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言
图为三江源及玉树藏族自治州风光。玉树藏语意为“遗址”,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是全国30 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主体民族比例最高、海拔最高、人均占有面积最大、生态位置最重要的一个自治州。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覆盖自治州全境,素有江河之源、名山之宗、牦牛之地、歌舞之乡的美誉。
三江源不仅拥有迷人的自然风光,更有道不尽的人文风情:唐蕃古道从结古镇穿行而过,然后跨越“世界屋脊”,将黄金送到尼泊尔、印度等国;三江源人一直有到冬给措那湖拜湖的习俗,传说在遭遇天灾的时候,湖中跃出味道鲜美的高原湖鱼,救了许多人性命;有朋自远方来时,三江源人会穿上奇特的民族服饰,跳起伊舞,尽显热情豪放……
三江源地区雪山矗立,溪流纵横,草甸连绵,历来是中国西部众多游牧民族生活与生产的区域。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些游牧民族在这里留下了壮丽的史诗。
历史上,藏、蒙等多个民族在这里世居,其古老的文化和神秘的仪式,在这些世居民族中得以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从唐代古建筑到古文化,从拜湖仪式到神马、神鸟的故事,从土风歌舞会到玉树赛马会……可以说,在三江源,各种独特的风物都源于信仰,每种民俗的背后,都流传着一段动人的传说。
结古的小镇大事
来自唐代的民俗记忆
在三江源地区的通天河畔,4座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将一座面积仅20平方公里的小镇紧紧环抱,这里就是被称为“江源商业重镇”的玉树州首府——结古。在这里,4座大山的交汇形成了3个山口,恰似小镇的3道大门;扎曲河从西大门缓缓流来,巴曲河则从南大门注入镇区,两河于镇中交汇,出东大门,直奔通天河而去。
这个小盆地海拔仅3700多米,气候温和,空气湿润,植被茂盛,是青海南部不可多得的理想谷地。当地人多以半农半牧为生。南北山脚下,是农民们耕种的小块农田和相对集中的民居,在河谷中间,则是依托“丁”字形河道发展起来的城镇。镇里的建筑物极不一致:现代化的高楼,低矮的砖木平房,华丽的藏式阁楼,简陋的藏式“一面坡”……各种建筑物杂陈,极不协调地排列在一起,但从中能看到不同时代的缩影。
结古镇之所以闻名天下,与一条现代人既陌生又憧憬的古道——“唐蕃古道”息息相关。这条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通道”之一的古道,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起点为陕西西安,途经甘肃、青海,终至西藏拉萨,整条古道横贯中国西部,跨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全长3000余公里。
结古规模不大,但民族生活气息非常浓郁,居民以藏族为主;此外,“三江源”这一概念早已成了结古的最大名片,如果你漫步在镇上,到处都可以看到以此命名的醒目招牌——餐厅、宾馆、商店……
据史料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藏汉商人曾沿着唐蕃古道密切交往,不仅踩出了这座“黄金之镇”,也使得三江源地区空前繁荣。当地老人说,至今在结古镇周边,仍矗立着曾经的驿站、城池、村舍和古寺,保留着先辈们创造的灿烂文化遗迹,甚至可以说,周边草原上的每一棵青草,都被深深烙上了长安的印记。
新寨玛尼石堆群和著名的文成公主庙,是结古最让人震撼的两个地标。玛尼石堆群里石头数不胜数,据科学家推算多达数亿块,因此很难想象其中究竟隐藏着多少岁月留下的不为人知的故事;文成公主庙修建在小镇旁的贝纳沟,传说由于文成公主的造化和功德,贝纳沟所有的岩壁和大小石头上,都奇迹般地出现了释迦牟尼的如意化身以及各种佛像、经文,因此当地人都不敢轻易动用这里的石头来建造房屋,生怕惊动神灵。在公主庙内,文成公主石像依山势而雕,形态古朴真实,神态端庄。庙内两侧的墙壁上,绘着竹笋、石榴、棉花、宝镜等壁画,生动地记录了当年文成公主教当地居民耕种、纺织的事迹……
关于动物的信仰
亡灵、河曲马与漫天飞鸟
