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陕西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思路

2015-09-10 07:22刘鹏
人民论坛 2015年26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融资

刘鹏

【摘要】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取得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而作为一个拥有雄厚文化资源的大省,陕西文化产业的发展自然受到了广泛关注。文章通过对目前陕西省文化资源总体状况的评估和总览,结合国际和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形势,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的成功发展经验,提出战略革新措施和战略发展新方向。

【关键词】文化产业 陕西文化 区域平衡 集群化发展 融资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作为打破物质与精神二元隔绝的全新产业,文化产业在20世纪中叶勃兴于西方國家,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形成了席卷全世界各个国家的迅猛发展趋势。①在全球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逐步开放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经济基础的日益稳固,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愈发渗透进社会的各行各业。虽然相较于发达国家仍有落后,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亦成燎原之势。

陕西省素有“八百里秦川,五千年文明”之称,文明与时代的交汇,赋予了这片秦川大地新的使命。陕西省委领导早在2007年就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加大财政投入,从政策上给予支持,提出了“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力争2020年建成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文化建设的各项主要指标处于全国前列”的总体目标。在这一目标指引下,陕西全省已取得两项标志性成果:2007年西安曲江新城成为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2009年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尽管陕西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文化强省”的目标仍有一定的差距,体现为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内部各行业发展不平衡和企业间发展不平衡。

区域发展不平衡,指的是陕西文化产业大多集聚在关中地带,而陕北、陕南等周边地区则较为薄弱。产业内部各行业发展不平衡,指的是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过于依赖历史文化遗产而忽略了其配套产业的整合与同步,这也直接导致了陕西的旅游业几乎直接等同于陕西的文化产业。企业间发展不平衡,指的是在陕西省各文化企业中,“陕文投”拥有无与伦比的资金优势和政策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压制了同行业、相近行业发展的问题。对此,笔者提出三点对策:促进产业内外平衡、优化和升级融资渠道、积极开拓文化消费市场。

着力改善陕西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

平衡区域发展。其一,提升陕北和陕南地区文化产业配套设施建设。陕北和陕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旗帜必然是旅游业。只有将旅游业做大做强,才能扩大两地文化的影响力,为其他文化产业提供发展提供便利。当前,制约两地旅游业最大的问题是配套设施档次低。宾馆饭店不仅分布散乱,而且内部陈设非常简单,饮食不够卫生,使得很多南方游客难以适应。而一些文化纪念品商店则往往以摆摊形式出现,商品千篇一律,乏善可陈。所以陕西省在这两片相对区域应当关注其旅游配套行业的规范化升级,一方面统一管理和建设,另一方面规范其合理运作,争取吸引沿海大型投资集团。

其二,陕南陕北地区应当着力发展其特色文化。西安、咸阳皆为著名古都,其文化发展优势自然是历史文化遗产,而陕北陕南则不是。陕北最重要的就是红色文化,而陕南则是山水文化。两地政府和企业可以借鉴西安经验来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比如陕北可以与国内各地党校建立业务联系,率先瞄准党员市场,鼓励其来当地旅游;或者打造陕北“红色革命节”,吸引各地中小学生前来体验艰苦生活等。而陕南地区则可利用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大力发展影视业和旅游业,比如突出其渔猎生活原态,吸引缺水地区游客前来度假等等。

平衡企业间发展。所谓行业内部发展不平衡,主要是针对“陕文投”过于领先,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同行业、相近行业发展的现象。一方面,“陕文投”应当将竞争重心转移到全国乃至世界,避免省内内耗。同时,可以适当将一些成熟市场让位给一些中小企业,而主力承当起一些风险大、开发资本需求高、周期长的创意项目。这样,不仅提升了陕西整体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而且实现了开发多梯度、多水平、多领域的文化产业格局,这样,就确立了保持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省政府在财政、税收等政策偏重上,应当一定程度鼓励中小文化企业,促成“万类竞自由”的市场格局。尤其是融资问题上,更应当保持持续的宽松环境,积极推进中小文化企业融资体系建设,提升中小文化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提高综合竞争力。

平衡产业内各行业发展。无论从观念上还是具体操上,“文化产业约等于旅游业”都长期阻碍着其他行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概念是宽泛的,基本包括了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等文化产品行业;戏剧舞蹈的演出、体育、娱乐、策划、经纪业等劳务输出行业,装潢、装饰、形象设计、文化旅游等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针对现状,笔者提出两点建议:一是二次和多次开发旅游景点和文化创意园,形成“旅游带动文化”的发展格局。应当“以人为本”,多开设一些游客自主体验项目,而不仅仅是参观游览。二是各类文化企业应当尝试多渠道多领域拓宽产业面,在与旅游业配合的同时,多多尝试输出劳动附加值的领域。

