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皮影戏影偶中的雷公形象

2015-09-10 07:22江玉祥
文史杂志 2015年3期
关键词:雷公雷神

江玉祥

目前,中国民间传统皮影戏的演出日见稀少,然而皮影戏影偶的出售在某些地方却形成了市场。市场上出售的皮影戏影偶,有的皮薄如纸,红红绿绿,像剪纸一样,一看便知不适用于演出之用,那是现代民间艺人雕刻的旅游纪念品;有的皮质稍厚,颜色深暗,造型奇特,多为神怪,号称明代和清代古影,索价甚昂,那是当成文物古董在眩人眼目,瞄准的买家多半为外宾和民间艺术收藏者。这样一来,怎样鉴别老影偶和新影偶,便成了当下影戏研究者和收藏者亟待探索的课题。鉴别影偶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一种为:类型比较法,就是从影偶造型,剖析其构图的依据,再从影偶构图依据的时代来确定一件所谓“古影”(俗称“老皮影”)可能出现的年代上限。本文仅以中国皮影戏影偶中的雷公形象来阐释影偶鉴定之类型比较法。

一、雷公的传说及形象的演变

雷(靁),本为空中激电所发之响声。原始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产生对天空中电闪雷鸣自然现象的崇拜、神话和信仰。甲骨文“雷(靁)”字最初含闪电之形,或曰“天火”;故“当雷之击时,或燔人室屋,及地草木”[1];或曰:雷声隆隆,“谓天之怒”,“怒用口”[2],故雷之甲骨文初字从口。又曰“相扣而音鸣者,非鼓即钟也”[3],故殷周铜器铭文雷(靁)字又从田,本为圆圈套十字,象鼓面之形(见图一)。《论衡·雷虚篇》曰:“《礼》曰:‘刻尊为雷之形。’一出一入,一屈一伸,为相校轸(绞紾)则鸣,校轸之状,此象类之矣。”许慎《说文解字》:“靁,从雨畾,畾,象囘转形。籀文靁,间有囘。囘,靁声也。”黄晖注:“古器多以‘囘’为雷,‘囘’即‘回’字,亦取屈伸校轸之义。”刘盼遂案:“‘校轸’为‘绞紾’之借,……是绞、紾二字皆以状雷之出入屈伸之容也。”[4]殷周铜器上的雷纹(囘纹)由此得名。

天能发怒,则天有灵。原始人相信冥冥之中有一个司雷之神。这个司雷之神(雷神)像什么样子呢?从古至今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中所见雷神的形象有雷兽、半人半兽(雷怪、精灵)和雷祖(即人形的雷神)三大类。兹按载籍时间顺序,排列材料于下:

1.《山海经·大荒东经》曰:“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郭璞注:“雷兽即雷神也,人面龙身,鼓其腹者。橛犹击也。”

《大荒东经》这里明明说雷神原是一种状如牛、黑色、无角、一足的神兽(夔),以雷兽之皮为鼓,以雷兽之骨敲击鼓,便发出雷声。郭璞所谓“人面龙身,鼓其腹者”,乃是晚于雷兽的传说,已进入半人半兽阶段。

2.《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史记·五帝本记》正义引此经云:“雷泽有雷神,龙身人颊,鼓其腹则雷。”《淮南子·地形训》:“雷泽有神,龙身人头,鼓其腹而熙。”高诱注:“鼓,击也。熙,戏也。”雷神敲击自己的肚皮,发出声响,以此为乐。

3.雷公一词,最早出现于《楚辞·远游》:“左雨师使径侍兮,右雷公而为卫。”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注雷公句曰:“进近猛将,任威武也。”“近猛将”,近似于猛将,即人形化的神。到底雷公的造型何等模样,王逸言之未详。

4.【东汉】王充著《论衡》卷六《雷虚篇》曰:“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之],若击之状。其意以为,雷声隆隆者,连鼓相扣击之意也;其魄然若敝裂者,椎所击之声也;其杀人也,引连鼓相椎,并击之矣。”“雷公头不悬于天,足不蹈于地,安能为雷公?飞者皆有翼,物无翼而飞谓仙人。画仙人之形,为之作翼。如雷公与仙人同,宜复着翼。使雷公不飞,图雷家言其飞,非也;使实飞,不为着翼,又非也。夫如是,图雷之家,画雷之状,皆虚妄也。”

由王充《论衡·雷虚篇》可见,东汉画工笔下的雷公形象为:“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之],若击之状。”

王充特别以“雷公头不悬于天,足不蹈于地”,“使实飞,不为着翼”,斥“图雷之家,画雷之状,皆虚妄也。”由此亦可知,尽管《楚辞·远游》和《山海经》中有“羽人”、“羽人之国”,那是指“人得道,身生毛羽也”、“羽人,飞仙也”[5],直至东汉时代,画工图画雷公,尚无翅膀。中国传说中的雷公长出了翅膀,据西方学称乃是从印度鹰神迦楼罗那里演变而来的。[6]按照唐罽宾国三藏大德般若力译《迦楼罗及诸天密言经》所说“迦楼罗,天竺方言,唐云金翅鸟”,就是中国的金翅大鹏鸟或大鹏金翅鸟。

5.【晋】干宝撰《搜神记》卷十二:“晋扶风杨道和,夏于田中值雨,至桑树下,霹雳下击之,道和以锄格,折其股,遂落地,不得去。唇如丹,目如镜,毛角长三寸余,状似六畜,头似猕猴。”

