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重恩
之所以叫它為“特惠模式”,就是因为它不是帮助所有的企业,它只帮助那些它认为值得帮助的企业。
地方政府应该积极改善“普惠制度”,让所有的企业都能从地方政府所进行的改革中得到好处。
人大代表可能在其他方面作了贡献,但是我们看到的就是不同企业获得贷款的能力不一样。
笔者去某地调研,看到他们一个招商引资的流程。这个流程中有几步,第一步是主动出击,寻找优质意向投资者,第二步是深入研究,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第三步是考察服务,为企业物色合适的厂房和土地,第四步跟企业商定一个合同或者是投资意向书,最后领导审批,项目正式签约。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地方政府是花力气去寻找有盈利潜力的投资者,然后为他们提供所需资源,比如土地、厂房。如果再细谈的话,你还会发现他们可以在各个方面提供帮助,比如说贷款成本高,地方政府可以用地方财政的能力给你贴息;要从外地引进技术骨干,地方政府会安排技术骨干的孩子上当地的好学校。如果在企业审批过程中,在某个部门卡了壳,地方政府会有专人负责帮助你解决问题。所以对于地方政府认定的、想帮助的这些企业,政府肯定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在当地获得成功。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特惠模式”有4个元素
这里有几个关键点:一是普惠的营商环境还不完善;二是地方政府有能力提供帮助;三是地方政府有动力提供帮助;四是地方政府为某些企业提供特殊的帮助和保护,所以叫作“特惠模式”,而不是“普惠模式”。如果讲得更细一点,这样的“特惠模式”有以下几个元素:
一是政府面临很多可选的企业,其盈利潜力各不相同。二是因为普惠制度不够完善,如果没有政府帮助和保护,企业就会担心自己的盈利能力,就不愿意投资或者说投资规模不够大。三是地方政府虽然有能力为企业提供帮助,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但提供帮助的资源有限,只能帮助某一些被选定的企业。四是地方政府帮助企业的动力来自于从企业中获得的收益。收益包括成就感、晋升的资本、税收和其他可供支配的资源。因此地方政府肯定要选择和支持能带来最大收益的企业。
之所以叫它为“特惠模式”,就是因为它不是帮助所有的企业,而是帮助那些它认为值得帮助的企业。跟“特惠模式”相对的就是“普惠模式”,这些措施所有企业都能享受,没有差别。
“特惠模式”对经济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
“特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经济效益,能够为经济增长提供推动力。如果特惠对象大部分是效益比较高的企业,那么“特惠模式”的效益也会比较高。但是“特惠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政府花费力气帮了一家企业,但是又有另一家企业进来,要和这家企业竞争。这时候政府就会考虑因为资源有限,如果重新来帮一家企业又要花很大的力气,而且对原来的企业构成竞争,有可能使原来的企业失败,自然政府就不会帮助新来的企业。所以,“特惠模式”可能会造成这种准入的障碍。
统战部、工商联和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曾做过一个调查,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是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可能性受什么因素的影响。数据分析后,我们发现还有下面几个因素。如果企业所有者是人大代表,更容易获得贷款;如果企业参与了慈善活动,也有利于获得贷款;如果企业没有非正规收费、腐败或歧视等方面的问题,企业周围环境良好,也容易获得贷款;如果当地非国有银行在企业所在地起较大的作用,也容易获得贷款。后面两项是说,这个地方的制度环境比较好,企业就比较容易获得贷款。前面两项是说,即使制度环境不好,但如果是某一些特定的企业,也比较容易获得贷款。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得到公平对待。当然人大代表可能在其他方面作了贡献,但是我们看到的就是不同企业获得贷款的能力不一样。即使考虑到市场经济中应该影响获得贷款的一些因素以后,剩下来的因素里还有一些是中国比较特殊的一些因素。从中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不同企业获得贷款难度的差异,不仅仅是由于市场因素,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
“特惠模式”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问题。在“普惠模式”很不完善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特惠模式”,企业就不会去投资,这时特惠就能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但问题是这种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能够持续下去吗?如果环境变了它会不会从推动力变成阻力呢?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同样一个制度背景和基础,在一个阶段起到助力作用,而在另一个阶段就可能起到阻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