优化和升级融资渠道

优化升级政府投资。一方面,政府仍然应当扮演主力军的作用,但是,要逐步从“主办方”转型为“发起者”和“管理者”,扶持并鼓励文化企业发展壮大。政府扮演角色的转型,仍然是以直接稳定的资金注入为基础。在民间认可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的过渡时期,政府仍然是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主要资金来源。另一方面,是政府的间接输出,即对文化企业的辅助性投入。建立公平而有公信力的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体系,以及合理有效而有针对性的专家服务指导体系势在必行。据评估报告显示,目前陕西拥有超过1万家文化企业,然而他们不仅在初期缺乏专业化系统化的理论指导,在发展的瓶颈期亦缺乏创新的途径,这要求政府充分发挥“发起者”和“管理者”的职能,统一建立专家服务指导体系,并以此为平台,为所有注册运营的新生代和中生代文化企业提供理论帮助。

积极提升企业融资能力。文化企业自身应当将重心放在企业内部潜力的挖掘上,为更大范围的社会融资创造更为宽松安全的机制。文化企业的内部挖掘,主要包括企业内部优化和外部融资能力的升级。企业内部优化的重点是提升企业内部运营能力,创新企业人才招聘机制。提升企业内部运营能力是提升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要求企业在规范化、制度化运作的同时,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和人才晋升机制。创新人才招聘机制为企业注入活力。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各大高校也纷纷开始了这一专业的尝试,目前共有122所高校(其中包括4所“985”高校和另外15所“211”高校)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这一专业。文化企业可以通过吸收专业人才和高端复合型人才,从内部提升企业的专业性,推动各文化企业的专业化发展道路。而企业外部融资能力的提升,要求各文化企业充分提升其信贷信用担保等级,这为后续融资渠道的拓宽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

大力吸引民间资本。面对民间融资乏力的困境,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和文化企业都应当关注文化产业理论的普及和文化产品的推广。另一方面,应当借鉴国际先进模式,结合当地实际,创新引入民间资本的路径。首先,民间文化企业可以考虑以个股或者合资的形式,参与到国有经营的文化事业单位。其次,陕西省文化厅、各市文化局皆可在政策上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文化事业的基础建设和创意项目建设,这必将取得双赢的局面。再次,借助省政府的号召力,是鼓励省直属的重点文化企业积极上市。最后,注重文化传播,从认同感上提升文化消费能力。

从宽引入风险投资。金融机构的投资主要以风险投资为主,集中在动漫、印刷、网络游戏和新媒体等领域,其中以网络新媒体和网络游戏的投资事件数量最多,而对传统媒体领域的投资金额最大。外资进入的领域则主要集中在印刷、影视、图书等行业。风险投资角度而言,目前国家总体趋势良好。据统计,2006~2010年,已披露的我国文化产业风险投资事件202起,涉及投资金额49亿元,单项事件平均投资为1.2亿元。然而风险投资无论在陕西还是全国都颇为谨慎,对创新和研发阶段的文化企业支持力度非常有限,存在着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等问题。②其实,对于起步艰难的文化产业而言,最需要支持的正是萌芽时期。但是在我国,尤其是陕西等内陆省份,风险投资行业也同样處在萌芽起步阶段,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所以陕西政府应当一方面鼓励有实力、有规模的集团和公司涉足风险投资领域,另一方面规范风险投资行业机制,形成良性发展的风险投资环境,从侧面保证文化产业得到越来越多风险投资的关注,如此以实现文化产业与风险投资的有效对接。③

开放引进外部资金。相比于与文化产业同处“婴儿期”的陕西风险投资行业,外资注入更为重要,也更为现实。一方面,放宽合资与合作的门槛。目前的外资投资环境下,虽然政府积极引导外资进入,但仍然坚守“中方控股”这道门槛。而对于影视业和广播业只限于中外合作形式,这使得许多外资企业纷纷放弃。所以,政府应适当放宽外资进入市场的各项限制,大胆引进,敢于利用。

另一方面,政府应当为陕西文化境外推广找准方向。陕西可以将秦文化推广到西欧一带,以获得同为古文明的西欧发达国家的企业家的亲睐。比如,陕西省政府可以与西欧传统国家英国、意大利、法国等创办“古文明交流艺术年”等,双方各自在对方的区域巡回展示本国的古老文明,一来可以在西欧诸国提升秦文化的知名度,吸引投资商,二来也开拓了秦川百姓的眼界,提升了全民文化艺术修养,为更高层次的文化消费做了一定的精神积淀。无论是风险投资还是外资引进,虽然不是陕西文化产业融资的主流渠道,但作为辅助性渠道,仍然需要政府的支持,亦不能为各文化企业所忽视。

