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舒洁
【摘要】在马克思消费理论中,马克思不仅对消费内容进行分类,还分析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适度消费观等理论。从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扩大消费已经刻不容缓。因此如果能以马克思消费理论为指导来探寻扩大我国消费需求的对策措施,对当前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消费理论 扩大消费需求 意义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宏观经济结构中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日益严峻,消费需求虽然是每个消费者个体选择的集合结果,但是我国消费需求不足更多受到的是转型和制度因素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发源于西方国家且不考虑社会转型和制度因素的西方消费理论并不能完全解决中国的消费需求问题,我国经济的现实更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消费理论。马克思消费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是值得挖掘的思想宝库。如果能以马克思消费理论为指导来探寻扩大我国消费需求的对策措施,无疑将对当前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内容
马克思对消费结构的划分。马克思从消费资料的角度,将消费资料划分为必要的和奢侈的两类。马克思认为所谓的必要消费资料一般是必要的生活资料,因而其能够同时进入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的消费。奢侈消费资料是用剩余价值来交换的,而剩余价值是牢牢掌握在资本家手中,因而奢侈消费资料也只能进入资产阶级的消费。
从消费满足的需求层次来看,马克思将消费资料分为生存资料(如衬衫)、享受资料(如家具)和发展资料(如教育)。生存资料往往也是一种必要的生活资料,在享受资料上则是工人有可能享受一小部分享受资料,其主要消费主体为资本家。
马克思对消费结构划分,主要是为了对工人和资本家的消费结构进行对比,马克思认为无论从何种角度划分消费资料结构,工人阶级一般都是处于必要生活资料消费阶层中,而资产阶级则是奢侈消费资料、享受与发展消费资料的主要消费主体。工人阶级与资本家之间的这种消费结构差距主要是由于资本家能够获取工人的剩余价值。
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首先在消费与生产的关系上,马克思认为消费有着重要的反作用。一方面,是消费创造了生产,正因为人们在观念上有某种需求才会有动力去生产,另一方面也是消费行为使得产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产品,因为产品只有在消费这一过程中才能体现出其价值,如一件衣服只有被穿,才实现了衣服的价值,也才能成为衣服。马克思同样认为生产也决定着消费,因为只有生产,人们才有消费的材料,而且生产也决定着消费的内容与方式。
其次在消费与分配的关系上,马克思提出消费是分配的结果的观点。他认为消费资料的结构不同实际上是由生产条件决定的。例如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物质条件主要为资本和地产,而这些一般都掌握在非劳动者那里,而在生产条件中,工人阶级一般只是拥有人身条件,也就是劳动力,这种生产条件决定了其在分配上的差距,而分配的不同也就决定了其在消费结构上的差距。
最后是在消费和交换的关系上,马克思认为交换是生产和消费中的一个中介要素,其主要包括销售和购买两个环节。当商品结束了售卖环节,其便进入了消费领域。马克思认为消费制约着产品的流通规模,与此同时,流通的广度也决定着消费的规模。
消费信贷理论。马克思将消费信贷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分期付款、赊购赊销以及消费贷款。在马克思消费理论中,消费信贷具有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消费信贷使得消费主体可以使用较少的资金实现较大规模的消费,这能够节约货币并促进消费,但另一方面,消费信贷往往需要以信用和财力为担保,而这种资质往往是拥有较多资本的人具备,这就导致富人才能够拥有信贷消费的资格,而没有资本的穷人无法获得,这加剧了不同阶级的矛盾。
马克思的消费理论虽然没有专门论述消费信贷的风险,但其提到了信用风险,而消费信贷正是信用的一种。马克思认为信用活动使得买与卖之间存在较长的分离时间,这为投机提供了可能。信用存在这种风险是源于货币本身作为支付手段时存在着内部矛盾,因为当货币在各种支付活动中相互抵消的过程中,货币只是一种观念货币,其主要起到的是价值尺度或计算货币的功能,但在实际的支付活动中,其又必须是绝对的商品。当市场出现波动时,人们往往要将观念的货币转换为现实货币,在转换之间便可能出现货币危机。
消费观理论。马克思在论述消费理论时,并没有专门提出消费观这一概念,但从其对资本主义消费的批判中,可以看出其对于消费的态度。
首先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的奢侈消费持批评态度。马克思从历史主义角度出发,认为古代国家的灭亡正是由于疯狂的过度消费,而在近代即便封建制度已经崩溃并被资产阶级所取代,但那种享乐主义并没有消失,并在资产阶级中体现为一种奢侈消费。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这种奢侈消费仅仅是一种短暂的、放纵的个人行为,其将他人的劳动看作毫无价值的存在物,这是对人本身的一种蔑视,是对维持他人生存的物的任意践踏。
