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信箱

2015-09-10 07:22:44
摄影世界 2015年3期
关键词:测光感光色温

请问Photoshop显示内存不足的原因是什么?都有哪些解决方法?

使用Photoshop时,电脑提示内存不足是个常见困扰。过去,电脑内存较小,速度慢,硬盘容量小,为此Adobe公司采用了分块存储模式。这实际上是一种不得已的办法。后果是各块图像数据的衔接和协调很容易产生丢失和误差,给使用者带来很大麻烦。从Photoshop CS4开始,采用的是整体就近存储模式,极大提高了图片数据的处理速度和质量,图像损失和误差也大大降低。不过,这种设计当内存即将达到临界值时,需要及时释放内存,否则会造成内存不足的问题。

释放方法有三种:第一,在PS预置里将内存占用率适当提高,视总内存大小设在60%~80%,缓存级别定在5~7为宜。暂存盘设在C盘以外的任何分区都可,大小宜在30G以上,关键是空间要完整,有时候看似硬盘余量很大,但因为放了其他文件,PS运行时不得不在文件碎片的间隔中寻找完整空间,既影响处理速度又浪费空间资源。还要注意两点,一是安装Photoshop的硬盘(分区)尽量不要再装其它文件;二是尽量选靠近硬盘0道的分区,比如D盘安装Photoshop。第二,在Photoshop运行一段时间后,及时查看内存使用情况,如果接近临界值,则存盘文件,最小化Photoshop界面,同时观察内存值的变化,确定是否被释放了。这个方法能释放内存,却无法释放硬盘的虚拟缓存。第三,当内存使用接近临界值时,存盘,退出程序,重新进入,这是彻底释放的方法。

去了一趟北非,回来后发现相机感光元件上有少许灰尘。我们这里离专业维修店很远,可以自己动手清洁吗?

传感器上一旦有了影响成像的灰尘,应该立即进行清洁处理。但需先分辨灰尘区域,你可以先装上镜头,对着干净的白墙,选择好曝光参数拍几张,然后放大查看图片每一部分有无黑点(有时是灰点),记住位置。换一只镜头,再对相同区域的白墙拍几张放大检查。如果黑点没有了,说明前面的镜头内部进灰了。如黑点依然如故,说明传感器表面落灰。此时就需要清洁感光元件,有条件最好送到专业相机维修部门去处理,收费大概200~300元。

对相机不是很了解或没有相关专业技能的影友,千万不要自己动手,否则会弄出大麻烦。如果你本人有一定修理技能,也可以试试自己清洗。具体步骤是

a.准备十分洁净的麂皮和强力吹灰球;

b.准备15厘米左右的长细竹签一支,粗细相当牙签的一半,要求韧性好有弹性;

c.选一间洁净干燥无风的房间;

d.卸下镜头,把快门调到B门,按下快门;

e.对着灯光观察传感器表面和周围结构,熟悉位置,这里注意拍片时显示的黑点位置和传感器实际位置上下左右是相反的,因此确定好位置再观察;

f.镜头接口朝下,用吹气球伸进去对准了急吹,注意伸进的长度要合适;

g.吹完后,略等片刻,让灰散出,然后相机放平,装上镜头,拍几张白墙,在电脑上放大检查,如黑点消失,清洁结束,如还有残留,则如法再吹一遍;

h.遇有吹不掉的,可先把竹签头用刀片削细一些,然后剪极小的一块麂皮(不超过小指甲盖),用细线包扎在竹签上扎紧;

i.扎好的麂皮用清洁剂(镜头专用的)清洗干净晾干,注意手不要触碰(无论手洗得有多干净),再小心翼翼地伸进相机,一边观察一边接近传感器;

j.麂皮头到达位置后,由内向外轻轻擦拭,注意只能朝一个方向,千万别来回抹,一下一下地耐心擦,注意力度要轻,手要稳;

k.擦完后取出竹签,相机卡口朝下再吹几下,装上镜头,拍照检查。

另外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选质量好的无痕胶带,剪一小块(半个小指甲大小),弯成筒状,用细长的竹镊子夹持伸入,到达表面粘附灰尘。位置一定要把握准,而且一片胶带只能轻轻粘一下(不论成功与否)就得换新的,千万不要再去粘第二次。

很多摄影作品的颜色都不是真实的色彩,有的偏黄,有的偏蓝。想知道这样的照片是加了滤镜还是后期制作的?

