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
大陆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即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在这一新常态背景下,大陆经济发展与营商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同时在构建“依法治国”大环境下政策法律也在进行相应调整,从而对台资、外资企业在大陆经营发展及投资产生重要影响,出现少数台资、外资关厂、撤资与外移现象,引起外界关注,尤其是台商的忧虑。对于大陆经济新常态与新形势,台商切莫一味抱怨,切莫再期盼更多特殊政策關照,而是需要调整心态与思维,逐步适应新常态,加快转型升级,寻求发展新机遇,在当今全球范围内,中国大陆依然是台商难以割舍的投资天堂。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公告显示, 2014年大陆经济总量(GDP)突破63万亿元人民币大关,同比增长7.4%,也是2012年以来连续三年经济增长低于8%,就是说大陆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与经济快速发展,不可能再有低基础、低基数之上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一般两位数增长或平均9%左右),而是进入“7-8%”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时期,2015年第一季度预计增长速度7%左右,这是大陆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标志与反映。
中国大陆经济新常态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的一种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是经济转型的表现。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不仅是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而且是整个经济环境、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尽管大陆经济步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但呈现六大亮点: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速换挡不失势、经济结构和增长动力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改革开放激发活力、科技创新注入新动力、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这些亮点揭示了大陆经济呈现一种正向的、健康的发展态势。
与此相应的变化是,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土地成本大幅提升,工资普遍上涨,大陆长期低工资时代不复存在,这是经济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趋势。尤其是工资上升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集中反映。前不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所发布《薪酬发展报告(2013—2014)》显示,北京与上海就业人员平均薪资超过7万元人民币,各地薪资普遍明显上涨。2015年新春开始,大陆各地普遍调高最低薪资标准,绝大多数省市月最低工资普遍在1000余元,即使经济发达的北京市也只有1720元,只有深圳市月最低工资首次超过2000元人民币,未来仍会持续上涨。企业尤其是台资企业需要适应这一新形势,不会再有过去廉价劳动力的时代,需要通过创新与提高企业竞争力,消化人力成本。
劳动力短缺也已成为新常态。过去大陆以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廉价与丰富著称,成为吸引台、外资的有力武器,如今不仅劳动力不再廉价(工资显著上涨,但与发达经济体还有很大差距),劳动力不再丰富,甚至还出现严重的劳动力供给短缺现象,2015年春节过后大陆再次发生“劳力荒”与“民工荒”现象,企业找人难,找工难,这对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台商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大陆强调推进“依法治国”,加强经济发展的法治化建设,也为台资企业增加了新的压力。过去许多台商在大陆经营企业,习惯于与地方政府官员“搞交情”,争取税收等诸多政策优惠,争取更低的地价甚至无偿取得土地,拖欠员工“五险一金”,甚至逃税漏税现象严重。如今在大陆加强法治化建设的背景下,台商无法再轻意享受特殊利益或超额利益,就开始抱怨,仍试图争取大陆给台商更多的照顾或给予较长时间的“缓冲期”。2014年12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通知》(即62号文件),计划在2015年3月底前清理过去的各项税收优惠做法,特别明确禁止地方政府以财政返还方式退税投资者,并上报国务院。这一政策对过去长期享受各种特殊税收等优惠政策的台资企业自然是一大冲击。有台商担忧,财政返还一旦取消,等于台资企业5-10%的利润凭空消失。一位上海台商甚至表示,可能会有2/3制造业台资企业可能因此倒闭。北京“两会”期间,台湾六大工商团体集体上书习近平总书记,建议新法即“62号”文件应不溯及既往,不宜强制中止已经签署的优惠。由此发现,台资企业享受特殊税收政策优惠对其经营发展的重要性,不愿意放弃既有的利益。