其次马克思还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不公平消费提出批判。马克思在对工人的消费水平进行调查时,发现工人因为贫困而营养缺乏十分严重,而另一方面马克思也看到了资产阶级在消费中的奢侈与浪费。资本主义社会的这种不公平消费明显地反映了社会贫富差距巨大的状况。这种贫富两级分化的状况是由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资产阶级要想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必然要压榨劳动工人的工资。
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当代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生产力在快速提高,社会的产品也不断丰富,但人们的消费需求也不断提高。在这种背景下,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重视消费,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消费的研究,对于今天仍有指导意义。
首先,马克思消费理论肯定了消费对社会生产的作用。马克思在研究消费之时,对生产、分配、交换以及消费整个环节都进行了界定与辨析,这一过程贯穿在经济发展的始终,因此也可以说,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每一个环节必须相互配合协调,整体推进。在这一过程中,消费可以看作是目的,只有完成消费,产品也才能成为产品,而同时消费也可以看做是这个环节的开端,正因为有消费的需求,才会有生产,进而产生分配与交换。因此可以说,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若消费不足,则可能交换与消费行为就不会发生,生产就不能全部实现。由此可见,消费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必须重视其消费。而消费也同时受到整个环节其他要素的影响,如生产环节决定了消费的对象、动力与方式,分配结果决定了消费规模的大小、结构层次与消费的内容,流通环节也影响着消费的速度与规模。因此,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是互相影响且环环相扣的。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其会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来对生产、分配、交换以及消费这几个环节的侧重进行调整,但总体来看,这些环节必须具有协调性,否则一国的经济必然要出现更深层次的问题与矛盾。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消费理论对于如何推进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
其次,马克思论证了消费信贷对于扩大消费的作用。马克思认为消费信贷对生产和消费有着明显的刺激和扩大的作用。在收入分配格局不变的情况下,消费信贷能够促使消费者突破其自身收入分配的限制而进行更高水平的消费行为,也可以说消费信贷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收入分配格局。一个国家对于生产或消费的重视,也会引起信贷的变化,若国家在一定时间内是重视消费,那么消费信贷会在银行信贷中占据更大比例,相反,如果国家重视生产环节,则信贷中会有更多的生产信贷。因此,要想观察一个国家消费与生产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从银行中的消费信贷与生产信贷的比例而看出端倪。此外,马克思在消费理论中也提出了信贷所存在的风险,因而一国的消费信贷需要保持在一个安全规模内。马克思主义有关消费信贷的理论对于今天如何调节消费信贷与生产信贷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价值。
最后,马克思有关消费观的理论也具有重要价值。从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奢侈消费的批评中可以看出其提倡的是节俭消费,从其对资本主义社会消费贫富两级分化现象的批判,可以看出其倡导的是社会的公平消费。所谓消费观就是人们对于消费的一种观念,每一个社会个体受周边环境的影响以及自我主张的不同,其都会有着自己的消费观,但在社会的公共经济背景与文化背景下,一个社会往往会形成具有某种特征的共同的消费观。而对于社会发展来说,过度奢侈或过度节俭的消费观都是不利于整体上扩大消费的。消费观念影响着一个人的消费行为选择,将会对社会消费结构与消费规模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探讨马克思有关消费观的理论,能够指导现实社会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马克思消费理论对于扩大消费的启示
第一,改革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消费需求是否扩大从根本上是由消费能力决定的,而社会个体的消费能力是由收入分配决定的,因此,要扩大消费就必须增加人们的收入分配。
从我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来看,2000年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为52.71%,而到2011年这一数字下降为47.04%,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也在不断下降,由2000年的32.17%下降为28.1%。这种分配趋势显然是不利于我国消费的扩大。因此要想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需要对收入分配制度进行一定的改革。首先要提高劳动收入的水平,国家可以通过调整企业的工资增长机制与决定机制来提高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要根据社会消费水平的变化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其次还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为此,国家需要对政府、企业与居民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作出一定的调整,适当提高居民的收入,降低政府与企业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一方面政府可以将更多的财政收入投入到社会公共服务之中,为社会个体生活提供便利,降低其生存成本,进而增加其消费能力,另一方面政府要减轻企业与个体的税收负担,如提高个税起征点等措施,也能增加个人的收入,使之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消费。
