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广
【摘要】2015年经济运行的最大特点是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形成行业间、区域间明显的分化走势,这是经济结构调整进程明显加快的重要表现。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既是培育新动力和新动能的过程,也是各种风险和矛盾加快释放的过程。要高度重视新旧动力转换中各类风险的防范和化解,避免出现系统性和区域性经济风险。
【关键词】经济下行 经济动力 风险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是十分不平凡的,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各种矛盾风险显现,但经济运行仍处于合理区间,全年预计经济增长6.9%,可以说实现了预期增长目标。尽管投资、出口、房地产、制造业等的增长出现了较大的调整,但企稳、向好因素也在增多,甚至在不断加强,既实现了就业稳、物价稳的双稳态势,又在经济结构调整上取得了明显进展。2015年经济运行的最大特点是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形成行业间、区域间明显的分化走势,这是经济结构调整进程明显加快的重要表现,国民经济在分化中趋稳,在分化中调整,在分化中升级。2016年及“十三五”期间经济发展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同时一些领域的风险也会加快释放,经济运行的困难和挑战将继续加大,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必须坚持做好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的综合平衡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新动能,平稳度过高风险的新旧动能转换期,实现新动能驱动的新增长,使发展进入新境界。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与新旧动能转换
与2014年相比,2015年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GDP季度增长首次跌至7%以下,投资、出口、工业都出现较深的调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艰难进程中。
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然结果,是转型期的阵痛。把握这一特点极为关键。传统的增长结构和动力进入深刻的调整期,而新的增长结构和动力在加速酝酿中,但由于其体量还不够大,持续快速增长的格局还未最终确立,不能有效抵消传统经济领域的下行压力,因而经济总体呈现持续下行态势。一些行业深度调整,持续调整,而另一些行业则如初升太阳,勃勃生机,经济运行复杂多变,给人们准确地把握经济总体态势增加了难度。如果仅从经济增长速度看,容易得出在逐步变差的悲观看法。既要看增长,又要看结构和效益变化,既要看短期,还要看长期趋势,最主要的是看新的增长因素的变化。新常态下经济增长,谋求的就是新增长新发展,即通过结构优化升级和培育新增长点,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持续平稳增长。对传统经济领域的调整要有平常心,传统经济领域调整是周期性的,更是发展阶段性的,是合理的调整,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可避免的阵痛,对解决我国的长期结构性矛盾具有积极作用。经济政策主要是防止它们在短期内下滑过多过猛,而不是逆趋势促其回升。
另一方面,在新旧动能转换期,只要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正确处理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经济下行是可以做到“减速而不失势”的。尽管这几年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仍然很大,而且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我们可以“化急调为慢调”,努力实现“软着陆”。2010年我国经济在强刺激政策影响下出现了强劲反弹,之后由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新常态)和政策效应递减,不可避免出现了明显调整。GDP增幅从2010年的10.4%,经过两年时间回落到7.8%,下调2.6个百分点,而2013年至2014年分别增长7.7%和7.3%,两年仅下调0.5个百分点,2015年下调幅度略有加大,但仍然处于合理范围内。这不是因为调整压力在减小,而是稳增长和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双结合的有效支撑。总之,尽管近期传统经济领域下行压力很大,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如投资、出口、工业调整幅度很大,但总体经济调整是温和可控的,是软着陆型的调整,而不是硬着陆的调整。
新动力、新动能是使经济下行而不失速,提质增效,实现进行平稳水平增长的关键力量。最近刚刚公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核心是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培育新动力新动能,二是补齐各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哪些是我们在加快培育的新动力新动能呢?我们认为,新动力、新动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从产业看,新动力主要体现为服务业拉动作用增强,新产业、新业务快速发展,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经济向中高端迈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服务业比重持续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明显增强,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在2013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最近两年持续上升,2015年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了50%,达到51.4%,服务业的快速增长不仅有效地减缓了经济下滑趋势,而且是保持就业平稳增长的关键因素。在经济分化走势中,最令人鼓舞的是新主体、新业态加快孕育。政府简政放权、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创业、创新热情,连续三年新登记注册企业数保持20%以上的增长就是明证,今年平均每天新增1.2万户。其中新产业中,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产量是最大亮点,出现了年度翻番的好形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了11%,比2014年同期提高1个多百分点。还有,传统制造业在加快调整,一些装备制造业明显升级,国际化、品牌化水平明显提高。这些都表现,中国的产业分化中调整,在分化中升级,产业的动力动能在加快转换。
