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冬
政府在经济恐慌中承担着“防火墙”、“救火队”以及“稳定器”的责任,而政府能否担负起这些责任,取决于其掌握和动员资源的能力以及行动的时机选择。
最近一轮的股市风云,让许多人切身感受到恐慌的冲击,从全民狂欢到惊恐万分,信心的丧失单靠个人的力量无法阻止,更不用说各种貌似理性的分析了。尽管充满争议,但是政府的介入,无疑有效限制了股市恐慌的继续升级和扩散,避免了更大规模的连锁反应。
恐慌是一种突然出现的、无法用理性或逻辑进行疏解的害怕情绪。有人群聚集的场所,恐慌产生的后果更为可怕,每个个体的求生冲动产生的混乱局面,会摧毁任何可能形成的组织性救援。正因如此,许多大型公共活动都需要精心做好预案,并将人群进行分割管理。
经济领域、社会领域以及政治领域的恐慌,其发生和扩散机制更为复杂,至今没有一种理论能给予充分的解释。而互联网在恐慌发生时的作用,更超出了现有管控体系的预想,往往会将青萍之末瞬间变成巨浪滔天。因而,恐慌的管控变得日益重要。
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用强劲的投资拉动实体经济的方式,有效地限制了国际恐慌的传染蔓延,躲过了一劫。在这次股市危机中,中国再次利用国家的经济实力以及经济动员能力,避免了问题的进一步恶化。这两次危机足以说明,政府在经济恐慌中承担着“防火墙”、“救火队”以及“稳定器”的责任,而政府能否担负起这些责任,取决于其掌握和动员资源的能力,以及行动的时机选择。
中国处于全方位变革的过程中,各个领域以及各个地方都容易出现恐慌性事件,并产生快速的传染效果,政府的管控能力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要高度重视恐慌性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合理有效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开放型经济建设的大背景下,本次股市引发的恐慌值得深刻反思。就政府的作用而言,起码有三个启示:
首先,尽管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但是政府依然要发挥重要作用。政府与市场是现代经济的一对基本关系,各国的经验表明,二者既不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也不是月出日落的替代关系,而是你中有我的互动关系。没有高质量的政府,就不可能建立起有效的现代市场经济,而没有有效的现代市场经济,就不会产生高质量的政府。在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的过程中,政府更要学会如何选择合理的参与领域、合适的介入行为以及适当的干预时机。这是对政府的更高要求。
第二,政府在鼓励每一种创新的同时,都要充分评估创新带来的后果,并做好应对。政府在本质上是保守的,这是维护基本秩序的需要。但是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创新,政府要为创新提供条件和支持,也要承担创新产生的后果乃至代价。经济社会生活越开放,政府所掌握的应对资源和工具越相对有限,因此,政府就更需要变革自身,提升能力,平衡好创新与秩序之间的关系。
第三,政府应对各种恐慌和危机最终依靠的是信用。在经济恐慌中,政府依靠的是货币发行信用;在社会恐慌中,政府依靠的是公共安全信用。这些具体的信用共同构成了政府的合法性。如果这些信用在恐慌中使用的合理有效,不仅会消除经济社会生活中恐慌的蔓延,而且会提升政府的合法性,进而增强政府在具体领域的信用度。但是,如果政府过度使用这些信用,也许能解决个别的恐慌,但会侵蚀政府的整体合法性。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充裕社会中,政府要深刻地思考和践行此种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