第二,促进流通业的发展。马克思消费理论中对消费和交换关系的辨析表明,流通的发展也影响着产品的实现速度与范围,因此发展流通业也有利于扩大消费。
目前我国的流通业发展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即东部流通业较为发达,而中西部则较为落后,这直接影响了中西部地区产品的进入与流出,限制了当地的消费发展。从流通业自身的发展来看,我国的流通业组织化程度低,虽然企业众多但都规模较小,这提高了流通业成本,这一成本无疑成为商品价格的一部分,这也就增加了居民的消费成本,制约了我国消费的扩大。因此要想刺激我国的消费规模,需要有现代化的流通企业进行支持。
要促进流通业的发展,首先要充分重视流通业的地位,流通业是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其不仅影响着生产的速度与规模,也同样决定着消费的效率、内容与方式,因此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从政策上支持流通产业的发展。其次要完善我国的流通网络。针对我国中西部流通业不发达的情况,需要改善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为流通业的发展打下基础,而要想从根本上发展其流通业,还需要发展当地的经济,提高其消费水平,进而产生流通需求。最后是要鼓励流通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之能够规模化经营,进而降低流通成本。
第三,健全消费信贷体系。马克思消费理论指出,消费信贷可以促使消费者在本身分配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提升自身消费水平,因此要扩大消费,需要健全我国的消费信贷体系。
首先要扩大消费信贷的有效供给。银行可以增加消费信贷的资金供给,长期以来我国银行的信贷对象往往是企业,没有重视居民的个人信贷供给,这限制了我国的消费信贷规模,因此要想消费信贷刺激消费扩大,前提便是要有充足的消费信贷资金供给。其次我国应该丰富消费信贷的品种,消费信贷的品种应该随着社会消费结构的升级而不断变化,我国的消费信贷种类目前是局限于汽车、住房等,这主要是涉及住、行的生活需求,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消费结构更加多元且不断升级,为此消费信贷也应该关注旅游、保健、医疗等领域。最后,要鼓励更多金融机构进入消费信贷行业。目前我国的消费信贷主要是由几大商业银行在提供,这必然使得消费信贷的规模受到限制,因此我国可以制定相关的政策来鼓励更多类型商业机构的加入,这样消费信贷的资金才会更加充足,产品类型也将更加多样,我国的消费信贷也能够获得较快发展,从而有效刺激消费。
此外,还应该通过加强宣传、完善信贷服务等手段来增加消费者对消费信贷的需求,这样才能切实扩大消费信贷的使用。与此同时,国家也应该完善对消费信贷体系的监督,预防消费信贷可能出现的货币危机。
第四,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马克思消费理论充分认识到消费观对一个国家消费市场的影响,如社会的整体消费观以节约为主,那么其消费规模很难大幅度提高。目前我国的消费观仍是以节俭观为主,这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与收入水平都有密切联系,但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也出现了奢侈消费的观念,部分社会高收入者与暴富阶层存有奢侈消费行为,但这并不是我国社会的主流。此外我国还出现了绿色消费观,面对资源枯竭与社会环境恶化,部分消费者开始崇尚生态消费与绿色消费。
消费观能够直接影响社会个体的消费决策,因此其对一国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等都有着重要影响,要扩大我国的消费需求,需要树立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水平的消费观:首先要在我国倡导适度消费的消费观,即不过度节俭也不过度奢侈,社会个体能够根据自身的经济水平来把握消费的尺度。虽然我国的文化传统以节约为主,但过度的节约往往促使居民将个人财富变为银行储蓄,而在我国消费信贷并不完善的情况下,这些变为储蓄的社会财富大都会经过银行系统转化为社会投资而非消费,这必然会降低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而奢侈消费是一种对社会财富的过度浪费,任何一个发展阶段都不应该提倡这种消费观念。其次,要在我国推动公平消费观念的形成。我国在进入转型期以后,贫富差距的分化所带来的社会矛盾愈加凸显,而消费的差距也是社会矛盾之一,因此要扩大我国的消费还需要解决消费不公平的现象。消费的差距主要是由分配收入的不平等造成的,因此我国要想树立公平消费观,需要对现有的分配体制进行一定的干预,缩小社会个体间的收入差距,这是保证消费公平的前提。此外国家还可以通过税收等手段来改善消费的不公,例如对奢侈消费征收更多的消费税等,这能有效缓解因为收入差距大而带来的消费差距。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政治理论教学部)
责编 /许国荣(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