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晗
白雪映衬下的明亮与房间内的光线似乎处于两个世界,前者给人欢快跳跃之感,后者更多的是宁静柔和。昏黄的灯光下,王艳(化名)与催眠师海明在催眠专区相对而坐。记者从门口望去,能清晰地看到海明的表情与动作,咨询者王艳在凸出的墙壁遮挡下,只留下一个侧面。
王艳语带痛苦地说:“我要回到过去,回到没有发生那些事的时候。”
海明没有任何的波动,缓缓地说:“就好像从你现在30岁回到3岁那样,什么都不用去想,是吗?”
王艳平静了一下,说:“是的,什么都不用去想。”
海明不紧不慢地引导说:“那我们尝试通过使用催眠回溯技术来实现你内心的渴望如何?”
王艳嘴角露出了笑容,说:“我完全愿意按照你的方式进行。”……
海明用很慢的声音轻柔地引导王艳进入催眠状态:“现在,让你的身体慢慢沉下去,向下,向后移动,一直让自己有一种靠得住的感觉……借着水的浮力往后靠,放下自己……往后靠……越来……越深。”越往后,海明的声音越来越慢,越来越轻,直到消失。
催眠治疗是心理咨询过程中的一种手段,早在2002年,我国劳动部启动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项目的同时,已经有人开始将西方的催眠术系统引入中国社会。如此,催眠作为心理咨询的一个分支开始出现,催眠师也应运而生。看过电影《催眠大师》的观众都很清楚,剧中徐峥和莫文蔚相互催眠的情节是多么神奇和不可思议。在现实生活中,催眠师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呢?他们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特技”?整个催眠行业面临着怎样的压力?《经济》记者本期走近催眠师,试图一探究竟。
即兴作品
这是王艳第四次来治疗。她的治疗动机是希望能通过催眠来把一些使她不开心的事情忘掉。而整个事情的导火索是因为王艳的老公发了一篇关于情感的文章。此后,王艳的内心几近崩溃。“她心里接受不了,就会出现强迫的观念,甚至出现崩溃的状态。”海明解释说。
海明是北京海明心理咨询中心的创始人,也是一名心理专家。他是国内最早一批毕业的心理专业人才,并获得了心理咨询资质,随后便开了这个咨询中心。目前,他已经是被美国催眠治疗师学会AAH(American Association of Hypnotherapists Corp)认证的催眠师。
他在催眠治疗过程中遵循的流派和“现代医疗催眠之父”米尔顿·艾瑞克森一致,即在交谈中引导催眠。像王艳这种情况即是如此,海明采用的策略是问题导向。“就是把问题视为解决。”海明进一步解释说,把问题当做解决咨询者心中问题的一个资源,然后利用咨询者的现实需求,导入行为或催眠。尽管来访者一开始大多的咨询动机都有些问题,可以通过跟随来访者的现实,共情(同感)来访者的愿望,而不是急于将来访者的行为作为问题去面质、改变。咨询师要相信来访者自己总会有能力做出适应性的改变。
有些心理咨询师,其可能会认为咨询者的咨询动机不对,并试图改变咨询者的咨询动机。但对于催眠师来说,这其实只是问题的触发点。“往往咨询者追求的咨询目标和其内心渴望的目标不一样。”海明分析说。
王艳希望她老公不要和别人有扯不清的关系,看起来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王艳内心关注的不是这个。而到底该如何解决呢?“王艳提出的问题就是解决的最终答案。”海明自信地说。