最终照片色彩与直接拍摄出的色彩不同,既可能是加用滤镜,也可能是后期制作的。

影响图片色彩的因素很多,其中一点很容易被初学者忽视,就是“色温”。“色温”是衡量色彩的标准。举个简单的例子,傍晚太阳快要落下的时候,色温就会偏低,这时候整个大地可能呈现出一种暖黄色或红色色调,这个时候不管你拍什么都会带有一点点红色;而烛光的色温很低,如果在单纯的烛光下拍摄,获得的影像就是偏红黄色;另一方面,日光灯管的色温很高,是偏蓝色的,如果用胶片(或者数码相机的手动白平衡日光模式),就会发现在日光灯下不管拍什么都会是偏蓝色。对于这种“偏色”,肉眼的视觉系统会自动处理,所以不易被我们发现,而数码相机的“自动白平衡”,也会自动校正这种“偏色”。因此,如果将相机的白平衡模式设置为手动白平衡,则很容易得到自然的“偏色”效果。

在传统胶片时代,摄影者广泛使用滤色镜来改变色温,以达到自己需要的效果。但在数码摄影时代,滤色镜的使用大大减少,主要原因之一是用后期软件调整色彩更为简单方便。

拍摄场景色彩单一无法对焦怎么办?

在场景色彩比较单一的环境拍摄,由于景物间的明暗及色彩反差过小,相机自动对焦系统无法对景物进行区分,也就无法完成对焦。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手动对焦方式拍摄。另外,还可以尝试使用单次自动对焦,将对焦点放在与被拍摄主体处于相同焦平面的其他物体上,完成对焦后重新构图拍摄。例如透明的鱼缸与背景反差一般都较小,这时采用自动对焦拍摄就极易造成无法对焦,此时可改用手动对焦,还可以如图中所示使用单次自动对焦对准鱼缸内处于相同焦平面的绿叶,然后再重新构图拍摄。

“白加黑减”使用原则是什么?

“白加黑减”,是指拍摄纯白色或大面积白色景物时,要相应增加曝光补偿;而在拍摄纯黑色或大面积黑色景物时,则要相应减少曝光补偿。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相机的自动测光系统通常是以18% 灰板为基准来测定曝光值,而拍摄纯白色和纯黑色的景物时,相机都会将其认定为18% 灰色进行测光,这样就会使画面中原本的纯白色和纯黑色景物都被拍成灰色。而“白加黑减”的意义在于,确保准确还原场景中景物的真实颜色。

什么时候使用包围曝光?夜景下如何进行测光?

在光线状况比较复杂的场景中拍摄,自动测光很容易出现偏差,此时如果拍摄时间有限,即使是有经验的摄影师也难以迅速决定合适的曝光参数。 这种情况下,采用包围曝光可以增大拍摄的成功率。

夜景测光时需掌握一个原则,当主体亮,背景黑时,需要减曝光补偿值;而主体暗、背景亮则需要增加曝光补偿值。具体曝光补偿数值要视主体和背景的光比和所占画面的面积而定,不可一概而论。在实际拍摄时,可以使用区域测光模式对着主体明暗交接的地方进行测光,然后先拍摄一张,如果太暗就增加曝光补偿值,如果太亮则减少曝光补偿值。而如果曝光补偿已经调到最大值或者最小值还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则可以改变测光方式,例如使用点测光,或者使用手动曝光模式。

弱光环境下,自动对焦的成功率会降低,此时有什么窍门能快速而准确地对焦呢?

