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认为中国经济会崩溃”

2015-09-10 07:22
人民论坛 2015年30期
关键词:泡沫经济

我不认为中国经济会崩溃,中国经济数据是可信的

周华:西方学界、媒体频频抛出的“中国即将崩溃”的论调,您是否认同?

Scott Rozelle:“中国崩溃论”由来已久,从20世纪八十年代,就出现了如“中国政治崩溃论”、“中国经济崩溃论”、“中国社会崩溃论”等很多论调,我都有所耳闻。然而事实胜于雄辩,中国都以良好的经济增长态势给予了强有力的回击。目前中国经济是存在问题的,很多问题是长期积累形成的。在经济高速增长期,这些问题不甚严重,或者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经济的转型,问题就渐渐暴露出来了。但是,我不认为中国经济会崩溃。相反,这是好事,这些问题引起重视,就会有解决的机会。

周华: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过去的高速增长,其中有GDP核算的失真与失误的“水分”,即存在虚假繁荣的质疑,您觉得中国的经济数据可信吗?

Scott Rozelle:就经济统计来说,我认为任何一个经济体的统计数据都很难做到完全精准,尤其是中国这样庞大的、多样性的经济体,统计上的误差是可以理解的。对个别学者的质疑,我不能肯定他们是否做过客观真实的研究,不能说这种质疑就是对的。但是根据我三十多年所见所闻的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经济增速是可信的,所谓“失真”的GDP、美化的数据是没有必要的。而且今年7月中国官方公布的上半年GDP统计数据表明,增速高于预期,也得到了一些评级机构的确认。所以,我不认为中国的繁荣是虚假的。

中国经济泡沫没有到达即将破灭的地步,中国不会出现债务危机

周华:有些国际投资机构发表报告称中国的三大泡沫——投资、房地产和信贷泡沫——即将破灭,会引致中国经济的崩溃。您如何看待这些领域的泡沫?

Scott Rozelle:根据近几年的了解,我能感觉到中国经济中泡沫的存在。但是这些远没有到达即将破灭并引致经济崩溃的地步。首先,关于投资。投资占中国GDP的比例确实高,但高投资比率不一定意味着高浪费。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需要创新,而创新是需要投资的。在当前出现的整体投资增速下降中,应该注意到的是民间投资、第三产业的投资是快速上升的。

关于房地产泡沫。中国的房地产泡沫经常被认为是危机的一大可能催化因素,但是房产价格下降到理性水平,可能正好满足年轻人的刚性需求,也可能吸引大城市的新买家。政府还可以收购一部分未出售住房作为社会保障房。而且,中国政府近些年出台的控制房价的政策,是主动挤出泡沫的举动。房价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甚至下降,有效避免了房地产泡沫进一步恶化,这也反映了房地产市场正在逐步向健康趋势发展。

在信贷泡沫上,我认为不能单纯地看负债率、杠杆率的数字,因为不容忽视的是中国同样高于别国的储蓄率。在同样条件下,储蓄率越高,高负债触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小。

周华:在某些国家发生主权债务危机后,国际学界或媒体也存在着关于中国将发生债务危机甚至崩溃的言论。您认为中国会发生债务危机吗?

Scott Rozelle:根据我的了解,中国政府的财政状况,要远远优于大部分欧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政府债务构成来看,主要是人民币内债,外债规模很小。从其所持有的庞大外汇储备和政府所控制的企业资产来看,中国的偿债能力是无需置疑的,不会出现主权危机。而且中国的高储蓄率,对于高负债率的风险起到一种抵消作用。当然,中国的债务确实存在问题,如地方政府的土地抵押现象,但该风险总体上是可控的,整体上还未超出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政府可以采取类似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剥离坏账的措施来化解。

中国经济增长会趋向于靠投资、出口、消费三者合力贡献

周华:有投资者对中国发展模式提出了质疑,认为依靠投资驱动的增长难以为继,而出口导向型经济不能持久,中国经济将倒退。您怎样看待这种崩溃论?