不可否认,在大陆经济新常态与加强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台资、外资企业经营压力增大,出现少数台资、外资企业的关厂与外移明显增多,是事实。有媒体报道,2015年春节前仅东莞市至少有上百家台资企业倒闭或停产。较典型者包括2014年10月台湾兴鸿鞋厂等10多家代工企业宣告破产;同年12月苏州联建科技公司与闳晕科技公司宣布倒闭;2015年3月初天津台资企业远东百货公司宣告结束营业等。台企联会长郭山辉在台当局举办的“2015年大陆台商春节联谊会”上表示,2014年是台商30年来投资布局最艰困的一年。因大陆经济新常态与营商环境的变化,台商确实放慢了对大陆的投资步伐。2015年1月,台湾批准对大陆企业投资项目31件,同比下降3.1%;批准对大陆投(增)资7.3亿美元,同比下降56.3%。
不过,对于大陆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台资或外资的破产、停业或外移现象,要客观和正确地看待。在全球范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每年都有大量企业诞生,也有大量企业关门歇业,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5年左右时间。个别台资或外资企业的破产或关厂甚至向外转移也属正常。当然,如果倒闭、关厂现象显著增多,就要给予足够重视,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协助台资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深化两岸经济合作。
对于大陆经济新常态以及大陆经济政策法规的调整,大陆台资企业经营出现困难,甚至出现极少数台资企业的倒闭现象,需要正确对待,不应对大陆营商环境进行更多抱怨,而是要逐步适应新常态,要认识到压力也是动力,对在大陆的投资经营策略做出新的调整,改变代工模式,加快转型升级,积极寻求突破。
面对大陆经济新常态,台商与台湾学者提出,台资企业仍被视为外资,在融资、税务、环保与政府采购等方面都受到限制,因此大陆应加快给予台商“国民待遇”,以解决台商经营困难。事实上,大陆在经济改革过程中,正在加强法治化建设,在逐步缩小待遇差别,推动台、外资企业统一或一致的“国民待遇”,即外资、内资与台港澳资本等逐步实施相同的待遇。但必须认识到“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在享受“国民待遇”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即需要严格依法缴纳“五险一金”,不能再享有“超国民待遇”,不能逃稅漏税。同时,有台商认为大陆经济环境变化、资金紧张,台资企业融资困难,导致资金链断裂,影响到台资企业的正常经营,呼吁大陆在融资问题上给予台商更多支持,以及通过加强两岸金融合作解决台商的融资困难问题。融资困难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的普遍现象,不独是台资。大陆早已采取许多特殊的支持政策,包括多家大型银行专案融资与地方政府对台资企业转型提供特别资金支持等,但在市场与利益博弈下,还是无法有效解决中小台资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目前,海峡两岸有关部门都在积极想方设法解决这一问题。
台商还希望解决台资企业面临的“五险一金”(社保与公积金)这一历史遗留问题。长期以来,许多台商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未能依法向员工缴纳社会保险与住房公积金、缴费年限不足、未如实申报缴费工资、单位缴费比例没有达到法定标准等,如果依法补缴,对企业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甚至根本承担不起;不补缴,企业员工利益受损,而且严重违法。台商不断要求大陆解决台资企业的“五险一金”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重大问题,大陆正在研究。
在大陆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台商必须意识到,台商传统的代工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大陆经济新常态的发展。依靠廉价土地厂房与劳工,为跨国企业进行加工组装的经营模式,已不能适应生产成本快速上升的形势。其实,台商的出路,不是外移,寻找更低的生产成本,而在于转型升级,在于把握机遇,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如果仅仅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转移到海外成本较低地区,数年后会面临同样的问题,一样没有出路。况且,东南亚与印度等地投资,不能只考虑工资成本,还要考虑更多的政策与法制制度等投资软环境。就综合投资环境看,中国大陆仍是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地区,2014年大陆吸引境外直接投资近1200亿美元,居全球发展中经济体吸引外资的首位就是证明。
大陆经济新常态有不利的一面,但也有有利的一面。大陆正在推动“依法治国”,这是制度的进步与健全,对台资企业发展是一件好事,可依法经营,并获得法律保护,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不必通过拉关系、靠官员给项目。台资企业协会会长郭山辉表示,“大陆的改革措施将让过去靠垄断、地缘裙带关系的情况消失,台商凭管理、技术、资金,发展空间将越来越大”。这是非常中肯的认识。同时,大陆地方也要适应新常态,重新调整经济发展与招商思路。
