不同昆虫的警戒距离有所不同,一些不敏感的昆虫你可以非常近地去拍摄,而一些特别机警的昆虫,则通常会在你距离它0.5 米的时候就仓皇逃走。所以,拍摄昆虫比较容易的方式,就是使用180毫米这样的长焦微距镜头。它们能够让你与昆虫保持50至100厘米的工作距离,并且这些专业的微距镜头基本都能够达到1:1的放大倍率,可以在画面当中将昆虫放大到足够大,从而呈现出更多细节。只要了解昆虫的习性并经过一定训练,那么,大多数昆虫都是比较容易拍摄的。

在镜头与相机的搭配方面,我们更倾向于使用单反相机加微距镜头的配置。因为它们的拍摄时滞比无反相机更短,并且可以高速连拍,整体性能也更为稳定。不过,180毫米左右焦段的长焦微距镜头几乎都是针对全画幅相机设计的。所以,如果你使用的是APS-C 画幅单反相机,应该会觉得视角太过狭窄而不容易操作,这时换用100毫米左右的微距镜头拍摄会更适用。对于微距摄影来说,闪光灯是必备器材之一。野外的拍摄环境总是多变的,光线条件也相当不稳定,沙漠中是一个状态,雨林中是一个状态,城市中又是一个状态,很难说摄影师可能会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去工作。而且为了得到更大的景深和足够稳定的画面,微距摄影也需要大量的光线来得到合适的曝光。因此,拍摄昆虫时一定要带上闪光灯,宁可少带一只镜头也要带上它。而具体的配置,我们建议最好是两个外置闪光灯,或者是使用微距专用的双头微距闪光灯,具体选择根据你的预算来就好。

昆虫微距摄影很少会使用三脚架,因为你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慢慢地调整,除非你采用的是“守株待兔”的拍摄方式。

寻找昆虫

保持发现的心

相比拍摄大型哺乳动物或专业性很强的水下摄影,昆虫摄影的优势在于其更低的起步门槛。你不需要去非洲,也不需要去某个海岛,只要你所拍摄的昆虫并非特别稀有,或具有特别强的地域性,你都能很容易地开始拍摄。路边公园、植物园、小区的绿地中都可以,随意性很强。你可以利用午休,下班回家的路上,周末在植物园参观的时间,见缝插针地找到昆虫并拍摄它们。

就昆虫摄影而言,摄影师更为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发现的心。拍摄昆虫并不在于你能不能拍到,而是要看你想不想去拍。当你真心喜欢这个微观世界,乐于让自己进入

其中,去寻找、观察,真正地爱它们,这样你便能有更大的发现和收获。

哪里有昆虫?

从自然保护的角度来看,昆虫的多少通常是衡量环境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们和人类一样都会下意识地去选择更好的环境生活。如果一片绿地当中经常喷洒杀虫剂,显然是很难找到昆虫的。昆虫出现的地方经常有一些标志,比如说,青苔、菌类、潮湿的泥土、茂密的植被以及较多的腐殖质等。找到它们后再仔细观察,会有意外收获。在城市中,你应该去寻找一片看起来很杂乱的绿地,而非修整得过于整齐的人工绿化带。因为每一次草坪的修剪、落叶的清扫、杀虫剂的喷洒都会将很多昆虫驱赶和杀死,仅存的昆虫也没有办法隐蔽自己或者繁殖产卵,最终也都消失了。

没有被清扫的绿化地,枯叶或者树枝堆积的垃圾堆、小水洼,这些都是昆虫喜欢出现的地方。郊区没有人维护的绿地、植物园和森林公园,都是不错的拍摄地点。当然,假如你有机会去乡间的荒野就更棒了,蝴蝶、蜻蜓、螳螂、甲虫、蚂蚁等常见昆虫在这些地方都容易找到。

比如说,蝴蝶通常就活跃在有花朵的开阔草丛、小型灌木或者乔木之间,而它的幼虫则容易出现在较嫩的叶片上。因为蝴蝶的主要食物为花粉,同时它们也需要开阔的空间求偶交配,而其幼虫则以某种植物的特定部分为食,并依靠保护色来隐藏自己;还有一些蝴蝶则生活在枯叶之间,因为它们自己就酷似枯叶,并以此为掩护隐藏自己。而甲虫、螳螂则多见于草木和树干上,这也与其食物有关。甲虫多以动、植物为食,所以叶片或者树干上出现其他昆虫幼虫的地方也是它们出没较多的地方。而螳螂则是昆虫中体型偏大的食肉昆虫,它们不仅吃小型昆虫,还吃小型两栖爬行类动物,所以找到了螳螂潜在的食物就有可能找到它们。

