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敬国
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起源于古代的茶马互市。唐宋以来,我国西部与北部地区从事畜牧业经济的少数民族,会用马匹等牲畜及畜产品与内地换取茶叶、布帛、铁器等生产、生活必需品。那些比较集中的大规模集市贸易活动场所就是茶马互市。
茶马古道,它来自于先民踩踏或赶着牲畜行走而自然开辟出来的一条道路。这是一条开辟在环境恶劣且人烟稀少地区的,让后人惊诧、疑惑到肃然起敬的交通命脉。
穿越在海拔最高处的“马道”
史籍记载,唐朝中原政权与吐蕃交往时期,茶叶从内地传入西藏,饮茶习俗在藏区从上层普及到民间。茶成为整个高原上的藏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品,藏区对茶叶的需求旺盛。
然而,汉、藏之间的茶马贸易,以及茶马古道的大规模开通与兴起应是在宋朝。两宋时期,官府为对抗北方游牧政权的侵扰,需要大量战马加强和巩固国防。北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官府设立 “茶马司”,还“禁南茶勿入陕西,以利蜀货”,将大量 “川茶与吐蕃部落交换羁縻马”。北宋时,官府每年用川茶交换藏区的马匹达2万匹以上。到了南宋时,马匹每年的交易量下降至1万匹以上。两宋时期,四川年产茶1500万千克,其中至少有750万千克销往藏区。
至元代,官府仍重视对藏区的茶叶销售,曾一度设立“西蕃茶提举司”,由官府统购茶叶。茶马古道的商贸盛况一直延至民国。
传统上,我国西部地区人民所指的茶马古道主要有两条线路,按照它们出发地点的不同,分别被称为“滇藏茶马古道”和“川藏茶马古道”。滇藏线始于云南的西双版纳地区,马帮驮着普洱茶等物资进入四川,继续西行到达西藏东部的昌都一带。川藏线则主要始于四川的成都或康定,一路向西,过巴塘至昌都地区。
昌都是滇藏和川藏两大支线的汇合点。从这里出发,茶马古道继续西进,而后到达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并经亚东一带边境,延伸至印度、尼泊尔等国,连接南亚和中亚,最后分散融合到东南亚、西亚和欧洲。
茶马古道是人类历史上海拔最高、通行极为艰险的一条道路,是一条盘旋在悬崖上的生命线,穿越它就是在拿生命去冒险。
古道的西端一直绵延在海拔三千至五千米的广大区域内,一路要跨越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无数条大江大河。水流湍急的怒江自古就难以行舟摆渡,江上仅架有“溜索”供人们渡河,马帮人都知道这其实是生死的挑战。除了江河的险关外,马帮人还将直面翻越雪山的恐怖历程。纵横交错、艰险拔绝的山脉是一个缺氧的可怕地带,人与牲畜都几乎到了寸步难行的地步……马帮人不时会艰难地行走在上不着天、下不落地,路况最险峻的古道上,只有一步一步跋涉才能最终抵达目的地。
马帮主要的运输工具是骡子,马食量大却卖力少,驮货运输跑长途并不是强项。骡子食量小且灵活,负载能力和行走耐力远胜于马,尤为重要的是它还能走夜路。在茶马古道的西南段主要是以马帮为交通工具,到了青藏高原,尤其是川西和藏区,便出现了牦牛帮,人们利用“高原之舟”——牦牛来驮物运输。在西藏阿里一带甚至还出现了羊帮。
马帮人赶着驮载货物的牲畜,踏上茶马古道,从云南澜沧江内六大茶山到西藏拉萨,要走半年的路程。若到印度,可能就需要一年时间了。
茶马古道在抗战中的贡献
1942年,缅甸沦陷,日军侵犯云南的畹町、龙陵和腾冲,最后一条通往中国战区的滇缅公路被切断了,国外援华物资无法从缅甸运入国内。贯穿滇、川、藏直达印度出海口的茶马古道成了唯一能运送国际援华物资的地面通道,拉萨成为了中国大西南马帮云集的商业枢纽城市。这时,分属藏族、汉族、纳西族、白族、普米族、回族和彝族的马帮组成浩浩荡荡的民间商队,延续着他们世世代代血脉相连的命运,奔波于茶马古道,保证了抗战物资的运输,以及内地与滇、川、藏政治经济的联系,上演了一幕又一幕可歌可泣的壮烈史剧。