其次,从需求上讲,需求结构在明显优化,主要表现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在逐步增强,消费结构在加快升级。在投资增长出现趋势性放慢的同时,最终消费持续平稳增长。2012~201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幅均在10%以上,使得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上升,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同比提高了9.3个百分点,达到了58.4%的较高水平,这说明需求的增长结构正在由投资主导逐步向消费主导转变。最重要的是消费结构在升级,新消费热点加快形成,如连续三年来网上销售继续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长态势,休闲旅游、健康养老、教育文化等成为新的大众消费热点。
再次,新动力和新动能还体现在新的增长空间得到明显扩展。一是国内的增长空间在扩大,如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持续快于东部,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在不断缩小。中西部地区正在形成许多新的增长极或增长活跃区域,中西部内需市场在明显扩大,这也使得我国经济增长在调整中有更大的韧性和更多的回旋余地。二是国际的发展空间也有明显拓展。中国政府、中国企业,越来越具有全球眼光,着眼于全球视野来解决我们的一些发展难题,通过加快推动国际化战略来扩大发展空间,并借此来倒逼国内改革和结构调整。
新旧动能转换与经济风险防范
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既是培育新动力和新动能的过程,也是各种风险和矛盾加快释放的过程。要高度重视新旧动力转换中各类风险的防范和化解,避免出现系统性和区域性经济风险。最近几年以及未来几年,都是我国经济风险集中释放期,这是不难预料的,如房地产调整风险,股市暴跌,一些行业因严重产能过剩而引发坏帐大量增加进而破产倒闭,行业性的、局部区域的金融和财政风险,PPI长期持续下降所产生的风险等,这些风险如果预防不到位或处理不当,将会对短期经济运行和长期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冲击,必须高度重视。
从金融方面来讲,不仅现实的风险压力在明显加大,而且潜在着系统性风险的隐患。如目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款已连续16个季度上升,尽管总体不良贷款率较低,但在加速上升。2015年股市的持续暴跌既暴露出我们股市中高杠杆、不规范等问题,也警示我们,金融风险容易从一点、一面扩大,最终酿成更大的风险。
化解风险,不外两种方法,一种是“预化”,另一种是“后化”。“预化”就是对潜在的巨大风险在其爆发前予以分解、内化,使其不再集中爆发,或爆发后所产生的影响已减至最小。而“后化”就是一些难以预料的风险已充分暴露,需对其及时有效的处置。要防止出现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对经济风险进行分类分级,建立统分结合的综合预防和治理体系,金融监管部门要把好总闸门。二是以预防为主,做好风险预警。防治结合,以防为主。2015年的股市暴跌风险是一个很大的教训,防止暴跌的最好办法是防止暴涨,我们对经济运行的大起大落有经验教训,比较重视防范,但对房市、股市等影响面大的资产价格波动缺乏警觉,在预防上下的功夫不够,或盲目乐观,或任其自然,甚至有明显的助涨倾向。要利用好大数据对经济金融风险进行监督和管理。对一些风险问题,还需要引导,对其进行分流释放,以避免其累积酿成冲击过大的系统性风险。三是重视培育中立的经济金融风险评级机构。风险管理需要跟踪、研究和深入评估,让风险在未集中大爆发前正常的经济运行中逐步化解,即利用市场机制来化解风险。
应多管齐下,加快培育新动能
阻挡经济下行的根本对策,就是加快培育新动力新动能,用新动力新动能代替传统的旧动力旧动能,动力动能转换的过程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全面升级的过程。因此,明年及十三五规划期间,必须在培育新动能上加大“马力”,特别是通过加快结构改革和结构调整来促进新动能的加快形成。
一是坚持以调结构为重心,促进国民经济在稳增长中加快转型升级。稳增长,关键是稳就业,稳增长要继续保持战略定向,不走老路,不搞超发货币,不搞大规模强刺激,而是要走新路,主要依靠改革增强经济活力,依靠创新和结构升级,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就业容量,把宏观调控与深化改革和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实现中国经济的全面升级。最近几年新一届政府探索的一条重要经验是,稳增长要与调结构有机协调,两者不能偏废,不能为稳增长而稳增长,也不能为了调结构而忽视增长或发展,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稳增长是调结构的前提,调结构是稳增长的长久之策。2016年我们面临的下行压力依然很大,稳增长与调结构都十分关键,但从保障“十三五”发展目标的实现和更长远计,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更重要的是优化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因此,要要保持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基本稳定同时,更加注重调结构和转方式,在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稳增长,增效益、添后劲,从改革、惠民生中要动力。