海明与咨询者的潜意识进行沟通之前,需要做很多功课。面对不同的咨询者,海明要花费一两次的咨询时间来寻找问题中潜在的资源,主要采用和咨询者聊天的方式来抓取有用的信息。鉴于多年来,咨询者主要存在情绪认知、与人沟通和其他神经症等方面的问题,海明一般让咨询者从亲密关系、沟通方式、生活的周围环境等话题来展开,“随便说都可以。”海明边翻看以往做咨询的记录,边向记者介绍说,“在咨询者本身有明确的咨询意愿时,催眠比较容易展开;在咨询者仅仅告知比较模糊的情况下,就需要花时间来寻找深层次的原因。”
王艳这个案例,海明最开始是从其父母之间的关系抓取到的关键点,在王艳的原生家庭中,王艳的母亲属于比较强势的一方,从骨子里看不起王艳的父亲。这样的背景和环境为王艳及其老公的感情埋下了不和谐的种子。在王艳的潜意识中,她认同了母亲的强势,虽然表面上王艳很欣赏她老公,但在潜意识中并非如此。因此才导致在日常生活中,王艳总是以“你到底做了什么?”“为什么你要这样做?”等一系列激烈言辞来质问她老公。
海明在此停顿了,他向记者介绍说,这是第一次王艳来咨询时,透露的比较重要的信息。
王艳的这个案例只是众多案例的一种。“有的咨询者在网上了解了催眠师的治疗方式,专门为了体验一次催眠来做咨询;有的是因为一次不经意的动作或事情促发了咨询者心里的问题……深层次的原因也千奇百怪。”海明对催眠治疗充满了喜爱,向记者滔滔不绝地讲起了他的经历,他强调,事实上,每一位咨询者最后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内容都不一样,“对催眠师来说,处理咨询者的心理问题更像是一种即兴作品,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巧妙地‘创作’。”
感同身受
像海明这样的催眠师,在国内并不多。根据国际顶级催眠导师、超个人心理学家曹子策初步估计,“国内最多只有几千人。”
对大众来说,这几千人的催眠师群体却异常神秘,似乎充满玄幻和全能。“能抹掉一部分记忆。”“能回到过去,预见未来。”……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催眠师的工作框架和心理咨询师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催眠师是深入到人的潜意识中去沟通、交流、治疗,其激发的是潜意识的能力。心理咨询师是在意识层面来进行心理辅导和纠正。
海明用更为通俗的方式向记者解释说:“催眠师和普通人没有不同,只是在催眠室内,催眠师更善于洞察,然后在咨询者和其潜意识中寻找到连接点,起到搭桥的作用。”
也就是说,每一个案例,催眠师都要感同身受,全身心投入。
在王艳的例子上也是如此。海明通过暗示等方式感受到了王艳的感受。“在王艳的内心深处,是无助的。”海明说。
在和王艳的沟通中,她说:“我走到哪里都会比较,比如我行不行,能不能,好不好。别人怎么说我。”……
“这里是重点,”海明向记者分析说,这时候催眠师开始与王艳的潜意识搭上桥。随后,海明开始进行暗示引导:“听你这么说,我感觉到我的头和思维被两种感觉挤压了,特别无助。”
王艳眉头开始紧锁,面部表情十分痛苦。“是的,无助。”
沉默5秒钟后,海明说:“不如我们体验一下?”
王艳点头同意。
催眠到了这个阶段,海明已经知道王艳在生活中没有自信,处于被压迫的状态。“这可能和她小时候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有关。”海明向记者解释说。
随后,海明告诉王艳:“你想象身边有一湖水,走进去看看,体验一下无助的时候是什么样的状态,是怎样的一种感觉?”