寻找昆虫所在位置,是对昆虫拍摄者的第一重考验。昆虫处在食物链相对底层,

所以,它们大多数天生机警,无时无刻不在担心是否有天敌出现。因此,昆虫或多或少都会有保护色或者保护条纹,你需要到一些特定的环境中去细心寻找、观察,才有可能找到它们。当然,这里的细心寻找不仅要你睁大眼睛去找,还要求你具有一定的生态学基础知识。你要知道不同类别的昆虫通常是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当中,在这些环境当中它们又会以什么样的形态和特点来隐藏自己。只有这样,你才可能注意到那些你曾经完全不在意的叶片和斑点,找到这些伪装起来的小家伙。

通常情况下,保护伪装越是优秀的昆虫,拍摄起来会更加容易。因为它们对于自身的“迷彩服”很是满意,遇到可能的天敌时,它们下意识的反应就是一动不动,妄图迷惑捕食者。但是对于一些比较容易发现的昆虫,既然你很容易看到它们,说明它们很容易被捕杀,因此此类昆虫多数都很机警,拍摄时也要更为小心。

总的来说,观察技巧只是学习拍摄昆虫的一小部分。更多技巧要从实际过程中吸取经验,大量尝试和观察是必要的过程。知识、技巧和经验的相互融合,最终才能形成你对一只昆虫的判断—判断它可能的行为,最终得到最好的拍摄效果。

实用拍摄流程

从寻找昆虫,发现昆虫,再到具体拍摄,每一步都很重要,就像冲胶卷一样,虽然每一步的难易程度不尽相同,但是“一步失策,满盘皆输”。

焦点的选择

微距拍摄的景深非常小,就算将光圈缩小到f/11,还是经常会出现昆虫主体部分脱焦的情况。因此,一定要了解景深的特点,才能够将主体恰到好处地展现出来。

首先,焦点到镜头之间的景深小于焦点到背景的景深。当景深不足时,只要偏向镜头的部分清晰,照片整体的视觉效果往往也不会很差。但是一旦靠前部分脱焦了,那么这张照片基本上就会被认为是失败之作。所以对焦的时候,应该尽量将焦点落在昆虫肢体稍微靠前一点的位置。比如说,昆虫的眼睛上,或者是昆虫触角与头部的连接处。

其次,在选择拍摄角度时,平面的构图对于景深的需求小于纵向延伸的构图。所以,当拍摄环境不能提供更大的景深时,可以通过改变拍摄的位置来实现。比如说,本来你希望从正面或者稍微侧一点的角度来拍摄蝴蝶,那么现在你可以从侧面拍摄它们。这时蝴蝶的整个身体纵深长度很小,你很容易就将其套入景深当中。

如何接近昆虫

相较于哺乳动物,昆虫是相对低级的动物种类,大多数反应都属于本能的应激反应。绝大多数昆虫都是非常胆小机警的,从你发现它们到完成拍摄,这一过程是很多新手的又一大难关。小东西们经常会在摄影师拿起相机之前就逃之夭夭,昆虫逃脱危险依靠的是应激性的本能,而这也是所有动物的共性。不仅昆虫有,大型动物有,人也一样。几乎所有拥有视觉系统的动物都会对快速接近的物体产生恐惧,除非你具有识别接近物体的智力,并能够判断它是无害的,那么,恐惧感才能减轻。但是对于昆虫来说,它们的智力水平还远远不能达到识别接近物体的能力(它们依靠嗅觉或者听觉来识别同类),因此,只要是快速接近的物体,无论好坏,昆虫基本上都是以迅速逃走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所以要想接近昆虫,最为重要的技巧就是要慢,无论是接近它们还是举起相机都是要慢才可以。

当然,具体多慢只能是根据经验而定,每一种昆虫的警戒性都不同,同一种的每个个体也不完全一样。在尽量慢的前提下,学会观察昆虫的肢体语言也很重要。比如说,当螳螂对于你的接近产生反应时,它会摆出防备的姿势来恐吓你并试图让你惧怕它。如果这时它感觉你对它的威胁减小了,它就会慢慢放松下来,但如果它认为你仍然会伤害它,它就会直接溜掉。

在缓慢接近昆虫的基础之上,你还要能够迅速地操作相机。在自然摄影中,切不可事事追求完美,一切要以拍到昆虫为前提,一味追求完美,最终往往会是昆虫已不耐烦地先于你溜掉了。所以在拍摄时,只要能够将昆虫拍清楚,曝光不要有过大偏差,怎么能够拍摄得更快就怎么操作。

快慢相互结合才能将昆虫拍摄下来,而这仅仅是拍摄下来而已,还没有到拍摄精美的地步。具体的拍摄角度和拍摄技法都没有办法通过看书直接学会,只有靠多实践拍摄才有可能更快地将所有的知识整合起来,提高你的综合拍摄水平。

猜你喜欢
微距景深螳螂
微距下的昆虫
一种结合物理模型和景深估算的图像去雾算法
微距下de雪花
螳螂
大师教你微距摄影
螳螂
螳螂
惹是生非螳螂虾
简明FOTO词典:景深
数码摄影(2009年8期)2009-10-14 06:37:54
景深在影视摄影中的创新应用
电影评介(2009年9期)2009-05-13 08:0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