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志国
于博内所处的西方人权意识初醒的时代,海盗世界对民主的身体力行,或许正是博内痴迷海盗事业而无法自拔的原因。民主,给了许多海盗做最恰当的自己的机会,也给了他们做最好的自己的机会。
施泰德·博内,1717年投身于海盗生涯前,在英国南美殖民地巴巴多斯岛,几乎具备成功人士的所有标签:作为成功的甘蔗园主,拥有令人惊叹的财富;作为民兵少校,是当地上流社会参政议政的典范;作为精英大叔,渊博学识和美满婚姻几乎让所有成年男士羡慕嫉妒恨滋味杂陈。
这样一位绅士,在海盗黄金时代行将终结的时刻,完全自掏腰包,买船、招人,进而走上海盗船长之路,难免让人费解。
然而,这仅仅是序曲,更让人费解的是,沿着这条道路,他走得是那么义无反顾。
当受到海盗同伙欺骗,舰船被劫掠、队伍被放逐的时候,他对海盗事业的热情丝毫无减,根本不去想,以自身之单纯和善良的性格,与那群无法无天、好勇斗狠的人渣同行同流合污,自取其辱的场面只会一而再、再而三重现。
当他第一次被抓捕入狱,审判者正虑及其显赫身份,忖度是否该从轻发落或法外网开一面的时候,虽然知道越狱逃跑就意味着把海盗的高危路变成不归路,他亦不愿顺水推舟洗手不干,而宁可亡命天涯,与往昔的阶层彻底闹掰。
到底做海盗的哪一因素吸引了博内,让这位藏书室建在座舰上的另类船长,完全丧失了常人应有的理智,直至事败深陷囹圄,被政府宣告将当众处以绞刑后,围观者从他脸上,竟然看不到一丝轻微的悔悟神情?
这不仅是当局的困惑,还是其时整个西方社会的困惑。
读了很多野史旁记,我不敢说自己的推测就是答案。但是,于博内所处的西方人权意识初醒的时代,海盗世界对民主的身体力行,或许正是博内痴迷海盗事业而无法自拔的原因。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伊始,至博内泛舟海上时,英国的民主革命正如火如荼,法国的民主革命已暗自酝酿,孟德斯鸠、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亦峥嵘初露。
但是,且不说当时,就是到了数十年后美国闹独立革命那会儿,民主都是一个听起来美好,可普通老百姓踮起脚尖都未见得可以够得着的特权词汇。民主的幌子下面,掩藏着种族不平等、男女不平等、出身不平等。英国的短暂共和革命、君主立宪政体也罢,法国大革命也罢,实质是旧的权力阶级和新的权力阶级之间的角力,平民作为双方争夺的工具,说白了,只不过有跟着看热闹的份儿而已。
而海盗部落则完全是一个颠倒过来的世界。表面上,给人的印象是暴力、血腥、船长权威至上,实则不然,无论船长还是水手,民主的基因似乎与生俱来。船长习惯于被选上来被选下去,水手们也习惯了“用脚投票”:自己信服的人当上船长固然好,如果船长不是心仪的那位,也没关系,合适的机会出现,就可改换门庭,另投其他海盗船。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海盗的民主收获了其副产品:真正的平等。《罗伯茨法典》中战利品分配条文显示,海盗劫获所得,个人额度最高者和最低者之间仅为2:1;而补给分配条文显示,食物、酒和淡水的供应,基本上就是“均贫富、等贵贱”。这充分说明了,海盗世界的“民主革命”究竟有多么彻底。
而在正统社会,不但民主似是而非,平等同样是可望不可即的梦想。福利社会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失败,以及贫富差距带来的治理难题,都是有力的印证。
如此看来,博内留恋于海盗的“乌托邦” 不欲重返常人间不无道理。
对海盗民主的近距离观感一定给了他脱胎换骨才有的力量。唯此,靠购船挣得的船长海盗生涯开始后不久即被选下,他却能自得其乐;对船员在其与竞争者之间跳来跳去的作为,他也能淡然处之,习以为常;他还特别珍视后来被船员们推举的船长名号,即使富贵余生都不足以让他稍改心念。
民主是个好东西。博内感受到了,整个海盗社会也感受到了。没有民主,出身普通的巴塞罗谬·罗伯茨、杰克·巴拉姆等人,可能终其一生籍籍无名,终身与英雄海盗船长无缘;没有民主,丹尼尔·笛福,就不会舍船长之尊心甘情愿做一名水手和作家,人们后来也读不到那么多精彩的海盗故事。民主,给了许多海盗做最恰当的自己的机会,也给了他们做最好的自己的机会。
img src="https://img.resource.qikan.cn/markdps/qkimages/nafc/nafc201523/nafc20152334-1-l.jpg?auth_key=1643039780-1975290173-0-cc80c6230c76242166047ee252b2d129" alt="" />
古今中外多少人,均对民主下过定义。可比较来比较去,“人民当家做主”6个字仍是真知灼见。对每个人而言,都隐含着权利,还隐含着担当;隐含着进退,还隐含着淡然;隐含着共治共享,还隐含自守自爱。此类民主背后,平等必将如影随形,怎可能还会困难重重、困惑多多,像现实的政治这般徒增烦恼?
只是,不知民主的布道者和宣传家们,针对如此明显的逻辑,阐述几何,相信几何,理解几何?在民主的理论和实践层面,彼时的政治家与其吹鼓手竟同时完败给海盗,这算是个笑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