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
在不久前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12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世界记忆工程又称世界记忆遗产或世界档案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的一个文献保护项目,目的是对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文献记录,通过各种先进手段进行抢救,从而使人类的记忆更加完整。目前世界上已有346项文献和文献集合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其中包括中国的10个项目。
1.传统音乐录音档案(1997年入选)
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收藏了中国50多个民族的传统音乐与民间音乐录音档案,以及道教和佛教的宗教音乐,时间长达7000小时。为华彦钧(阿炳)留声的过程尤其令人难忘。1950年,专家用刚从国外进口的钢丝录音机(如图)录下了这位民间艺人所拉的一首无名但却感人的二胡曲,这就是《二泉映月》。录音后仅3个月,阿炳便与世长辞,这也是他留下的唯一的录音。
2.清代内阁秘本档(1999年入选)
该套档案包括涉及17世纪中叶西方传教士在华活动的24件文献,均用满文手写,系统地记载了当时“汤若望案”的前因后果。汤若望在华生活47年,在历法修订、火炮制造等方面多有贡献,还第一次将伽利略的发现引入中国。1664年,汤若望因“立法之争”而被捕,后被释放和平反。
3.古纳西东巴文字手稿(2003年入选)
有2000多个字符的东巴文字被称为“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用东巴文字写成的《东巴经》是纳西族特有的原始宗教——东巴教的经书,内容涉及历史、宗教、文化、社会生活、英雄人物,以及音乐、美术、舞蹈等,堪称古代纳西族的“百科全书”。《东巴经》是写在由当地一种木本植物皮所制成的厚棉纸(俗称东巴纸)上,书写工具是自制的墨和竹笔。
4.清代科举大金榜(2005年入选)
清代科举大金榜现存200多份,是中国科举制度最后辉煌的呈现。清代的科考分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4个等级,那些通过最高规格殿试的人员名单会用满汉两种文字写在黄色的纸上,故称“金榜”。大金榜则是加盖“皇帝之宝”用于张挂的,长度可达15~20米,宽近1米。
5. “样式雷”建筑图档(2007年入选)
从17世纪晚期至20世纪早期,雷氏家族7代人均在清朝宫内样式房担任掌案职务,故被称为“样式雷”,他们负责过故宫、北海、天坛、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和西陵等许多重要工程。200多年来,积累下大量建筑图档,其中尤以建筑烫样(即按一定比例制作的立体模型)独树一帜,是了解清代建筑和设计程序的重要资料。
6. 《本草纲目》(2011年入选)
明代李时珍编著的药学专著《本草纲目》记载了1892种药物,收集了11096个医方,内容涉及医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等诸多领域,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称其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该书从18世纪开始便被译成外文,传播到世界各地。而迄今中外一切版本的祖本,便是入选世界记忆遗产的1593年金陵版原刻本《本草纲目》。
7. 《黄帝内经》(2011年入选)
成书于距今22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不仅是世界上最早的百科全书式的医学典籍,还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病因学说”“养生学说”“经络学说”等都出自其中,故被称为医之“始祖”。现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1339年胡氏古林书堂木刻版《黄帝内经》为当今世界上保存最早、最完好的版本。
8.侨批档案(2013年入选)
侨批档案由17万份侨批构成。“批”在闽南语和广东话中是“信”的意思。侨批是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俗称“水客”)及后来出现的专门的金融机构寄给家乡侨眷的书信和汇款的合称,又称“银信”。“水客”往返国内外,除将华侨信款亲手交给侨眷外,还必须取得收款人的回信,并带回给汇款人才算完成整个作业。可见,侨批不是普通的信件或者汇款附言,它所反映出的家庭、地域、社会、经济变迁,远比官方典籍更加细微和详实。
9.元代西藏官方档案(2013年入选)
该套档案共有22份,年代为1304~1367年。其中4份文档是用八思巴文书写的元代皇帝给西藏地方寺院、官员的圣旨;其他18份为藏文铁券文书。该档案不仅对研究西藏与中央的历史渊源有重要价值,而且是研究八思巴文的不可多得的素材。
10.南京大屠杀档案(2015年入选)
南京大屠杀档案共有11份,可分为3个部分,即1937~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期间大肆杀戮中国军人和平民的档案;1945~1947年中华民国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调查和审判的档案;1952~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机构的文件。其中的一些照片、胶片更是揭露日军暴行的无可辩驳的证据。
【责任编辑】庞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