王艳回答:“站不稳的感觉。”
海明说:“听起来是有一种自卑感,摇摇欲坠的感觉。”
王艳连忙点头,焦急地说:“是的是的。”
海明说:“不要急,先在那个位置待一会儿,我会帮你摆脱。”
沉默6秒。
王艳开始叹息:“被迫压下去了,没法动,越陷越深。”
……
随后催眠治疗的环节开始了。
整个过程下来,海明的额头已经渗出点滴汗水。
海明咨询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有时候咨询安排得紧密的情况下,海明时常前脚送走一位咨询者,后脚就和另一位咨询者进入催眠专区,开始下一场的催眠。
对此,海明并不觉得累,“全神贯注是必须的,但同时也不能被咨询者的情绪带走,要保持自己一部分的理性。”海明说,平常不做催眠的时候,会适当做一些正念静心和运动来锻炼大脑的转换能力。
魅力吸引
“既然如此,当初怎么想着要成为一名催眠师?”记者问道。海明说,催眠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工作,“往往看似毫不相关的事情都能牵扯出很多奇妙的东西。”
最近朱军(化名)迷上了催眠,他从网上找了很多有关催眠的书籍来看,渐渐地他怀疑自己有强迫症,于是找到了海明。
海明拿出了一本讲解强迫症的书籍向记者展示说,“当时我给朱军看了这几幅图,然后给了他‘接受’、‘阳光’、‘自信’三组词语。”
当时海明让朱军想象这是3个手牵手的小朋友,并问朱军想当哪一个。
朱军的回答是“接受”。
然后在催眠的过程中,朱军看着这些孩子做游戏,玩着玩着朱军发现有一个场景总是出现。“对,就是这里,这个场景就是重要的信息。”海明激动地说。
之后根据这个场景溯源,发现朱军的强迫症是源自生活中的细节。
第二次,记者见到朱军本人时,朱军长舒了一口气,见面就和记者说:“上次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啊。”
“真的很奇妙,等到你第十次来看朱军的时候,他整个人的精神状态肯定和现在有很大的差别。”海明向记者说。
海明有整理咨询者心理变化的习惯,每过一段时间,他回顾每次案例时,都会发现不一样的快乐。“或者是为当时灵机一动想到的切入方法而惊奇,或者是为无意间牵扯出来的事情感到惊讶,或者采取别的方式进行是否会有不一样的效果……”谈到这里,海明的语速明显快了很多。
当然,认为催眠有很大魅力的不止海明一人,曹子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提到,“当初转行做催眠师也是为了寻求心灵的快乐。”
曹子策成长在上海的书香世家,从小耳濡目染的都是佛儒道和诸子百家。在读大学时,他选择了读化学,从化学到数学到物理,他如痴如醉,数学是逻辑、物理是现象、化学是合成。整个物质世界在他心中慢慢形成,他发现,这和人的内心世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相依相存,无法分离。
带着这样的发现,曹子策开始了自己的事业。他最初涉及的是户外广告业,6年的努力和积累让他在35岁时就能早早地退休在家,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一度,他认为,这就是他想要的生活,不用为生计发愁,可以尽情做自己喜欢的事,玩玩音响,喝喝茶。“也许,这也是我们当中很多人都想要的生活。”曹子策笑着说。
但时间久了,他开始觉得茫然和无助。小时候的文化熏陶、大学时的理性视野和多年的社会历练,他觉得要追求心灵的快乐。而潜意识的力量对人的改变非常强大,于是他前往英国,系统学习催眠技术与催眠教学认证。
回国后,他开始办催眠培训班,帮助别人获得心灵的快乐,自身也获益良多。
此外,在采访过程中,几位催眠师几乎都提到催眠对亲子教育的影响。“孩子是最易被催眠的群体之一,家长平时给孩子讲故事的方式和技巧都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催眠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就是让孩子更专注,在潜意识中给孩子积极的暗示。”海明说,因为自己做催眠师,和孩子及家人的沟通方面也很得心应手。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理事、燕园博思心理咨询中心马泽中博士也向记者提到,自从接触催眠之后,自身的包容性也更强,孩子哭闹时也可以采用注意力转移的方式来缓解。
马泽中强调,催眠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像魔术师、电影的编剧等都是很好的催眠师,他们通过手势或讲故事的方式让观众更容易置身于他们所设定的情景中。
体制外“漂泊”
随后的几次治疗,潜意识中的王艳分别体验了那个黑暗中的自己和向往阳光的自己。“这是你自己的领地,自由地成为你愿意成为的任何人,像梦一样,在这里解脱你的烦恼。”在催眠治疗过程中,海明对王艳说。
王艳疑惑地说:“为什么安全的地方什么都有呢?”