新年伊始,国务院首次常务会议就做出支持小微企业的减税降费措施,包括2015年1月1日起至2017年12月31日,将享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小微企业认定标准由应缴纳所得税务额10万元以内扩大到20万元以内,并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失业保险费率由现行行使规定的3%统一降至2%,单位和个人缴费比例由各地确定,初步估算仅此一项一年可减轻负担企业和员工负担超过400多亿元。这对中小企业台商是一个利好消息,可降低企业社保负担。同时,为刺激经济,中国人民银行接连调降利息,缓解资金紧张局面,对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有一定作用。当然,台资企业转型与发展,不仅通过降息来实现,它只是降低资金压力,并不表示企业发展本身的改善,还是需要通过转型升级来实现。
当然,大陆会继续关心台商,支持台商。大陆有关部门对台商面临的经营困难与转型升级一直在进行调研,特别是继海协会会长陈德铭考察调研昆山台商之后,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也在2015年春节前赴江苏昆山调研,与台商座谈时表示,中央全力支持台商政策不变,但也要台商因应大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就台商而言,不是抱怨新常态,不是怨天忧人,不应是寻求大陆的特殊关照,而是应面对困难,积极面对大陆经济的新常态,面对“依法治国”的新趋势,勇于创新进取,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寻找新的发展机会,进行突围。尽管这一过程是艰巨的,甚至是慢长的,但是必须面对。
台商不断抱怨大陆投资经营环境与政策的变化,其实只是希望获得更好的投资与经营条件,希望得到更多的实质利益,绝大多数并不会放弃大陆市场,大陆依然是台商最重要的选择。多年来,大陆一直是台商对外投资的最大市场,投资金额占对境外投资金额的60%以上。眼光独到、善于转型的台资企业在崛起,正在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有竞争力的台资企业持续追加在大陆投资,大陆市场仍是台商的首选格局短期不会改变。
大陆经济新常态是一个阶段性的发展特征,增速放慢,但因基数大,2014年一年经济规模增量可达8000亿美元左右,况且“减速换挡”是为了发展得更好,而且大陆依然是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增速最快的大型经济体,这不是任何发达经济体或新兴经济体所能相比的。大陆仍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阶段,工业产值比例依然较高,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仍是带动大陆经济长期中高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不仅如此,大陆不断有新的重大经济发展规划与举措,也都蕴藏着巨大商机。
2014年,国务院出台支持半导体产业发展规划,并成立相关基金,很快吸引台商的投资布局。不仅台湾一家知名电子企业参与该基金,分享发展成果,而且联电集团看好大陆半导体产业发展有新机遇,在年底前获台湾当局批准在福建厦门投资12英寸晶圆代工厂,总投资达62亿美元,其中5年内投资13.5亿美元,这是多年后台湾半导体企业在大陆的重要投资项目,预计将带动新一轮两岸半导体产业投资与合作热潮。新春过后,10多个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预示着有近14亿人口中,2014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1242亿人的老龄化产业蓄势待发,养老服务业将成为未来重要的新兴产业,早已引起台商的关注,将成为下一波投资的重点。与此相关的医疗、健康等产业会有新的发展,台商加快了在大陆医疗领域的投资与合作步伐。台湾知名企业大学眼科诊所,是台湾一家上市企业,于2014年正式进军大陆市场,先后在南京、上海和宁波三个城市展开合作与投资,除与南京明基医院和上海瑞金医院浦东分院眼科进行合作外,在宁波投资5000多万元新台币,全资收购海曙明视康眼科门诊部,并更名为大学眼科。新年伊始,台湾海峡两岸医事交流协会发起,于2015年1月11日设立“海峡两岸医疗产业基金”,预计在5年内筹资50亿美元,在大陆兴建高端医疗园区、三甲医院、健康休闲养生园区等,其中已与福建省泉州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首期注资5亿美元,在泉州收购一家公立医院,改建1500个床位的大型医院与养生园区,长远目标是建立医科大学。
另外,电子商务、文创、物联网与智能网等产业也成为台商投资的新亮点。太平洋集团的中国远百与中国太平洋百货两家公司尽管在年初结束天津店的营业,但同时评估在上海、重庆等地开设2-3家新店,新光三越百货也计划2015年在苏州与成都开设新店;南台湾的汉神百货计划在西安开店。前不久,台“投审会”批准台塑(福建福欣特殊钢)、台湾水泥、台达电等3家公司对大陆投资金额达5.6亿美元。台湾“中华两岸连锁经营协会”理事长王国安表示,面对大陆(经济)转型升级,各行各业都往服务业发展时,正是台湾知识经济输出的启动元年,以经营头脑,从过去到大陆赚薪水变成赚股权,就是一种新的发展思维。目前工信部与中国工程院正在研究制订“中国制造2015”,将启动“中国版的4.0”,也将为台商参与大陆新一轮工业升级创造更大机遇。
对台商来说,不论大陆经济新常态如何发展,大陆依然是一个最有活力的经济体,在大陆享受的种种特殊待遇,不是任何其他地方可以享有的,台商在大陆投资发展布局的步伐不会停止,还会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