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保罗
房地产行业一直是政府稳增长的重要工具,而如今,这个工具显得越发乏力。但客观地说,在没有找到拉动经济的新动力之前,这个行业的地位依然不可撼动。然而现在除了一线城市之外,二三线楼市房价的松动已是既成事实。中国楼市正在走过“拐点”。
除了一线城市之外,二三线楼市房价的松动已是既成事实。在供给端,最新的统计显示,房地产投资的同比增速已跌至4%以下,这个数据甚至不到以前的1/5。在需求端,持币待购者越来越多,这种观望情绪无疑是房价的长期利空。可以说,中国楼市正在走过“拐点”。
此前,房地产行业一直是政府稳增长的重要工具,而如今,这个工具显得越发乏力。但客观地说,在没有找到拉动经济的新动力之前,这个行业的地位依然不可撼动。
实际上,近期的宏观货币政策的放松和住房信贷的松绑,都在说明这个行业“稳增长”的价值依旧存在,只是没有以前那么大了。相比而言,“稳价格”或许才是房地产“拐点”之后的政策重心。毕竟,对社会而言,这事关普通人的主要资产配置,对国家而言,这更事关银行体系的稳定。
改革还是房价?
深圳蛇口,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在新一轮经济变动中,它或许又要充当同样的角色,只不过这次有点“特别”。
9月份,深圳中原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蛇口的二手住宅成交均价为6.2412万元/平方米,比年初涨了54%;前海片区的二手住宅成交均价为5.339万元/平方米,比年初涨了55%。而同期,全市房价仅有40%的涨幅。
从地图上看,前海和蛇口共同组成一个半岛,往西直插珠江口,与香港隔洋相望。地理位置固然不错,但房价的上涨,更多还是因为改革的概念。
2014年年底,前海和蛇口被同时纳入了“广东自贸区”中的“前海蛇口片区”范围,这是年初至今当地房价飞涨的主要理由。不过,所谓“自贸区”其实已是第二轮概念了,特别是对于其中的前海片区来说。
2010年,国务院批复了“前海规划”,前海开发启动。按照计划,深圳将在珠江东岸的前海地区,建立一个深港在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方面的合作示范区,打造一个“东方曼哈顿”,使之成为深圳发展的“新一极”。
前海规划获批后,就在当年,周边片区的房价就上涨了20%左右。随着人民币跨境贷款等一系列国家“优惠政策”在前海的推出,“东方曼哈顿”的前景似乎越来越明朗。于是,房地产的“前海速度”,很快就跑过了前海服务业发展的速度。
个人投资客刘涛就是赶上了这个速度的幸运儿。2011年,他在前海片区购买了两套公寓,均价为1.9万元/平方米。刘涛告诉《南风窗》记者,当时,很多温州人对前海都只是观望,认为国家政策尚未跟进,而前海又非深圳市中心,投资价值存疑,所以房价不高。
但经过“前海概念”和“自贸区概念”的两轮推动,刘涛所购房产现在的均价已近7万/平方米。前后差不多4年,两套公寓的价格总共飙升了差不多800万元,这让刘涛自己都始料未及。
资产价格的飙升,让刘涛失去了赚钱的压力。他选择从原来的广告公司辞职,进入了一家相对清闲的事业单位工作,平时炒炒股,也看看深圳还有没有可以炒的房。
享受“改革红利”的并不只深圳楼市,在上海,自贸区概念同样催生了房价的新一轮飙升。2013年9月,上海自贸区获批,仅仅一个月后,周边房价已大涨20%以上。如今,当地房价翻番早已不再新鲜。
显然,房价的上涨已不是实际的“刚需”使然。新加坡辉立证券分析师陈耕对《南风窗》记者分析,很多人把几个获批的自贸区看成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驱动力量,大量资金进入这些地方进行投资和投机。深圳和浦东的房价一直在涨,就是这个原因。“上涨是资本反应,不是消费品的供需关系决定的。”陈耕说。
上涨终归有重点,利空的信号也在袭来。10月初,总部位于深圳的招商地产公布了一项蛇口物业资产的转让计划,总转让价约8.76亿元。此前的8月,这家地产公司也曾公告,拍卖蛇口某小区物业共213套。