或许是受到了水的影响,三江源地区广泛流传着众多关于水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一个,起源于冬给措那湖——这是一个很容易被人们遗忘的湖泊,它位于三江源深处,蒙语叫做“托索湖”。从地图上看,它大约相当于青海湖的十分之一,面积253平方公里,是青藏高原上难得的淡水湖。
在三江源人的眼中,这个烟波浩渺的湖泊,是亡灵的故乡——唐王朝曾与吐蕃军队多次在湖泊周边发生战争,无数将士就倒在这里。在湖泊周边的牧民中,一直流传着到冬给措那湖拜湖的习惯。当地人回忆:遭遇天灾的时候,许多人不远千里来这里祭祀,结果湖中跃出味道鲜美的高原湖鱼,救了许多人性命,他们认为这是神灵的帮助。还有牧民说,冬给措那湖南面1公里处还有一个小湖,与冬给措那湖相连,四周有无数泉眼喷涌着泉水,长年不涸,非常罕见,那是留念世间的亡灵凝结而成的。
承载信仰的不止是湖,还有马。河曲马是生活在三江源地区的最欢乐的动物。这是一个古老的马种,历史上被称为“吐谷浑马”或者“青海骢”。从古代开始,每到冬天,当地牧民就会选择一批体高膘肥的良马进入山中放牧,到第二年春天良马交配后,产下的马崽将成为“龙驹”,据说能够日行千里,矫健异常。这种良马常作为贡品送往中原,诗人杜甫曾在《高都护骢马行》一诗中用“腕促蹄高如踣铁”、“走过掣电倾城知”的诗句来称赞这种良马。
图为果洛藏族自治州及玉树竹节寺风光。果洛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古称俄洛、郭罗克。它东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南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西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毗连。总面积7.8万多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10%。
河曲马极耐粗饲,采食牧草范围很广,尤其在枯草季节,能食各类杂草和各季残草,甚至还包括香柴、柳梢。同时,这种马匹非常聪明,记忆力较强,对饮水、食草的地点,各季草场何处牧草好,何处有水源都熟记不忘,识途能力极强……据说,这种马很通人性,以前有人在山里迷路,全靠此马将其带出来。
除了马之外,飞鸟也是三江源人眼中的神物。三江源地区的鸟儿有几十种,其中黑颈鹤被藏民奉为神鸟,藏语称其为“哥塞达日子”,意为“牧马人”,传说它是格萨尔神马的守护者,可见这一称谓中包含着高尚、纯洁、权威和责任心的意义。三江源深处点缀着许多鸟岛,每年5月,大批候鸟便飞来,当年10月离去,天然的奇岩怪石成了鸟巢,鸟巢一个连一个,如果在产卵季节深入无人区,那大小不一的鸟蛋比比皆是,牧民甚至都不敢随意下脚,生怕踩坏了鸟蛋……
赛马、歌舞、民族服饰……
抹不去的高原印记
每年夏天,因为一年一度的赛马大会,三江源广袤的草原上热闹非凡,五彩缤纷的帐篷绵延数公里,一匹匹骏马在蓝天白云下飞驰而过。
马背上的故事不仅属于蒙古族,对于“逐水草而居”几千年的所有三江源人而言,赛马再熟悉不过了。无论是祭山敬神、迎宾送客,还是操办婚事,他们都离不开赛马。在山清水秀、百花盛开的结古草原上纵马飞奔,豪迈的汉子们,手舞着皮鞭,大声吆喝,甚至在马背上做出倒立、悬体等令人瞠目结舌的高难度动作。当然,除了越野跑马,还有各式各样的比赛,例如跑马射箭、马术比赛,无不展示出三江源人高超的马上技术。
唱歌跳舞,同样是三江源人的拿手好戏。古老的玉树伊舞起源于2000多年前,先民们模仿自然界的声音创作了朴素的音乐,随着语言的出现,继而有了歌谣,善良的人们通过对劳动中各种动作的提炼,创造了简单的舞蹈动作,合着唱出的歌谣,完成了玉树伊舞最朴素的形态。今天的三江源人,每逢聚会等盛况,都会围成圆圈,纵情欢歌,当豪迈粗犷又不失柔情的歌声划破草原的苍穹,一腔热情,就这样纵情释放出来。
除了豪放的赛马与歌舞,三江源人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华丽的服饰:康巴汉子们喜欢头盘英雄结,或头戴狐皮帽,腰间横插一把短吊刀,显得刚勇而华贵;蒙古汉子身上多是右衽大斜襟,外套上镶有虎、豹或水獭皮,脚蹬一双红黑相间的氆氇尼靴;姑娘们则爱穿以绸缎、布、毛织氆氇品织造的衣物,脖颈之间装饰着红色玛瑙大项链,一头乌黑长发编成缕缕辫子,辫梢还会缀上彩色丝穗,再配以琥珀球、绿松石或红珊瑚的头饰,在阳光下闪着微微的光芒,夺人眼目……
图为生活在三江源地区的小喇嘛,以及撒龙达祭祀——龙达又称“风马”,是藏传佛教中拜山祭湖的必备品。藏族人认为,顶着风抛撒龙达可以得到神明护佑。龙达飘得越远,运气就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