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荣秀
【摘要】邓小平晚年思想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其思想历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为新一代领导集体政治把航阶段、推进中国改革开放阶段、思考中国未来发展问题阶段、淡出公众视线阶段,找出四个阶段的主要内容,有助于理清邓小平晚年思想的基本脉络。
【关键词】邓小平 晚年思想 基本脉络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晚年仍然时刻心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正如他自己所言:“作为一个为共产主义事业和国家的独立、统一、建设和改革事业奋斗了几十年的老党员和老公民,我的生命是属于党、属于国家的。退下来以后,我将继续忠于党和国家的事业。”①邓小平晚年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新情况和新问题的系列思考,无疑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我们有必要把邓小平晚年思想单独划分出来进行系统研究,找出其思想发展脉络,发现其独特的理论特征。
邓小平晚年范围界定
邓小平的晚年应该从什么时间算起呢?目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应该从1989年11月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算起,因为中共中央同意邓小平同志辞去最后一个公职—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从此以后他不再代表党和国家会见客人,真正完全退休。也有观点认为应该从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召开时算起,因为邓小平同志在此时辞去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等职务,真正退出了党和国家的一线领导机构。还有观点认为应该从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时算起,因此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圆满完成历史使命,真正确定了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地位。
笔者认为,也许能从邓小平对自身退休的看法和愿望中找到答案。1980年2月,邓小平就前瞻性地提出要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废除职务终身制。这既是对毛泽东晚年错误的历史总结,更是从国家前途、党的利益的大局作出的伟大战略决策。邓小平给自己定位为“是安排后事的问题”②,并计划在1985年就“精心地选拔身体比较好的,比较年轻的同志上来搞事情”③。之后,邓小平在多个场合表达了类似想法,由于两个总书记相继在政治思想原则上的失职,邓小平晚年完全退休的愿望并没有预期实现。1989年下半年,随着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成熟,邓小平再次把自己的退休事情摆到日程,指出把党和国家的稳定建立在个人威望上“是靠不住的,很容易出问题”④,并希望退休的时间安排在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1989年11月,邓小平完全退休,一方面以一名老党员的身份继续关注着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另一方面却以普通公民身份过着平民生活。正是他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和睿智的人生智慧,才真正实现了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到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平稳过渡。因此,笔者认为邓小平完全退休是中国政治生活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也是邓小平主动逐步淡出政治舞台的一项重大抉择,其晚年思想的研究范围上界应该从1989年11月邓小平完全退休时算起,但是考虑到1989年政治风波事件,有必要追溯到1989年5月31日第三代领导集体建立时。
邓小平晚年思想的基本脉络及主要内容
从2011年5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邓小平思想年编》来看,从1989年6月起收入编辑的邓小平思想内容共有70条,其中1989年21条,1990年15条,1991年6条,1992年12条,1993年8条,1994年3条,1997年5條。笔者对这些内容进行了系统分析,其思想历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为新一代领导集体政治把航阶段(1989年6月至1990年底)。1989年政治风波不仅破坏了正常社会秩序,扰乱了原定改革开放进程,而且混乱了中国的意识形态,损失无可估量,影响十分深远。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达到其政治目的,强硬对中国经济制裁,也使低迷的国内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国家该如何发展?未来该走向何方?在中国前进道路的重大抉择时期,邓小平力挽狂澜,在思想上拨乱反正,在政治上为新一代领导集体助威把航,在经济上强调稳定发展,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就成了这段时期其思想的最主要内容。
第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十分重要”。八十年代末,反马克思主义、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等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中国泛滥,意识形态领域极其混乱,对社会发展发展造成前所未有的影响。邓小平深刻反思,认为十年改革最大的失误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没有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为基本思想教育人民,教育学生,教育全体干部和共产党员”⑤。他坚定认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决不能放松,否则我们非垮台不可”⑥。他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高度,把坚持社会主义和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问题,如果不能坚持“就连想要发展起来也不容易”⑦。同时,他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制止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抵制资本主义进攻的重要手段,要求人民民主专政不能丢,其地位不低于其他三条。