招商地产是中国地产界传统的四大巨头“招保万金”中的一家。在前海和后来的自贸区开发过程中,深圳地产界不少人都认为,招商地产可能是这场地价升值潮中最大赢家,因为它在蛇口“起家”,也在当地拥有最多的土地储备和物业资产。
对转让行为,该公司人士对外表示,在适当的时机将非核心资产出售,实现持有物业的市场价值,是一种正常的商业行为。
“涨价机制”受阻
长期以来,房价的“坚不可摧”在中国几乎成为一个“常识”。之前,中央政府对楼市调控的“十调九空”更强化了这个印象。
但在深圳,房价上涨的势头已出现了逆转苗头。9月份,中原地产数据显示,从当月二手房价指数来看,深圳城市“次中心”宝安和龙华的房价已开始下跌,其中宝安降幅为0.3%,而龙华降幅为1%,均为2014年9月以来首次负增幅。
一线城市之外,二三线城市的下跌更为明显。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与2014年比较,今年9月,31省省会城市二手住宅价格指数已有17座城市下跌。如果除开其中的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一线城市房价有所上涨外,这个数据意味着中国主要的省城城市二手房已多数开始下跌。
某种意义上讲,二手房价格比新房更能够体现房价的真正走势,因为它很大程度代表了投资者的“高抛”意愿。当房子不再是消费品而是投资品,那么它作为一种资产的价格,很大程度便是由人们对它的预期来决定的。既然资产价格到了最高点,那么在这个时候转手最为划算。
时下,卖房几乎成为“多房阶层”的一种共识。无论在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房地产中介的小伙子们总是西装革履、腰板笔直,举着广告牌占据着上班族路过的要津。
买房热背后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新房供应放缓,地产中介营收直线下跌,大家要吃饭,所以只能更多地撮合二手房的交易;第二,更多的物业投资者希望在高点变现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个或许更重要。
陈耕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其实已经步入了通缩阶段,社会上资产价格下跌的预期很强烈。因此,大家都希望持有现金,对那些“多房”的投资者来说,尤其如此。在其个人财富中,如果房地产的资产配置过多,这时卖掉一部分是正确的决策。
个人投资客刘涛也表示,明年年初,可能会出售一套物业。不过,他目前也陷入一种矛盾:一方面,认为自己的房子在一线城市的新兴地段,有改革的概念,估计价格很难降,甚至还会涨,所以要观望;但另一方面,现在要卖房的人越来越多,不知道市场到底怎么走?如果不及时处置,哪怕“回调一点”,也会损失好几十万。
目前,刘涛所谓的“几十万”损失不过是可能收窄的浮盈,但他的情绪的确代表了一部分投资者心理矛盾。这种矛盾来源于中国地产业特殊的“价格机制”。
在中国楼市,对房地产价格影响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所处地段、城市人口膨胀背后的“刚需”、市场上流动性的多少等等。以上因素固然重要,但另一个因素却往往被忽视,即这个市场的活跃程度同样影响着房价。
市场活跃程度的背后,其实是房子作为一种资产的流动性前景。换言之,房子拿在手里,如果未来很容易卖掉,那么就值钱。如果拿在手里,这种资产未来很难卖掉,那么它就会贬值。在金融学上,这种房价的下跌是对资产购买者的流动性补偿。
从中国楼市10多年的繁荣历程来看,要维持市场的活跃,最简单的办法是“供需两旺”。但目前,“供需两旺”的局面正在改变。
在供应面,开发投资增速已出现严重下跌。今年前8个月,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速已降至3.5%的历史新低,这是投资增速连续20个月下滑。此前,同比增速超过20%才算正常。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魏杰对《南风窗》记者评论说,中国楼市目前库存严重,这个行业的高投资增长无法持续,市场已饱和,“救市”根本不可行。“在一些城市,50年不盖房子都够了,还有什么投资空间”?
