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甫
【摘要】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发展“硬实力”是为了更好地守护和平。中国高调秀军力,不是为了“秀肌肉”,而是为了向世界明确地亮出中国“和”之道,借助“9·3”大阅兵这个举世注目的仪式,向世界明确阐明中国对待历史、对待国际政治的立场。
【关键词】 阅兵 软实力 和之道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阅兵展示的“硬实力”与“软实力”
对阅兵式的解读不能脱离语境孤立进行。与中国以往诸多阅兵式比较,“9·3”阅兵式置身的语境更加特殊,因而这次阅兵式释放的意义也非同寻常。
从时间的维度来看,这场阅兵式包括历史与现实双重含义。所谓历史意义,一是借这次盛大的阅兵式,向全世界警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应永远铭记“二战”这段惨痛的历史。不容乐观的是,这段惨绝人寰的人类大灾难,经过70年时间的淘洗,或无意,或故意,从人类的公共记忆中慢慢开始消褪。有施害者竟无视这段历史,对自己犯下的滔天罪行毫无真诚的忏悔,他们甚至刻意将罪孽从血写的历史中抹去。甚至,这种记忆的淡去来自一些受害者与施害者的共谋。中国在这个时间节点上用大阅兵的方式高调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向全世界发出一种警示,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更不能容忍施害者涂改历史,掩盖历史罪行。二是提醒人们,“二战”期间,中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同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所谓现实意义是指,虽说和平是世界大趋势,但战争阴魂不散,局部战争连绵不断,一些国家的霸权冲动从未歇息。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发展“硬实力”是为了更好地守护和平,发展军力是为和平护航。“9·3”阅兵式向全世界宣示:中国绝不可能成为不义之战的挑动者,中国军队作为正义之师,从来都是护卫世界和平事业的坚强盾牌。
从空间的维度来看,这场阅兵式包含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的含义。就国内意义而言,阅兵式可以起到提振民族自信心、凝聚人心的作用。通过这次阅兵式,可以向那些平日不甚了解中国军事“硬实力”的人们,展示中国军队的军容和实力。透过媒体,阅兵仪式将大家的目光和心理聚合到一个目标上来,让大家在共同的情境中共享一种体验:国族认同和民族自豪。
从国际层面看,这场阅兵式向世界传递新的信号:中国亮剑尚武、高调秀军力,不是为了“秀肌肉”,而是为了向世界明确地亮出中国“和”之道。这种“和”之道,不是委曲求全之道,无为之道,而是有为之道。中国“和”之道,不是“霸道”,而是遏制“霸道”横行、逆行的正义之道。中国养兵,不是为了称霸世界,而是捍卫世界和平。对于那些揣着霸权心机、总是喜欢阴暗地认为“强者必霸”的国家来说,这正是宣扬中国的“软实力”。
借“硬实力”之船,让“软实力”出海
中国的崛起既需要有“硬实力”的支撑,也需要有“软实力”的保障。在“软实力”方面,中国还远远落在西方强国的后面。由于意识形态和文化的特殊性,中国“软实力”建设的难度超乎想象。在由西方文化意识形态主宰的世界格局中,中国“软实力”走出去之路显得异常艰难,面对西方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的环形包围,中国“软实力”陷入西方价值观围城。
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误解根深蒂固。有西方主流学者公开就此为西方政治决策建言献策。比如,著名学者约翰·米尔斯海默曾说:应该下定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来削弱中国日益显现的权力和影响力,而不仅仅只是对其进行简单的遏制。类似的极端言论,在西方国家颇有市场。意识形态偏见以及利益驱动,造成西方国家拒绝接纳崛起的中国,他们不知道如何应对中国,尤其是不知道如何在文化上接纳中国。当然,如何应对异在的西方文化,中国也没有充分的准备。
要消除西方国家的刻板印象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持续艰苦的努力。不要看西方大国把普世价值挂在嘴上四处推销,其实在涉及到实实在在国家利益的时候,他们则是顽固的现实主义者。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强国在国际舞台上打意识形态牌,实际上是为他们的现实利益护航的。与西方强国相比,中国“软实力”短板甚为鲜明。由于缺这一块,在国际交往中经常吃亏。很多时候,明明是中国有理,但因缺少“软实力”的有力辩护,时常遭到别人的误解。中国需要有一套清晰的对内、对外的“说法”,对内足以说服人民,对外足以让世界理解中国。对内,打造中国“软实力”首先要整合、凝聚民族共识与社会共识。达到这一目标,不是单靠国家力量和意识形态灌输奏效的,需要提炼中国社会的“最大公约数”,形成“叠加共识”,形成既能说服人民、又能被世界理解的价值观念体系。对外,围绕打造“和”之道,形成一套能被世界理解的中国说法。而且,这套对内、对外的“说法”应该是内应外合、彼此兼容的。十八大之后,中国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而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当然,再好的“软实力”也需要有传播力保障,而且传播力本身即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由西方强国掌控世界传播霸权的今天,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尚很弱,不足以将中国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有效地传播出去。这就需要中国抓紧提升自己传播力的同时,也要善于借船出海,利用现有的国际传播体系,不失时机向世界传播中国。这次,可以借助“9·3”大阅兵这个举世注目的仪式,借“硬实力”之船,让“软实力”出海,向世界明确阐明中国对待历史、对待国际政治的立场。展示军力的强大、先进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宣扬附着在“硬实力”之上的“和”之道。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西藏大学特聘教授)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增加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理解与国际传播策略研究(15AZD026)”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①Joseph S.Nye,Jr.,Soft Power Public Affairs,New York,2004.
②约瑟夫·S·奈著,门洪华编:《硬实力与软实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③乔纳森·科什纳:《进攻性现实主义的悲剧:古典现实主义与中国崛起》,《国外理论动态》,2013年第4期。
责编/杨鹏峰 谭峰 美编/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