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大国”是个极具存在感的名词,但这种荣耀不是自我加封,而是来源于实力,且只能来源于实力。德国历史学家兰克在1833年发表的《列强论》一文中提出了“大国”的判断标准,即“必须能够与其他所有联合起来的大国相抗衡”的能力。此后的世界历史也反复在证明,全球性大国,不是任何势力或势力集团赏封的称号,而是在全世界范围里被普遍承认的地位。历史已经给出了全球性大国诞生的条件:地域大、国力强和世界性影响。地域大为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是成为全球性大国的重要条件。国力强是全球性大国的必要前提,其中包括政治、经济、金融、军事、科技、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实力,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外交操纵力。但是,仅仅依靠经济力量或军事力量无法登上全球性大国座位,必须拥有全球性战略思想,具备发挥影响、规划、掌控世界事务的能力。
作为第一个堪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大国,英国能够称霸世界百余年,一是靠强大的综合国力,包括经济、军事和外交各方面;二靠广泛的世界影响力,包括政治、文化、国际规则制定权以及世界事务中的话语权和领导地位,一个可以量化的证据是:1920年,世界大约四分之一的人口与土地都直接听命于大英帝国。经过工业革命和大工业发展,经济的强盛给美国带来了国际地位的转变,与此同时,天时、地利、人和等多种因素也形成了美国崛起的“利好”,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美国戴上了全球性大国的皇冠。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美国就是当代全球性大国的现实范本。任何一个做着大国梦的后发现代化国家皆无法绕开“言必称美国”的理论窘境。那么,美国版本的全球性大国是最理想的吗?它会是唯一的吗?它有无致命缺陷?对此,与“全球性大国”渐行渐近的中国及政府领导人显然提出了不同的“中国方案”。向未来演进的征程中,我们应该自信地认识到,中国已经基本具备全球性大国的三大要素。首先是“大”,中国是世界人口第一、面积第三的泱泱大国;第二是“强”,中国综合国力已居世界前列,是世界上国民生产总值迈上10万亿美元台阶的第二个国家,是全球经济最主要推动力之一;第三是“影响广”,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是国际管理和世界重大事务的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和影响者。
平衡发展是目前整个世界的主旋律。中国是全球处理各种问题非常得当的国家,首先政治和国内安全毋庸置疑。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各国经济紧密相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G20峰会讲话中做出的承诺:中国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继续为各国发展创造机遇。中国在世界经济最困难的时刻,承担了拉动增长的重任。2009年到2011年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已经到了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阶段。中国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在30%以上,仍是世界经济重要动力源。从全球评估来看,中国现在处在一个非常良好的发展阶段。只要把握住这个机遇和阶段,只要改革到位,整个的创新措施得当,能够真正调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中国还是有能力完全跨越“中等收益陷阱”。
各国较量永远不会停止,国际舞台总会来来去去,世界上没有永远的“主角”。 任何一个全球性大国的崛起都会是一条漫长的探索之路,不可能毕一朝一夕之功而为之。内外环境影响,机遇挑战并存,每一个抉择都可能加速或延缓崛起的进程。但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住中国迈向全球性大国的步伐,这就是中国实现向全球性大国转变的底气和信心。基于此,本期策划了“全球性大国的要素”专题,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人,从全球性大国的成就要素、英美国家的历史经验等多个层面逐一讨论。敬请读者垂注。
——《学术前沿》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