第二,“更大胆地改革开放”。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的中国,处在一个比较复杂的历史关口。从国外看,东欧国家政治风波骤起,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迅速“右倾”已经使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危在旦夕,国际舆论也充斥着“社会主义失败、马克思主义破产”的论调,整个社会主义事业走入低谷。从国内来看,平息动乱的强硬措施使“左”倾主义有所抬头,质疑改革开放及其成果。改革开放是不是错了?还需不需要继续?这是当时相当一部分人的疑惑。对此,邓小平明确指出,“十年改革开放的成绩要充分估计够”⑧,“如果放弃改革开放,就等于放弃我们的根本发展战略”⑨,改革决不能放弃,必须“更大胆地改革开放”⑩。
第三,“组成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领导集体”。1989年5月底,邓小平提出要改换领导层,建立起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领导班子。他明确要求第三代领导集体眼界和胸襟都要非常宽阔,必须毫不动摇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必须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并指出“这一点,我任何时候都没有让过步”。随后,邓小平多次在多个场合要求新一代领导集体树立起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安定团结和改革开放的形象,“国家的命运、党的命运和人民的命运需要有这样一个领导集体”。同时,为使党的事业后继有人,领导集体的结构更加合理,他又主张“选一些年轻一点的精力充沛的人进政治局,进常委更好”。对新一代领导集体的培养和扶持,充分体现了其坦荡无私的博大胸襟和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
第四,“中国一定要发展”。面对中国经济低迷状态,邓小平并没有冒然推进体制改革,而是更多地强调在稳定基础上的适度发展。他把经济不能滑坡作为当时需要聚精会神地做几件使人民满意、高兴的事情中的首要大事,积极争取发展速度,“使我们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首先,把稳定作为中国发展的前提,指出中国的发展和改革开放必须靠稳定,“中国头号问题就是稳定,没有稳定就没有希望”。其次,最大限度为中国发展争取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对于西方的经济制裁,他在表明决不妥协的强硬立场的同时,频繁接待外宾,积极传递友好共处信号,谋求沟通和理解。最后,思考中国发展之路。他始终把推动改革开放作为中国发展的根本道路,树立起更加改革开放的旗帜。他要求新一代领导集体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在谈到共同富裕时,希望能通过沿海帮助内地的方式推动中国发展。
推进中国改革开放阶段(1991年初至1992年10月)。以1991年初视察上海为标志,邓小平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吹响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号角,要求“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随后,围绕加快推进改革开放,特别在1992年南方讲话中,更是系统地总结和升华了系列新思想、新论述。
第一,“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鉴于改革开放十余年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特别是1989年政治风波的遗留影响,要想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必须从思想上凝聚国内共识。1991年8月,他语重心长地告诫第三代领导集体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的同时决不能丢掉马列毛,“老祖宗不能丢啊!”面对国内“不习惯”、“怕出问题”的裹足不前状态和“左倾”思想,他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根本矛盾运动规律入手,明确指出改革既是发展生产力也是解放生产力,实质就是从根本上打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旧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新体制,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九十年代初,“姓资姓社”问题又被部分人捧出来质疑改革开放的总思路。在邓小平看来,改革开放之所以迈不开步子、不敢闯,“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众所周知,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由此很多人把计划经济等同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资本主义。从1990年到1992年南方谈话前,邓小平就多次谈到不要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他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要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判断标准,明确指明社会主义的本质,从根本上解决了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为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扫清思想障碍。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随着国内政局的稳定和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逐渐成熟,中国经济逐步走出低谷,通货膨胀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1991年8月,邓小平同第三代领导集体谈话时指出,稳定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强调的过分就可能丧失时机”。在1992年南方讲话中,他鼓励要抓住时机,“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形成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重要论断。
