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协调背景下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2015-09-10 07:22张毅
人民论坛 2015年26期

张毅

【摘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加快经济进一步改革与建设的重要决策,更是在新的起点上、新的制度体系上的改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的改革,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在国际关系协调下,我国近30 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中国奇迹”。

【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 政府与市场 国际经济协调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

经济体制改革这一重要的目标是从1978年末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决定中国进行体制改革开始的,一直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才正式明确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随着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使得市场经济变为世界经济的主体。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国策的实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的资源和市场,建立市场经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因此近30年来,中国的经济体制相应发生了转轨巨变,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相结合,大大提升了综合国力,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基于中国的基本国情,需要将改革从农村逐渐发展到城市,需要用经济发展带动各个领域的改革。中国的经济体制发展大致分为三个标志性阶段:

目标探索与实施。1992年我国完成了对经济体制改革这一目标的确立。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逐步向城市推进。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中着重强调了农业问题,经济体制改革率先从农村开始,将分配方式转向按劳分配,并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农民重新掌握土地的使用权,可以自主安排农活和处置农产品。在农产品的经营管理方面由高度集中统一到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给予农民更多的选择权,放开大部分农副产品价格,取消过去的一些限制性政策,允许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开办乡镇企业,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以空前提升,产业结构也由单一型到多样性,大大的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为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伴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探索,我们党对于经济制度的重视也逐渐提升,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至此之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由农村转向城市。由于国有企业存在严重弊端,從1979年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转为1984开始推广管理体制、分配体制、所有制体制的措施,来搞活存在重大弊端的国有企业。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再一次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的活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党在重大会议中明确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助推了我国经济在其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稳步前行,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1992年,在党的十四大会议上中国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改革目标,为中国经济发展指明了道路,更促使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理论与实践基础框架逐渐形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萌芽、发展,财政、金融、外汇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也逐渐完善起来。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这是基于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国情,也是基于中国的历史发展背景决定的。中国的这一经济制度鼓励了多种经济形势的存在与发展,国有独资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踊跃的出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扩展与完善。②中国经济制度发展归根结底受益的是人民,中国的一切制度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下,建立了有益于民生的医疗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以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些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也使我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被称为“中国奇迹”,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解决了人民温饱问题,稳步向小康社会迈进。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党的十四大、十五大见证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萌芽与发展,而到了党的十六大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日趋成熟,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成的目标,明确了2020年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任务。我们党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我国发展的新阶段的社会矛盾、经济需求和人民期待来继续推进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坚持推进体制创新的目标,努力使体制改革稳步前进,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建设。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战略,旨在将我国的经济发展推向科学、和谐的新高度。中国的经济发展日趋成熟,经济制度逐渐完善,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对于我国来说经济文化发展不均、经济落后、不能够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基本的国情,并且会长期处于这一国情下。因此,我们要经过不断的改革、总结和实践,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作为重中之重,这样才能形成科学的经济发展宏观调控体系,才能在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下稳定生存。

当前国际经济协调的格局景象

当下是一个信息全球化、知识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形势新格局,因此,要想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达到各国经济的稳步发展、相互促进就需要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③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是在世界经济相互依存、影响的条件下,各国之间对于财政、汇率、货币等经济政策协调、商定的相关经济政策。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可以缓解经济危机带来的压力,解决诸多突发事件,实现国际环境下各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国际经济协调在经济发展中表现出的积极作用。新型的经济政策带来一种相互依存的景象,这种和谐的新局面可以调控各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时的冲突,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使各国利益达到“双赢”和“多赢”,这种宏观的经济调控主要通过外交谈判、双边或多边峰会以及各种国际组织的方式中实现。这种全球性、国际化的经济协调机制为大多数国家带来益处,为维持世界经济和谐带来贡献。伴随着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崛起,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合作中难免有所冲突,因此各国对全球共同的经济协调机制均有极大诉求,同感其必不可少,也不容忽视。随着协调目标的不断深化,协调内容也逐步加深,协调改革包括方方面面,协调使各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并且为各国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平台。同时这种协调也使各国之间的利益达到和谐、公平和共生。通过协调,使各国人民充分就业,物价稳固,国际收支平衡,可见,国际经济协调是一种促进世界经济和谐的成功政策。

國际经济协调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发挥国际经济协调作用的相应组织结构的影响力、号召力下降。例如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经济协调的过程中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导致的程序复杂、成本高、灵活性差的特点,导致2003年的坎昆会议的失败,直接导致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调能力逐渐下降,世界贸易组织的改革从此成为国际经济协调组织改革的重中之重。④

其次,作为国际经济协调重要组织的七国集团逐渐走向衰落。七国集团经历从无到有、从萌芽到成熟,尽管它曾一度辉煌,但是并没有为国际经济的协调带来有力的影响,甚至给个别国家的经济带来消极影响。1998年俄罗斯的加入充分证明了七国集团制度的漏洞,因为俄罗斯作为第八国的加入并没有实际发言权,七国集团在经济问题上依然保持七国体制。再如美国当今更加“独霸”,提出了“有事都找美国,而不找中国”的言论,这更证明了美国一心想借“帮助”他国的名义来谋取私利。这种只要求他国配合的行为,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对,也使七国集团的影响力加速衰退。

