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现象”反思

2015-09-10 07:22竹立家
人民论坛 2015年30期
关键词:原创性行政化集体主义

竹立家

近日,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引起舆论广泛关注,变成了一个公共话题。在对屠呦呦获奖的公共讨论中,尽管肯定的、理性的声音占主流,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甚至质疑的声音。争论较多的议题有:由于研究成果是在一个集体主义年代形成的,那么获奖成果应该归功于个体还是集体?由于屠呦呦是所谓的“三无”科学家,由此引起一些人对中国院士制度乃至整个科研体制的反思等。

我们知道,诺贝尔奖是颁发给个体的而不是集体的,是对个体创新的一种奖励。大体来说,只有那些原创性的思想理论、公式定理、技术发明等才能进入诺贝尔奖的评价范围。从近现代科学史的发展过程看,原创性的思想、定理和发明,都是以个体的形式实现的,特别是思想理论方面的创新,个体性特征非常明显。虽然一些实验科学研究需要团队、助手的协助,但研究的思路和实验路径方法一定是个体原创的,他或她是那个点亮到达彼岸灯塔的人。思想者就是孤独者,这与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的道德话语扯不上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是实至名归。

至于从屠呦呦所谓的“三无”科学家,论及到中国现有的科研评价体制机制问题,我认为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有无博士学位和有无留学经历不是评价知识厚度及思想深度的标准,也不是能否成为一个科学家的前提。对一个杰出的科学家来说,科学的信念和对思想知识的热情才是创新的原动力。第二,屠呦呦在国内没有评上院士,在国际社会却获得了诺贝尔奖,这说明我们的科研评价机制确实存在问题。这些年来,这一问题一直受到舆论的广泛关注,屠呦呦获奖只是旧话重提而已。

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步,用于科学研究的财力物力大大增加,目前用于科研的費用总数已高居世界第二,但基础性、原创性的科研成果不是很多。原因虽然很多,但我认为,根本性的原因还是“学术官僚化行政化”现象比较严重造成的。传统的“官大则识高”观念还左右着人们的思维,社会上的“官本位”意识在学术界也比较流行,在科研资源分配、科研成果评价等方面存在着种种“论官行赏”的腐败现象。这种状况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科研资源,产生了腐败现象,致使科研效率低下,也极大挫伤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因此,在学术界去官僚化、行政化,使“官员真正归官员、学者真正归学者”,净化学术空气,给有贡献的学者以真正的学术荣誉,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科研体制改革的有效途径。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责编/刘瑞一 美编/李祥峰

猜你喜欢
原创性行政化集体主义
新闻作品的原创性标准探究
集体主义的原则是大学生ぴ谥耙倒婊中的重要原则
集体主义教育:从个体出发建构共同体
作品的原创性
阿尔瓦罗·西扎
原有“真人秀”语境下的转型模式
身为集体主义喝彩歌唱
我国高等学校管理“去行政化”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