第四,“要社会主义民主”。东欧剧变和1991底苏联解体的惨痛教训,使中国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上面临艰难抉择:冒然进行政治改革,可能造成社会动乱,带来无法预料的灾难;回避政治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就会举步不前,改革成果得不到有效保证。虽然邓小平最终选择了后者,为后继者留下建功立业的时机,但是却指明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方向。1991年10月,他在会见金日成时明确表态不学习美国不赞成西方民主,“要社会主义民主”。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他多次谈到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并告诫能否办好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坚持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快一点发展经济、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关键在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他始终有着无比坚定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正如他自己说:“社会主义是可爱的,为社会主义奋斗是值得的。”
思考中国未来发展问题阶段(1992年底至1993年底)。1992年10月18日,党的十四大胜利闭幕,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一个崭新阶段。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成熟和担当,为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邓小平对此感到十分欣慰。1993年9月,他在同弟弟邓垦谈话时说:“现在我比较放心,我看我们的事业有希望,我们的国家大有希望,我们的民族大有希望。”党的十四大后,邓小平对中央的日常工作已经不再过问,但是他仍然时刻关注着中国的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新问题。对此,邓小平清醒地估计到“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
第一,“‘四个坚持’是‘成套设备’”。如何从根本性质上区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市场经济的不同是当时的重大理论问题。邓小平在晚年仍然思考着如何保证改革开放事业的社会主义方向这一核心问题,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就在四个坚持”。为此,他提出“‘四个坚持’是‘成套设备’”的重要论断,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正确方向。在他看来,将来如何处理好出“四个坚持”,“还有文章,还有一大堆的事情,还有没有理清楚的东西”。面对中国快速发展中出现新的情况、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后人必须认真思考如何更好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把国家的指导思想、领导力量、社会制度和国体作为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必须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我们的立国之本不动摇。
第二,“分配的问题大的很”。从1990年4月到1993年9月,邓小平先后六次谈及分配问题,其关注频率极高。在1992年12月之前,他更多地将分配问题同社会主义的制度、社会主义的本质联系在一起,认为可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的方式来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曾设想在20世纪末,中国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确逐步扩大,个体之间的财富差距问题也逐步凸显。由此,引起了邓小平的警觉。1992年12月,他在阅读《参考消息》刊载的《中国将成为最大的经济国》和《马克思主义新挑战更加令人生畏》两篇文章后,对分配的差距逐步扩大深刻担忧,深刻思考如何合理地拉开差距、促进发展。在他看来,应研究分配问题及其意义,做到“既不能鼓励懒汉,又不能造成打‘内仗’”。1993年9月,他同弟弟邓垦谈话,再次谈及分配问题,深刻表达了少数人获得那么多财富的担忧,尖锐指出“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对此,邓小平要求后继者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利用各种手段、方法和方案极力解决好问题。邓小平的这个警示非常具有预见性,在今天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淡出公众视线阶段(1994年至其逝世)。从1994年起,邓小平已经基本淡出公众的视线。虽然我们无法从《邓小平思想年编》更多地了解其这一阶段的基本思想,但是从中央文献出版社编辑的《邓小平纪事》中可以看出,邓小平更多以一名普通公民的身份安享晚年,含饴弄孙,踏青,打桥牌,看足球等等,意趣超然。他的生活十分朴素,也很有规律,在其工作人员看来就是一名慈祥可敬的老人。在共和國45岁华诞之日,他没有出席当时盛大的庆祝晚会,而是在离天安门广场不远的地方和家人一起观看烟花。他始终以唯物主义者的精神看待生死问题。早在1992年7月,他对弟弟邓垦说:“我哪天去,哪天走,不关紧要。自然规律违背不得,你们要想透这个问题。”他嘱托家人,捐献角膜,解剖遗体供医学研究,不留骨灰,撒入大海。1997年2月19日,一代伟人邓小平与世长辞。虽然在这一阶段,历史记录下来的只有片刻言语,但却充分体现了他坦荡无私的博大胸襟,体现了其睿智的晚年政治智慧。邓小平的晚年思想,蕴含着邓小平卓越的政治智慧和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也体现了其崇高的品格风范,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思想政治遗产。在用法治精神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今天,对于我们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院)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编(一九七五—一九九七)》,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675页,第292页,第292页,第676页,第670页,第680页,第672页,第670页,第684页,第672页,第668页,第671页,第698页,第672页,第686页,第700页,第702页,第705页,第701页,第706页,第702页,第707页,第710页,第719页,第719页,第718~719页,第716页,第719页,第710页。
责编/许国荣(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