海明说:“这是你心灵的本性,一切都有,不用怀疑。在这里,你可以感觉到有光在照耀你,那是自信的能量。”
王艳继续保持在潜意识中的状态。
海明继续说:“一切都没有发生,回到婴儿状态,什么都不要操心。饿的时候乳汁就来了,把不安全的焦虑统统装到车里推出去。待在这里的每一分钟都是舒服的。”
王艳紧闭双眼,嘴角露出满足的笑容,呢喃着说:“真心不想被水岸上的事情打扰,就想待在这里。”
回到现实中,王艳记得催眠时的那份美好,她告诉自己:“我每天都要让自己处于那种状态,自信、开朗、乐观。”
面对记者的疑问,海明解释说:“王艳实际上有能力去按照她的意愿去做,我只是在潜意识中给了她深层次的暗示,激发她的这部分勇气和自信。”
“催眠师如果把咨询者带到不好的那端,咨询者岂不是会很危险?”记者问。
海明叹息说:“这也是催眠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缺少专业的权威机构来带领催眠师们走向专业化、正规化。如今,催眠师们靠的是本身的素质、职业道德和一定的自律意识在做催眠治疗。”
马泽中也提出,要引导催眠师正确运用催眠技术,如果心术不正的人来给咨询者做催眠,可能就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
事实上目前在国内运用催眠的有4种情况:第一种是用催眠进行引导与深化,将人导入催眠状态;第二种是利用催眠技术,在将人导入催眠状态后,挖掘并处理个案潜意识的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重新获得健康与快乐的人生;第三种是利用催眠技术,将人导入表演所需要的催眠深度,让他做出在常态下做不到的惊人表演,比如人桥催眠钢板表演;第四种是通过催眠进入潜意识的世界,开发个案或自己深层的智慧与潜能。
记者在网上搜索催眠师,弹出来的页面大多数是一些关于催眠的培训机构。有极少部分是在用催眠这种手法来治疗的。
马泽中说,这也是为什么催眠师比心理咨询师要少很多的原因。很多人能通过培训机构来了解心理咨询并获得心理咨询师认证,但这个程度并不能给别人做催眠。真正能达到催眠师的高度还有很多要做,具备心理学知识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催眠的过程还会涉及到伦理道德、隐私等方面的情况。
曹子策认为,一名合格的催眠师,必须具备学习能力、生命能力和慧根(悟性)3个要素。催眠学习与应用,说难不难,说易不易,最重要的是催眠师的慧根,至于标准的催眠引导词,其实很容易,照本宣读都可以完成,但是进入催眠状态后,个案所呈现的潜意识世界里的问题如何处理,这非常微妙与深刻,需要催眠师既有丰富熟练的催眠引导与深化技术,又要具备百科知识,包括文化、历史、艺术、宗教等,再进行灵活应用。
在美国,有专门的催眠师协会,其对催眠的整个过程有严格的界定和规范,第一次做什么,第二次做什么,都是非常科学的。此外,协会还会给催眠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当催眠师有负面情绪的时候,有督导来专门为其进行诊断和心理重建。
这也是海明对国内催眠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希望。催眠师这个概念从国外引进到本土,必然会受到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而存在一些差异,因此最好设立本土化的规范和认证。
更为重要的是,很多人仍然不了解催眠,认为其与玄幻、神学相关,这都是不正确的。“催眠的整个过程一定是遵循科学逻辑的。”海明说,对于催眠的相关知识也需要权威者进行科学的定义和解释。比如,使用催眠到底能不能回忆起过去的事情?潜意识里面的东西也许在现实生活中从来没有发生过,但会记得很逼真,这又该如何解释?如果在催眠过程中,咨询者卡在记忆的某一环节出不来怎么办?到底催眠能不能使咨询者忘记一段过去?……“只有正确认识到催眠,才能更好地运用使用它。”海明总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