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会议新闻的创新

2015-09-10 07:22盛文鹏
新闻世界 2015年5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会议

盛文鹏

[摘要]会议新闻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渠道,也是有效引导舆论的主阵地。要提高会议新闻的可读性,让会议新闻“出彩”,就必须走会议新闻创新之路。本文就会议新闻如何创新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会议新闻 创新

会议新闻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渠道,也是有效引导舆论的主阵地。新闻媒体通过对会议的报道,及时将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等信息传递给社会各界,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始终是新闻媒体一项重要的社会职能。但长期以来,人们普遍感到党报的会议新闻可读性不强。

广大干部群众是否喜欢阅读党报,不但关系着党报办报方针、宗旨的落实,而且关系着党报的生存和发展。作为党委和政府喉舌的党委机关报,如何进一步突破会议报道的惯有模式,提高宣传报道的效果,一直备受关注。笔者认为,要提高会议新闻的可读性,让会议新闻“出彩”,就必须走会议新闻创新之路。

一、会议新闻的通病

长期以来,一些会议新闻报道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固定模式和“套路”。读者很有意见。一般来说,会议新闻的“通病”,主要有以下几种:

1、条数多、字数长

有时一个新闻版面上,10余篇新闻稿件,会议新闻就占了一半或一大半。有时一条会议消息长达1000至2000字。

2、内容领导化

整篇新闻,完全以领导为中心,只见“台上”,不见“台下”,只有领导“指出”、“强调”、“要求”,不见群众反应。因为领导讲话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也比较抽象,这样的“大道理”读者不喜欢。

3、写作模式化

对于很多会议消息,比如合作签字仪式、先进事迹报告会、调研汇报会等,如果记者不动脑筋,很容易形成一个固定的会议报道模式。由于“轻车熟路”,一些记者会议期间思想开小差,或中途溜会,或事后找领导秘书要讲话稿。不用心参会,就很难把握会议的主题,一些有用的、有价值的、鲜活的新闻元素自然“过滤”掉了。

4、语言工作化、专业化

一篇会议新闻见报了,但一般读者却看不懂,留下许多疑问。比如,在写一篇环保的会议新闻时,文中提到“三同时”。既没有写全,也没有相关解释。尽管对业内人士来说,很好理解;但对一般读者来说,就有点费力了。对一些专业性强的会议新闻,一定要站在读者的角度,要让人看得明白,听得懂。

会议新闻一旦染上“通病”,预想的传播效果就会受影响。任由这样的会议新闻长期充斥媒体,人民群众不满意,党和政府也不满意。

二、会议新闻创新难在哪

一方面,会议新闻很重要,领导很重视;另一方面,受众不爱看,宣传效果大打折扣。于是,探索会议新闻的改革与创新工作也一直在进行中。

会议新闻创新难在哪呢?难在打破长期形成的会议新闻报道思维定式。

会议新闻内容领导化的实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官本位”的反映。会议新闻要创新,就必须淡化“官本位”思想。在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有两条规定与会议有关。其中,第二条“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规定中,提出“严格控制以中央名义召开的各类全国性会议和举行的重大活动,不开泛泛部署工作和提要求的会”,要“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第六条“改进新闻报道”规定中,要求“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

中央政治局对会议及会议新闻报道作出如此详细的规定,是十分罕见的。这一规定的出台,一方面,为会议新闻创新创造了良好环境;另一方面也恰恰说明了,会议新闻创新的所遇到的惯性和阻力有多大。

另一方面,会议新闻创新难,也与媒体的新闻质量考核体系,以及新闻记者的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密切相关。一个好的新闻质量考评机制,会鼓励记者大胆进行会议新闻报道创新,反之,则会挫伤记者积极性,甚至养“懒”记者。新闻敏感性强、业务能力精的记者,总是善于抓住会议的中心和亮点,跳出“会议”形式上的束缚,写出准确把握会议精神、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闻作品。

三、知难而进创新路

会议新闻创新难,想出彩,更难。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一定要知难而进,在牢牢把握会议主题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合适的新闻报道形式,写出令人满意的新闻作品。

1、要有跳出会议写会议新闻的胆识

既然大家对会议新闻这样的新闻报道形式不喜欢,那么,我们不妨换一种报道形式,这就要求记者要有跳出会议写会议新闻的胆识。通常,善于捕捉会议中的“花絮”新闻,往往更能赢得读者。新闻亮点可能是会议上领导脱稿时讲出来的精彩讲话,也可能是与老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一项新政策、新举措。实际效果显示,这样放大新闻亮点,比泛泛而谈的大话、空话更加引人注目,更有助于推动工作,读者更容易接受。