二是把政府改革引向深入,从根本上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全面激发市场活力。改革是推动过去三十多年我国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如今,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不再具备高增长的条件,外延式的发展已走到了尽头,必须培育和创造新的发展动力,只有深化改革,释放新的改革红利,才能既增强市场活力,又能显著提高我国经济的创新能力,使经济在结构优化升级中保持中高速增长。三年来,新一届政府始终坚持和积极推进简政放权、商事制度改革,将宏观调控与深化改革结合起来,以激发活力增强创新动力,激发社会的创业创新热情,着力提高创新发展的便利化和回报率。2016年进一步把政府改革引向深入:要继续深化“放管服”结合的系统性政府改革,最大化地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使放权放到位,监管上水平,服务能精准。加快消除市场准入限制,促进公平竞争,特别是要着力降低服务业的准入限制,扩展民间资本的投资空间,加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全面清理和规范各种政府收费行为,力争在两年内将各种政府性收费减少一半以上。继续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把总量调控与结构改革结合起来,在做好金融、财政总量调控的同时,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三是以全球的眼光和大开放的思维,解决我国的产业结构和产过剩问题,在显著提高国际化水平中培育我国经济的新优势。为适应新常态和引领新常态,需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化水平,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拓展空间,为产业升级注入新的动力。一方面,要以新的更高层次的开放倒逼产业升级,倒逼国内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让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锻炼自己,壮大自己,实现产业在更加层次上追赶目标,乃至超越。另一方面,继续加快我国优势产业走出去、广泛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以全球的视野解决我国的产业升级和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加快中国制造走出去和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是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举措,能取得一举多赢利的效果,不仅有利于形成优进优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而且能显著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化水平和有效化解产能过剩压力,同时,还有利于相关国家加快发展、扩大就业,并为中国与发达国家合作开拓第三方市场创造更多机遇。国际产能的直接合作或第三方合作,都要以一带一路战略为重要抓手,发挥政府与民间两个积极性,积极谋划,扎实推进,抓出成效。
四是千方百计鼓励“双创”,努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转变。着力推动“双创”,是抓住了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金钥匙”,将汇聚的是新的改革红利和人力资源红利,是加快产业升级、扩大就业、提高人们福址的根本推动力。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们不再具有按劳动力等各种要素便宜的优势,但我们有越来越丰富的人力资本,特别是每年新毕业大学生有700多万人,累积十多年,我们便新增上亿的高素质人力资本,这是中国未来发展的特大“金矿”,我们的核心任务就是要通过政府职能改革、宏观调控创新和宏微观经济体制改革,将这座“金山宝库”变为新的生产力,变成高质量高效益的经济发展。只有提高了人力资源的生产力,才能减弱对资源的依赖和对环境的破坏,“双创”发展将会带来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一方面,要继续深化政府改革、教育和人才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为人力资本的成长创造越来越宽松的外部环境,让创新精神深入亿万民众,让创新的成果全社会分享。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公共产品的供给,为创新、创业提供充分可及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企业和个人创新搭建最便利的服务平台。
五是坚决推进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结构调整。要痛下决心,釜底抽薪,淘汰过剩的产能。工业的调整升级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当前政府工作的重点,一方面,要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创新的支持力度,通过相应的税收、会计、折旧等政策,鼓励企业生产新的产品。另一方面,要支持关停并转企业下岗职工的培训,转岗和再就业。
六是优化消费环境,大力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消费是最终需求,中国最大的优势是有世界上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这是我们产业升级和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最大本钱。要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特别要从供给侧改革和需求端鼓励来促进服务消费,鼓励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养老、教育、旅游、社会保障等新兴服务。
责编 /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