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峰
周末,我们一家三口去饭店吃饭,就座后点完餐,只等服务员上菜。
吃饭的客人有些多,我们等了一会儿还没上菜。我和妻子并不着急,反正周末没什么事,慢慢等吧!可儿子等得不耐烦了,跟我小声嘟囔:“爸爸,还没有菜啊!”我安慰他:“你看吃饭的客人这么多,咱得等人家做好了啊!别着急,再等等,就有菜了。”儿子只好等,眼巴巴地盯着别人餐桌上的饭菜直咽口水。
又等了一小会儿,我们这边还没上菜,桌子上空空如也。儿子终于失去了耐性,恰好一位女服务员端着一盘菜向我们这边走了过来,儿子以为是我们的,谁知服务员从我们桌旁经过,径直送到了下一桌。儿子由希望变失望,由失望到绝望,竟然“哇”的一声大哭起来,边哭边喊:“我要吃饭,我要吃饭……”立即引来众人侧目。
一时间我十分尴尬,一边心里抱怨儿子:你咋连这点儿等待的耐性都没有呢?一边揽过儿子安抚:“别哭别哭,阿姨再端出来的菜就该是我们的了……”
儿子耐性差,等待等到“崩溃”的情况并非这一次。
儿子喜欢遥控小汽车,有一天让我带他去超市买。一番挑选后,儿子选中了一款,可服务员却说,那款遥控汽车就剩那一辆了,因为有损毁,不能卖,过几天就会上新货。
服务员本是好意,怕顾客吃亏。我想那就等几天再来买吧,可儿子一听不干了,非要当时就买,还说那位好心的服务员是“坏阿姨”。
儿子缺乏耐性,撒泼“骂人”的德行,让我脸红无奈,只能用“小孩子,别跟他一般见识”来帮他开脱。
我曾经以为,小孩子都像我儿子一样,不愿等待,没有耐性,可有一天,有个孩子的表现却让我明白,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没有耐性。
那天,同事大李和我一起去新华书店为单位报订书单。大李的儿子小冬因为在家没人照看,被大李带在了身边。
小冬很喜欢看漫画,到了书店,便自个儿跑到放漫画书的书架前找书看,我和大李则安心地跟书店女经理洽谈。
过了一会儿,小冬拿着一本漫画书走了过来,拉拉爸爸的衣襟说:“我想买这本书。”大李接过书放到一边,说:“刚给你买过一本漫画书,想要再买一本,得等几天。”我深感意外:孩子要买东西,还能拖延?书店经理似乎也有些意外,拿起那本书递给小冬说:“宝贝儿,阿姨是书店的经理,你喜欢这本书就拿去看吧,阿姨送给你。”
小冬接过书,看着他爸。大李却坚持自己的决定,说:“随便拿人家的东西不礼貌,过些日子爸爸给你买。”
到手的书却不能“拿”,依我判断,小冬肯定会像我儿子一样立即“崩溃”,号啕大哭。可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小冬不但没有崩溃,更没有哭,而是很有礼貌地对书店女经理说:“谢谢阿姨!过几天我爸会给我买。”然后自己把书送回了书架。
我目瞪口呆。一个孩子,自己喜欢的书不能立即买到手,却不哭不闹,居然有这样的孩子?事后我跟大李请教:“小冬要买书,你不给买,他不哭也不闹,咋这么听话啊?”
大李笑笑说:“是我刻意培养的。生活中会有许多事情需要等待,孩子若没有等待的耐性,是不行的。”
“那你是如何培养的呢?”我着急地追问,想从他那儿学一招儿,回头也改造改造我儿子。
大李说:“我用的是‘期望等待法’。简单地说,就是不立即满足孩子的要求,凡事‘等几天再说’。比如那本书,纵然当时就能让他得到,但为了培养他等待的耐心,也要让他等。只有经过等待,才会形成等待的耐性。”
我决定学学大李的办法,培养我儿子的“等待耐性”。
周末我们一家三口外出游玩,恰好遇上堵车,我没有像往常一样避开堵车路段,而是让妻子驾车,我到后排陪儿子玩游戏。尽管路上被堵的车排起了长龙,几乎挪不动,但儿子没有像以往一样“等得发疯”“等得崩溃”,而是在我的陪伴下“享受”着堵车时光。前后堵了40分钟,我通过陪伴,不但给儿子心里种下了“等待”的种子,还让儿子明白了,可以通过自娱自乐,享受等待的时光。
逛超市,儿子看到一种美食,要买。以前我会立马掏钱买下来,可这次我却“狡猾”地跟儿子说:“宝贝,爸爸忘记带钱了,下次再来买好吗?”儿子立即有“崩溃”的倾向,我赶紧走开,心里想,反正我不会立即给你买,要让你等待。
我一走开,儿子倒不“崩溃”了。原来,他先前的“崩溃”状态都是表演给我看的,说白了,是一种要挟。我也突然明白了,儿子没有等待的耐性,其实是我宠惯的结果。
从此,我更加“狠心”起来,儿子想得到某件东西,我会故意“拖延”几天再满足他的要求。经过一番“磨难”,儿子对“长时间的等待”渐渐习以为常了,不再临场“崩溃”,而是变得有耐性起来。
再进餐厅,就算上菜很慢,儿子也不会大哭了,而是有了安心等待的修养。
等待耐性,其实是孩子自我控制力的体现。有自我控制,孩子才会成长为一个有修养的人。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