Scott Rozelle:投资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尽管现在已出现投资收益轻微下滑。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是2009年中国政府出台的四万亿救市计划,在产业、行业的投资分配上未能体现经济结构升级的导向性,导致产能过剩,投资效率有所下降。从目前中国的发展态势及人口总量、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来看,投资是有空间的,也是有必要的,投资多会增强经济体抵御风险的能力。政府应该考虑如何提高投资的效率,这就要求将资金向能提高效益和质量、代表产业升级方向的行业倾斜。

中国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以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为优势,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投资和消费。由于中国人力成本的升高,面对外需下降和东南亚国家更低的工资水平,中国出口导向的道路变得更窄。但是应该看到的是,中国制造业工人的素质相比于东南亚国家还是较高的。而且中国出口产品的构成中,初级产品、一般加工品比例下降,新技术产品比例逐步上升,文化产品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中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也是中國出口的制造业产品升级的体现和保证。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还是离不开出口的,8月中旬以来的人民币汇率下跌也为提振出口创造了条件。

除了投资和出口,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中,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贡献最低的是消费。中国是一个拥有13 亿人口的统一的大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是中国储蓄率高消费率低,除了经常被列为原因的收入分配差距大、社会保障不够完善,还有房价高的原因。现在房价上涨势头被遏制或者上涨幅度下降,这就预示着中国人将会有更多的资金用来消费。同时正在进行的城镇化,也会对扩大内需起到促进作用。

中国股市还不能称为“崩溃”,我也不认同“中国社会崩溃论”

周华:有外媒认为中国股市的崩溃会引致中国经济的崩溃,您是否认同这样的预言?

Scott Rozelle:中国股市2015经历了过山车式的震荡剧变,股市泡沫的形成和破灭在短期内相继上演。首先要明确股市崩溃是什么概念,崩溃应该是持续性的、大范围的、没有复苏迹象的下跌。目前中国股市还不能称为“崩溃”,因为股价的剧烈下跌是对之前堆积泡沫的挤破,且从当前股价的表现来看,涨跌均存在,这是股市上多空力量的强弱对比形成的,而不是崩溃。中国股市发展时间尚短,与发达国家相比显然不够成熟,制度不够健全,监管不够到位,对恶意做空难以及时发现和叫停。中国股市上涨时股民涌进,推升股价;一旦股市出现强劲的卖空、打压,股民信心受挫又慌忙抛掉。所以,本轮的股价剧跌是不可避免的。

因中国的股市规模(流通中的股票市值与GDP的比例)相比于发达国家来说较小,所以对整个经济的影响也没有某些发达国家大。从经济结构上来说,中国经济与生产挂钩,而西方经济与金融密不可分,这就是中国相对强韧的主要原因。从股民构成来说,中国股民入市还是相对谨慎的,股民所占比例也小,通常是有闲余资金才会投机入市,且绝大多数居民家庭不是以炒股作为主要经济来源,所以股市崩溃对股民的影响就是使其远离股市。泡沫破裂后,将投机性的资金蒸发,留下的是有用的资产。历史上美国经济的大萧条并不是由于股市的大崩溃造成的,而在后续发展中股市泡沫的破裂也并没有对美国经济的发展造成阻碍。泡沫破裂股价下跌有利于实体经济吸纳投资,即便股市崩溃也不会造成中国经济的崩溃。且中国央行出台的降息降准措施,对股市、对经济都是强力的支持。

周华:不仅是国际人士,也包括很多中国人,认为中国积累的弊病太多太深,如群體性事件、失业、不平等、贫富差距加大、留守儿童问题等,都有可能导致社会动乱。您如何看待“中国社会崩溃论”呢?

Scott Rozelle:在今天的世界,任何国家都面临挑战。我认同的是,在经济体的转型期,增速没有之前的势头大了,很多社会问题也就会暴露出来,即转型期也是矛盾活跃期。随着中国政府治理能力的提高、分配制度和法治的完善、对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扶贫助学等)的关注,我对中国经济和社会还是很有信心的。

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基尼系数上升的速度在2003-2007年间几乎是全世界最快的。我和我的农村教育行动计划研究团队曾到过中国贫困边远的农村地区调研,目睹了地区间发展的巨大差距,除了体现在地面上的建筑对比,还深刻地体现在教育问题上。而教育不公造成的人力资本差距将会把今天的收入差距放大为明天更悬殊的收入差距。这有可能变成中国将来发展和稳定的制约。

中国的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中国最大社会问题之一,我们经调查发现,与留守儿童同样弱势甚至更弱势的还有很多父母均在家的贫困儿童。他们由于家庭经济来源有限,所能获得的发展资源匮乏,在营养、健康与学习表现上是落后于留守儿童的。

中国崩溃的论调武断又仓促,崩溃论声音在减弱

周华:对于各式各样的中国崩溃论,您是否可以简单总结一下这些论调的特点呢?

Scott Rozelle:我所了解的一些中国崩溃论的特点,大致是这样的:第一,从现象直接推导出崩溃的结论,没有经过论证或模拟,主观武断又仓促。第二,仅从指标和理论上讨论,没有考虑中国特点,也不清楚中国经济真正的隐患和解决办法。第三,一轮一轮没有间断过,中国经济一旦出现些异常迹象,媒体就会曝出“崩溃论”的错误警报。引用耶鲁大学教授斯蒂芬·罗奇的话说,是患上了“中国崩溃”综合征。经过一次又一次“落空”,崩溃论声音在减弱。从时间顺序上看,崩溃的言辞从激烈变成了谨慎,从有明确崩溃时间到没有崩溃时间。

周华:中国崩溃的论调持续存在,是什么原因或动机呢?