再次,区域自由贸易的出现和发展。在区域经济政策协调以及双边经济政策协调的基础上,多边合作的区域自由贸易应运而生。但是多边合作与区域经济协调和双边经济政策协调相比而言,多边合作更难实现,因为各国很难在具体的经济政策问题上达成一致,造成多边合作中的自由贸易的灵活性更差,各国难以在世贸组织谈判或会议中形成共识,这使得传统的区域经济政策以及双边协调政策在国际经济协调中逐渐丧失中心地位,国际经济整体的协调性逐步降低。

国际经济协调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促进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起来,并不断深化,在此过程中,国际经济协调表现出自身的优势,也不断显露不足。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加快经济进一步改革与建设的重要决策,更是在新的起点上、新的制度体系上的改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的改革,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国际关系协调下,我国近3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中国奇迹”。我们希望借用国际经济协调提供的平台,顺应国际经济协调的时代特点,不断加深改革和完善,让国际经济协调最大限度地为中国服务。

国际经济协调背景下中国经济体制的新布局

为适应国际经济局势,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基于我国国情的实际情况下,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进方向,明确了经济制度深化改革的根本任务,为中国经济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施行经济体制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董克表示:“改革进入深水期后,容易改的已经改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就要集合各方智慧,精简出真正需要审批的项目,向社会亮出‘权力家底’就是开门搞改革,是对改革的深化。”⑤与此同时,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利用改革促使经济显示新活力的发展局面。例如,中国在国际经济组织的号召下,开始注重资源的管理和整合,积极为地球的节能环保做贡献,只有资源的充分利用才能促进经济的有效发展。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经济体制改革建设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就是“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都要用好。这“两只手”引领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上,在国际化的经济局势下,迎合国际经济制度,使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政府与市场都能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使市场活力迸发,实现跨越性发展。处理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环节,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带动作用,在市场监督、宏观调控、资源整合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深化改革和保持稳定、应对当前挑战和完善体制机制之间的关系,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加快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重视收入分配制度和收入分配。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分配不断拉大,分配不尽合理,多数人需求不足,少数人需求过盛,而进一步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使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这是一个严重而长期的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虽然短时间内虽无法消除,但我国一直努力缩小差距,实现公平民主。

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更好的结合。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紧密相连的,但政治体制改革并不会像经济体制改革那样快速,往往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也使经济体制的改革受到限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者需要有机结合才能更好的发挥政治体制改革带来的决定性影响,同时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益处。

加大对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互动关系的重视。新时代下,国家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它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从而带动各方面的发展。由于经济相对滞后,我们在世界经济环境里会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我们也应该适当的立足于本国国情,将科学技术有所提升,使之与经济政治搭配起来,共同发展。

现阶段首先应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改革,促进科学发展。其次是深化社会领域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最后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强廉政建设,才能顺利把握发展方向,不走偏路,取得成功。面对国际经济协调的新状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更重要的是应该描绘出新的蓝图,为构建和谐经济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而自身要加强国际协调合作,促进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

将对内发展完善、对外联系互动坚持到底。中国作为快速发展的大国之一,应该顺应当前国际局势,将对内发展完善、对外联系互动坚持到底。近期我国在对内完善发展方面的重要经济举措有:国务院日前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指引了我国2015年“深改”方向,笔者认为其中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价格改革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是重中之重。第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本届政府施政的核心理念“简政放权”深度完善。第二,价格改革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又迈出重要一步,加快建立更加科学、规范、透明的规则体系和共建节约型社会。第三,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现“三证合一、单一号码”,加快形成商事制度新机制。这三点均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硬骨头,从近期落实中可见我国对内经济发展完善的力度和决心。

目前,面临国际经济协调的下降,中国应该有所对策,以确保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为维护好世界经济利益做贡献。近期我国在对外联系互动方面的重要经济举措有: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外交部国际经济司司长张军在2015年8月31日召开的第四届世界产业领袖大会暨国际产能合作论坛上表示:世界经济当前仍处在深度调整期,金融危机暴露出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国家试图靠非常规政策举措维持经济增长,效果并不理想,为世界经济带来隐忧,甚至引发新的市场动荡。国际产能合作契合一些国家推进工业化的现实需求,有利于完善全球产业布局,优化价值链、供应链,为世界经济增添新的增长动力。推动国际产能合作,体现了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新优势,是中国为世界经济做出的又一重要贡献。

总而言之,要使我国经济体制发生本质变化,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推动创新是带动经济发展的首要环节,在国际经济环境下,吸取他国经验,结合本国国情,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实际的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并坚决落实下去,在国际经济协调中借势,在改革中不断创造“中国奇迹”。

(作者单位:武昌理工学院商学院)

【注释】

①戴颂华:“试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师》,2000年第1期。

②孙泰邦:“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演变(下)”,《财政研究》,1987年第3期。

③张宇:“关于中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再思考”,《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4期。

④罗传钰:“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下的中国—东盟金融协调合作”,《亚太经济》,2011年第4期。

⑤曹蕾:“国际比较中的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

责编/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