那一时期,丽江的大商号纷纷崛起,著名的有仁和昌、达记、裕春和、春和祥等,甚至昆明、中甸、喜洲、腾冲等众多的外地商号也云集于丽江。各家商号均有自己的马帮,一个马帮一般拥有百匹以上的骡子,多的达两百匹以上。“马锅头”是马帮的头领,多为藏人,也有纳西族人。他们必须具有多次出入藏区的经历,身体健壮且有智谋和胆魄。一个好的“马锅头”对马帮的行程安全和商号的兴旺至关重要。
民国,古道贸易最兴旺的那段时期,丽江大研镇白沙街有铜匠50余户。打制的铜器名目繁多、做工精细,如大铜锅、火锅、茶壶、灯盏等,运到藏区都很畅销。而马帮从藏区带回的是山货、药材、毛毯等货物。另有些马帮在拉萨卸下茶叶后,再驮带西藏的羊毛到印度噶伦堡,回程带上来自加尔各答等地的货品,主要是些日用百货,像毛呢、卡其布、香烟、牙膏等,这些都是抗战时期物资匮乏的内地所急需的。
号称“茶马古道第一镇”的鲁史,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是当时滇南通往下关、昆明,北上丽江、西藏直至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咽喉重镇。鲁史至顺宁驿道曾一度成为抗战军需物资的重要供给线。
茶马古道是汉、藏多民族团结的象征与纽带。生死与共,众志成城的信念使各民族商帮聚集在一起。在滇藏运输线上,往来的骡马多达一万多匹,其繁忙景象非今日所能想象。
1945年抗战胜利后,我国对外陆路和海路随之全部恢复,于是茶马古道又回归到了它古老时代的样子,马帮人继续着茶叶和山货的贸易。
茶马古道承载着历史文化
“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1987年,云南大学教授木霁弘和他的大学同学徐涌涛得知金沙江边有一条通往西藏的古道,人称“南方丝绸之路”。1990年,木霁弘、徐涌涛、陈保亚等6位学者经过3个多月的实地考察,合著出版了《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一书,正式提出了“茶马古道”这一概念。
茶马古道作为一条连接内地与西藏的古代交通大动脉,是目前已知亚洲大陆历史上最为庞大复杂的商业道路。虽然茶马古道随着时代变迁,最后从历史的地平线上消失了,但其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却不可低估。
茶马互市的发展和茶马古道的繁荣,促进了川藏和滇藏沿线高原城镇化的发展。如泸定、甘孜、昌都等比较著名的高原城镇就是随着茶马古道的开通、繁荣而相继出现的。又如,康定作为茶马古道上的交通咽喉,在唐、宋时期只是一个架设帐篷的临时露天市场而已。
在这条古道上拥有众多而又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沿线所经过的都是少数民族地区,又是地势最复杂、中纬度海洋性冰川发育良好、地表作用最活跃的高原。沿线高山峡谷,景色壮丽,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为世界上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地方迄今仍然是一块净土,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
茶马古道是中华民族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马帮人在雪域高原奔波谋生的特殊经历,铸就了他们讲信用、重义气的性格,锻炼了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用心血和汗水浇灌了一条通往茶马古道的生存之路、探险之路和人生之路,成了人类非凡勇气和卓绝努力的象征。伴随茶马古道而生的马帮文化、藏茶文化和商贸文化,以及因茶马古道得以相互交融的民族文化,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