积极开拓文化消费市场

陕西地处内陆,秦川阻隔,交通闭塞,这也导致了当地人意识上对现代文化产业的忽略。也正是因为上述从基层到政府在观念上的滞后,造成了陕西文化产业市场尚未形成的不利局面。据统计,2010年陕西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仅仅102.25元,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只有2.70%,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较2009年下降了0.88%,增速趋缓。从农村自身的文化消费需求上看,农村精神消费的发展依然没有跟上现代化的步伐。

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化是现代化的标志性特征,而文化产业则是产业现代化的革命性产物。首先,政府应该建立专项基金,在相对落后的地区加强网络和计算机硬件设施的建设,提升全省农村地区的网络覆盖率和计算机普及率。其次,组织专业化队伍既要保证对既有设施的维护,又要走进落后地区进行普及。最后,对已有信息资源的整合,即成信息平台的升级除了网络建设也同样重要。除了信息化以外,具有城市文化消费特征的现代化电影院、健身房、游乐场、动物园等场所也需要有所涉及。

推广现代消费理念。根据以上数据,农村消费结构存在巨大的不平衡,而在仅有的文化消费中,还存在严重畸形。有学者指出,目前农民文化消费出现了六种畸形:一是丧事奢办风气渐盛,二是人情消费花样繁多,三是巫婆神汉大行其道,四是赌博恶习沉渣泛起,五是消费方式单一枯燥,六是消费内容低级庸俗。④省市各级政府和当地部门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的同时,着力于先进文化和娱乐的宣传,深入推广现代理念,革除陋习,逐渐改变农村消费结构,促进农村文娱消费层次升级。

推广公益化道路。陕西地大而农村却并不集中,这在客观上为政府文化部门在聚集地建立公益图书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公益类文化建设仍然需要克服万难而上。精神境界的提升,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村人民的整体素质和文化层次,更利于提高农村整体居民的消费理念和文化消费观,这位拓宽农村消费市场和文化产品消费市场有着无形的作用,是一举两得的举措。比如,陕西省可以在扩大“文化站”建设的广度,增加建设密度的同时,仿照辽宁省等地建立农家流动书屋、流动健身房、流动电影院等公益性文化场所,在宣传和鼓励正面文化消费的同时,将公益理念和现代文化消费理念潜移默化的传播于农村,也为进一步挖掘农村消费市场奠定基础。

结语

陕西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逐渐度过起步阶段,转而迈进全面发展阶段。笔者如实参考了诸多相关行业近年的发展报告和数据,总结和分析了陕西省现阶段发展的问题和新阶段发展所急需改善的要素,借鉴国内外、省内外先进发展实例,依据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理论,一方面从陕西自身发展的问题入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的改善陕西文化产业各方面不平衡的问题;另一方面从文化产业的产业共有属性这一角度入手,着眼于融资投资和市场消费两个层面,为陕西文化产业的二次创新发展提出了战略意见。

陕西省目前文化产业的主要问题在于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内部各行业不平衡和各企业发展不平衡三个方面。对此,陕西省应当着力改善陕南和陕北地区的文化产业基础建设,并发展其各自的特殊文化;促进陕文投的上市和“走出去”,扶持和保护中小文化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通过旅游业拉动其他文化行业,建设文化创意园和配套设施等。文化产业的产业属性将资金和市场消费提升到关键地位。开拓融资渠道主要从政府、企业、民间、风险投资和外资五个方面入手;而拉动陕西文化产业消费市场的重心则应当放在占陕西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市场的开发上。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文化产业真正展现的实力的不同。文化大省所展现的,是省内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潜力;而文化强省所关注的,则是全省文化勃勃向上的文化竞争力和后续发展能力。多方面入手创新发展方式,并持续保持良好的发展状态,将为陕西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原动力。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本文系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色彩”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I05)

【注释】

①李振宇,黄宗贤,周炯焱:“文化产业时代的学科协同与创新”,《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第46页。

②高宏存:“中国文化产业风险投资的现实障碍与新机制探索”,《武汉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第76页。

③辛阳,梁琳:“拓宽我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的对策”,《经济纵横》,2013年第4期,第110页。

④贾书海:“农村文化消费的悲哀”,《领导之友》,2005年第2期。

责编/韩露(实习)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融资
9月重要融资事件
7月重要融资事件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SaaS服务提供商Syncron获6700万美元融资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2017,文化产业如何挑大梁?
5月重要融资事件
4件重要融资事件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