(1)把参会领导的重要观点拎出来。《市委书记提醒干部思考“锦旗现象”——面对群众“感恩”我们是否有愧》这篇新闻作品,就是一位记者在参加一次信访干部先进性教育专题报告会后写的一篇消息。作者没有落入传统会议新闻的写作套路,把市委书记在会议上讲话概括出要点;而是紧紧抓住报告会上“市委书记谈锦旗现象”这个闪光点来谋篇布局,通过市委书记在会上的个性语言,深刻阐述了“干好分内的事都要被赞赏,岂不降低了党员干部先进性的标准?”这样一个耐心人寻味的道理。读后振聋发聩,引人深思,收到了一般会议消息所不能替代的宣传效果。虽然这篇消息跳出了传统会议新闻的报道模式,但并没有离开会议的主题,而是进一步深化了会议主题。

(2)把与群众关系密切的热点拎出来。会议固定模式大多以领导为核心,但是会议新闻更多的是给受众看的,会上的新精神才是百姓的真正关心之处。

这里有个例子。在一次工作会上,市政府部署城区标牌清理工作。会议结束后,参会记者并没有立即发稿。而是选了城区两条主干道,把一家家还没有规范使用标牌的单位名称(甚至包括缺胳膊少腿的)用纸抄下来,见诸报端。不仅如此,记者还采访了部分市民和外来客商,通过他们之口说出不规范使用标牌带来的种种不便。这篇很平实的舆论监督稿件见报后,立即引起了社会上对标牌清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社会反响强烈,极大地推动了城市标牌的规范化。

2、要灵活运用各种新闻体裁和报道手法

纵览一些党报的会议新闻,绝大部分以消息的形式出现。单一的新闻体裁和报道手法,让读者产生厌倦心理和情绪。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如果合理运用其他的新闻体裁和报道手法,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会议的报道中,消息、通讯、专访、特写、深度报道等都可以借鉴,会内会外的场面都可以报道采写;重要会议还可以运用组合报道的形式,先发一篇动态消息,再配发一些解释性、分析性的报道,起到深化主题,加强宣传效果的功效。另外,还可以运用图表、图片等手段,从各个方面来吸引读者视线。

短小精悍的新闻特写,是提高会议新闻可读性的一种常用体裁。有位新任省长召开新闻恳谈会,在听取各个新闻单位的发言后,他就接受新闻监督发表讲话,一开始是照本宣读,后来讲到接受新闻监督要转变观念时,他有感而发,脱稿讲到“监督就是支持”,说新闻监督实质就是人民的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工具,对党和政府工作人员进行的监督。其言辞恳切,绝无官腔官气,让人心悦诚服。特别是一句“监督就是支持”,让记者心头为之一震,快速地记下了这句话,并围绕这个观点,记录了相关话语,很快写出了新任省长的话《“监督就是支持”》这篇新闻特写,发表在《人民日报》要闻版,引来各方好评。

3、要练好基本功,改进文风

(1)字数求短。1946年,胡乔木在《解放日报》上发表题为《短些再短些》的文章,倡导写短新闻、短通讯,他在文章中说:“写得愈长看的人愈少”。在信息化、快餐化消费的今天,会议新闻短比长受欢迎。

(2)标题求“动”。标题就像人的眼睛,是暗淡无光还是炯炯有神,就要靠记者、编辑反复推敲,在极少的文字里寻求最大的表现力。标题求“动”,就是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能不提会议,绝不在标题中出现“会”或“会议”。比如《“监督就是支持”》、《负担减下去,农民笑起来》,“动”起来的标题,会让人过目不忘。

(3)导语求“活”。就是要增强导语的吸引力。会议新闻的导语多数属于传统的“综述式”,有时不妨用“描写式”、“问答式”、“悬念式”的导语。同时,要善于从读者的视角写导语,把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或老百姓最为关注的内容提炼到导语中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语言求“俗”。这里的“俗”,是通俗,大众化,就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新闻语言要通俗化,这是由受众的广泛性决定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2015年新年贺词时,就用了“我们的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等通俗用话,读起来倍感亲切。对于一特别专业化、工作化的语言,一定要虚心求教,做好注解,切不可照抄照搬。

总之,会议新闻报道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在严格落实八项规定、改进会议新闻报道的今天,从事会议新闻采访的记者尤其要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只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勇于创新,改进文风,就一定能写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会议新闻报道来。

(作者单位:池州日报社)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会议
AR技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研究
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中委婉语的语篇功能
欧洲理事会会议
探险者大聚会
新媒体时代经济新闻报道的发展策略
我国法治新闻报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思路探究
主席团会议
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主席会议、常委会议
故事细节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