在需求面,“刚需”本来就没有那么足。从2014年开始,不论一手房,还是二手房,不论是一线城市,还是二线城市,成交量同比、环比的下跌都已成为普遍现象。实际上,这个局面只会让人们的观望情绪越来越浓,最终成为楼市在需求面的长期“利空”。
政府“救市”大转变
除了经济基本面的微观结构悄然改变之外,中国所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改变也是影响楼市走向重要变量。有人认为,人民币已进入贬值通道,这对楼市是利空。今年8月,人民币在短时间内急速贬值了4%。
人民币汇率的变化,直接影响供需两端。简而言之,中国主要的知名民营地产公司都是港股上市公司,它们买地,要去香港发债筹资。地产公司还债时,需将人民币兑换为美元。如果人民币贬值,那么还债成本就会上升。实际上,监管部门近期对地产公司放低了内部市场的公司债融资门槛,客观上也是解了行业的“燃眉之急”。
另外,本币贬值引发热钱外逃已是一个客观规律。当初进入楼市的海外资金会有较强的抽出冲动,这对楼市的影响不言而喻。
不过,对于中国房价的下跌,也不用过分担心。一个价格稳定的楼市,对中国经济乃至社会稳定来说都极为重要。在这个意义上讲,“有形的手”对楼市的走向最终必然不会放任自流。
中国人家庭资产主要都配置在楼市,这就要求政府不能“把楼市当股市”。银率网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有52.07%的家庭房产价值占家庭总资产一半以上,更有16.19%的家庭这一比例占八成以上。
如果房价大跌,这意味着中国中产阶层家庭财富的严重大缩水,这显然比股市暴跌的危害更大。此外,个人住房贷款也曾一度是银行的优质贷款,但房价暴跌,便有导致断供的可能,这种经济灾难性事件谁都不愿意让它在中国真实地发生。
在这种背景下,“有形的手”对楼市态度其实已悄然转变,政府做的事不外乎两件,一是“保住价格”,二是“分散风险”。在保价格方面,供需两端都在着力。在需求方面,不断降息、为首付比例松绑都已经是“例盘菜”。
本轮调控,在需求方面,政府力度更超乎以前。今年1月,住建部在《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指导意见》中提到,“各地可以通过购买方式,把适合作为公租房或者经过改造符合公租房条件的存量商品房,转为公共租赁住房。”这其实等于政府通过直接购买来调控,这种做法从未有过。
在供给方面,监管部门已放低了地产公司公司债融资门槛,公司债融资额飙升。在2014年央行“9·30新政”中,还有“继续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的提法,这也是一个明确的支持信号。
以上调控措施都属于传统范畴,它们旨在通过金融信贷的手段推动“供需两旺”的新局面。不过,新的措施更值得关注,它代表了政府态度的一种转向。
在被视为本轮调控起点的“9·30新政”中,央行明确提出了两个新的金融工具,一是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二是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这两个金融工具,特别是第一个曾一度被视为美国次贷危机的“元凶”。
为何中国要引入?原因太简单,即分散银行体系的风险。MBS可以简单理解为,将个人住房贷款资产证券化,从银行体系“卖到”资本市场,这样就分散了银行的风险;同理,REITs则是将开发商的开发贷款“卖到”资本市场。两者的接盘者都是基金、私募等专业机构,它们的风险偏好比银行高,专业能力也更强,更适合“接盘”这一类资产。
“政府保价格,政府救市这样的说法不准确,但让市场保持一定的活跃度是必需的”。陈耕认为,在房地产之外,中国暂时还没找到可以如此大幅度拉动GDP的行业,所以无法放弃这个行业。此外,中国新富阶层在国内的资产配置,最终选择依然是房子。在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楼市的变局只能是渐进式的,而不是暴风骤雨式的。
(文中刘涛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