以下方法可能对你有所帮助:

1.寻找与拍摄主题距离相同,亮度较高的地方对焦,然后锁定焦点重新构图拍摄。

2.寻找对比度高的边缘对焦。数码相机采用的都是对比检测对焦方式,所以在对焦时寻找对比度高的边缘,就可以有效提高对焦成功率。在对明亮的光源对焦时,也应注意以明暗部分的分界线为对焦中心点,而不是光源的中心。

3.使用相机或闪光灯的对焦辅助灯。

4.使用电筒。如果画面中的光线很弱,而相机的对焦辅助灯又不够强,可以使用电筒补光来辅助对焦,在拍摄时关掉即可。但由于电筒照射距离有限,所以这种方法只适用于拍摄近距离物体。另外,使用电筒会影响相机测光,所以使用AF-L(自动对焦锁定)按键,将测光与对焦分开,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5.用对焦标尺手动对焦。比较高级的镜头都有对焦标尺,可以先预估对焦距离,再根据标尺进行手动对焦,配合小光圈来增加景深范围,也是一种较为实用的方法。

6. 增加景深。使用超焦距可以获得最大的景深,建议拍摄一般风景时,使用广角镜头和小光圈,对焦至无限远。

7.实时取景+放大手动对焦。自动对焦不行,就利用实时取景配合放大画面进行手动对焦。不过这个方法在手持拍摄时不太方便。手部的抖动也会干扰对焦准确性,所以最好使用三脚架。不过如果LCD显示屏太暗,可以先开大光圈、提高感光度,对焦完成后,再调回曝光设定后拍摄。

用相机自动模式能拍出满意的照片吗?

对于数码相机来说,与成像效果有关参数一般包括:感光度、曝光设置和白平衡设置三项。初学者使用最多的就是AUTO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上述三类参数都是由相机自身控制的,不可人为更改。尤其在一些复杂光线条件下的室内或夜晚,自动模式并不容易获得满意的相片,这个时候便需要通过一些简单的手动操作来解决。例如在一些光比较大的环境中,可以使用P档程序自动曝光,并进行适当曝光补偿调节,以达到理想曝光值。在夜晚拍摄时,如果使用自动ISO,相机往往会使用最高的感光度来保证快门速度,带来了严重的噪点。这时就需要根据现场光线情况,适当调高感光度或增大光圈、降低快门速度来应对。

手机与相机拍照最主要差别在哪?能否代替相机?

手机拍照已逐渐成为当前潮流,但就短期而言,还无法代替全画幅和APS画幅相机。尽管现在一些旗舰手机通过多次曝光合成的图像像素达到了5000万以上,甚至超越了数码单反相机,但是像素高并不代表照片质量好,只能代表照片尺寸大。因此,对于拍照而言,画质才是王道。

如果拿目前的手机与APS画幅或更大画幅数码相机进行画质比较,并不具备可比性。无论从内部结构,还是拍摄体验,手机和相机都有巨大差异。首先,由于受体积、重量限制,手机感光元件面积、镜头尺寸都比较小,因此在画质上天生不足,虽然可以借助先进算法和处理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但在高感光度和弱光环境下照片噪点比较明显,而且手机照片分辨率、色彩、宽容度明显不如相机,在强光、逆光下拍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在景深效果上,手机与相机也有明显差异。由于手机感光元件尺寸小、镜头和感光原件的距离很短,没有机械光圈,照片景深效果有限,很难直接形成相机那种明显虚化的效果。只能靠内置软件制作,或用两个摄像头同时拍摄,再用机内软件合成出大光圈效果。另一方面,手机摄影正在飞速进步。2014年,松下推出了感光元件面积达到1英寸的拍照智能手机CM1,刷新了以前诺基亚808使用2/3英寸感光元件的纪录。这款目前最强悍的拍照手机尺寸比主流的智能手机略厚,有效像素2000万,采用等效28mm F2.8的徕卡镜头和维纳斯处理器。相信今年会有其他厂商推出相同尺寸感光元件的智能手机。再过一两年,采用APS-C画幅感光元件的手机也很可能出现。到那时,再讨论手机是否可以替代相机的问题,会更合适。

猜你喜欢
测光感光色温
感光食物,吃了会变黑?
好日子(2022年6期)2022-08-17 07:17:06
学生台灯色温 不宜超过4000K
科教新报(2020年22期)2020-06-11 08:48:29
中国感光学会2019年活动计划表
影像技术(2019年5期)2019-09-10 07:22:44
一种光线方向传感器和采用该传感器的太阳能发电系统
本月话题机内测光系统
影像视觉(2017年10期)2018-01-31 23:20:26
不同种手机测光类软件在林业中的试用探析
基于DALI协议的色温可调节LED照明控制器
相机探秘测光指南
选择合适的色温
一种新型的手动感光胶涂布设备
网印工业(2012年2期)2012-11-16 06:3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