Scott Rozelle:中国崩溃论的声音不时冒出来的原因或动机,无外乎五点:第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事实。第二,中国经济转型中暴露出累积的问题。某些学者及投资者由于对中国国情缺乏了解,低估了中国抵御风险的能力,据此形成了悲观预期。第三,学术上以偏概全的结果。如混淆结论的假设条件得出了错误的GDP结果;或者重复计算得出的债务规模。第四,争夺国际投资的需要。唱衰中国经济,影响投资者信心,在舆论上打压对手以获取国际投资。第五,利益驱动。某些投资机构欲做空中国,舆论上炒作概念,根据零散的证据(增速减缓、投资泡沫等)来构造符合自身逻辑、有利于自己的故事。一方面解释自己的投资策略,一方面影响市场信心,利用经济的预期实现效应来牟利。

中国正向“平稳中高速、调结构”的经济新常态转变

周华:您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怎么看呢?

Scott Rozelle:中国经济发展趋于缓慢,而不是“崩溃”。虽然中国国内存在国有企业包袱、银行体系的困境、政府干预、官方数据的误差性等问题,但这些问题正在得到处理,后续的治理策略正对困局形成正面作用。可以预见,中国现在正向平稳中高速、调结构的经济新常态转变,同时更重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有三点让我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比较有信心,一是采取宏观调控措施果断有力的中国政府;二是13亿人口形成的巨大市场;三是中国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带来的需求的增长动力。

国际学者应该多了解中国,避免误判。中国有自己独特的政治、经济道路,有的现象是不能直接套用现有的经济学理论工具的,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捕风捉影,让我们且用事实说话。我一直主张,考虑中国问题时,不能简单地套用西方经济发展中的经验指标来下结论。而且单纯预测末日没有太大意义。作为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学者,应该像医生一样,从患者表征判断或者用现代化的仪器检测病情,进行客观分析,提出可行性治疗建议,而不是单纯危言耸听。

只要中国继续和平发展,只要中国与世界关系进一步密切,有关中国的各种论调就会继续存在。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市场都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危机,所以在危机的预警、防范和处理方面毕竟累积了很多经验和教训。中国大可以将其视为“逆耳之言”,及时参照反省,审视改正;而不需要草木皆兵,针锋相对。毕竟,口诛笔伐的论战,最终还是事实说了算。既要有忧患意识,又不能因为国际舆论而动摇信心。此外,中国还可以寻求途径化解国际舆论对中国发展的干扰,对严重不利于本国的言论予以反击。积极塑造中国形象,加强学术交流,促进世界了解中国的改革成就与发展现状。

从投资角度看,中国的投资增长模式要加以规范。投资需要投向高质量、适宜地区发展的项目,并且将投资逐步纳入预算管理,避免重复建设,开正门、堵偏门,规范融资平台,适度限制举债投资。限制地方政府债务,税收再向地方政府倾斜,给予地方政府更大的财税自主权。完善政府官员政绩考核标准,限制盲目追求GDP而进行的投资。基建投资上,适量规划,提高建设质量;产业投资上,设置一定的投资准入,将资源重点向优质项目配置,为创新创业进行投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只有实体经济的发展,才可能使国家真正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除了基建与产业上的投资,中国也应该注重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在科教文卫、环保、司法的规范、产权保护的完善、社会保障的健全、行政效率的提高等多方面下功夫,进而促进社会公平,也就提高了人民的幸福感。中国应该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缩小城乡儿童在教育、营养和健康方面的差距,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等。努力减轻基础教育上的不平等,为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也为未来的社会稳定奠定基础。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其经济总量、人口规模、疆域国土、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使其“大”得名副其实,其影响力在国际舞台不断提升。在经济紧密联系的今天,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无疑起着重要作用。世界需要中国来更好地共同应对人类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如消除贫困,反恐,气候变化,防止文明冲突等。我相信,随着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中国崩溃论”不会成为西方学界的主流观点;我也相信,面对当前的困难和质疑,“中国不会像瓷器一样脆弱。”

责编/高骊 美编/于珊

猜你喜欢
泡沫经济
废弃的泡沫盒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有趣的泡沫小实验
泡沫轴使用有门道
经济日历
图读龙江经济
泡茶、煮粥、煮肉的泡沫,吃了有害吗?
中国经济
烹调中的泡沫该不该撇掉?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