6.【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前集卷之八:“处士周洪言,宝历中,邑客十余人,逃暑会饮。忽暴风雨,有物坠如玃(jué,大猴),两目睒睒(shǎn,眨巴眼)。众人惊伏床下。倏忽上阶,历视众人,俄失所在。及雨定,稍稍能起,相顾,耳悉泥矣。邑人言向来雷震,牛战鸟堕,邑客但觉殷殷(忧伤)而已。”(《太平广记》卷三百九十四《周洪》)

7.【唐】李肇撰《国史补》卷下:“雷州春夏多雷,无日无之。雷公秋冬则伏地中,人取而食之,其状类彘(猪)。又与黄鱼同食者,人皆震死。亦有收得雷斧、雷墨者,以为禁药。”

湘西苗族洪水神话中的雷公名叫果叟,虽然住在天上,但却是苗民果本的好朋友,常到他家吃酒饭。据说人吃了雷公的心,可以医病。他被人设计,从屋顶跌下地,被捉住后,罩在大锅内,关在铁仓里。雷公最怕盐,果本准备去买盐来腌死他。后来,雷公从果本子女手中骗得火子,便逃走了。他报复人类,打雷下雨,一连七天七夜,下得洪水滔天。[7]雷公怕盐,看来其原型还是猪一类的动物。至今,苗族杀猪祭祀雷鬼,还忌用盐。

8.【唐】房千里《投荒杂录·雷公形》:“尝有雷民因大雷电,空中有物,豕首鳞身,状甚异,民挥刀以斩,其物踣地,血流道中,而震雷益厉,其夕凌空而去。自后挥刀民居物频为天火所灾。雷民图雷以祀者,皆豕首鳞身也。”[8]

9.【唐】张读撰《宣室志》:“唐长庆中,兰陵萧氏子,以胆勇称。客游湘楚,至长沙郡,舍于仰山寺。是夕,独处撤烛,忽爆雷震荡檐宇,久而不止。俄闻西垣下窣窣有声。萧恃膂力,曾不之畏,榻前有巨棰,持至垣下,俯而扑焉。一举而中,有声甚厉,若呼吟者。而连扑数十,遂声绝,风雨亦霁。笑喜曰:‘怪且死矣。’迨晓,西垣下睹一鬼极异:身尽青,伛而庳,有金斧木楔,以麻缕结其体焉,瞬而喘,若甚困状。于是具告寺僧观之,或曰:‘此雷鬼也,盖上帝之使耳。子何为侮于上帝,祸且及矣。’里中人具牲酒祀之。俄而云气曛晦,自寺中发,出户升天,鬼亦从去,既而雷声又兴,仅数食顷方息。萧气益锐,里中人皆以壮士名焉。”(《太平广记》卷三百九十四《萧氏子》)

10.【唐】张读撰《宣室志》:“唐贞元年(中),宣州忽大雷雨,一物堕地,猪首,手足各两指,执一赤蛇啮之。俄顷,云暗而失,时皆图而传之。”(《太平广记》卷三百九十三《宣州》)

11.【唐】裴铏著《传奇·陈鸾凤》:“唐元和中,有陈鸾凤者,海康人也。负气义,不畏鬼神,乡党咸呼为‘后来周处’。海康者,有雷神庙,邑人虔洁祭祀,祷祝既淫,妖妄亦作。邑人每岁闻新雷日,记某甲子,一旬,复值斯日,百工不敢动作,犯者不信宿必震死,其应如响。时海康大旱,邑人祷而无应,鸾凤大怒曰:‘我之乡,乃雷乡也。为神不福,况受人奠酹如斯;稼穑既焦,陂池已涸,牲牢飨尽,焉用庙为?’遂秉炬爇之。其风俗,不得以黄鱼彘肉相和食,食之亦必震死。是日,鸾凤持竹炭刀,于野田中以所忌物相和啖之,将有所伺。果怪云生,恶风起,迅雷急雨震之。鸾凤乃以刀上挥,果中雷左股而断。雷堕地,状类熊、猪,毛角,肉翼青色,手执短柄刚石斧,流血注然,云雨尽灭。鸾凤知雷无神,遂驰赴家,告其血属曰:‘吾断雷之股矣,请观之。’亲爱愕骇,共往视之,果见雷折股而已。又持刀欲断其颈,啮其肉;为群众共执之,曰:‘霆是天上灵物,尔为下界庸人,辄害雷公,必我一乡受祸。’众捉衣袂,使鸾凤奋击不得。逡巡,复有云雷,裹其伤者,和断股而去。沛然云雨,自午及酉,涸苗皆立矣。”

12.【五代·蜀】杜光庭撰《录异记》:“唐润州延陵县茅山界,元和春,大风雨。堕一鬼,身二丈余,黑色,面如猪首,角五六尺,肉翅丈余,豹尾,又有半服绛视,豹皮缠腰,手足两爪皆金色,执赤蛇,足踏之,瞪目欲食,其声如雷。田人徐俐忽见,惊走闻县。寻邑令亲往睹焉,因令图写,寻复雷雨翼之而去。”(《太平广记》卷三百九十三《徐俐》)

13.【五代·蜀】杜光庭撰《神仙感遇传·叶迁韶》:

叶迁韶者,信州人也。幼年樵采,避雨于大树下。忽见雷公为树枝所夹,奋飞不得,树枝雷霹后却合。迁韶为取石揳开枝间,然后得去。仍愧谢之曰:“约来日却至此可也。”如其言,明日复至树下。雷公亦来,以《墨篆》一卷与之曰:“此行之可以致雷雨,祛疾苦,立功救人也。我兄弟五人,要雷声唤雷大雷二,必即相应。然雷五性刚躁,无危急之事,不可唤之。”自是行符致雨,咸有殊效。尝于吉州市中醉,太守擒而责之,欲加凌辱。迁韶于阶下大呼雷五一声,时中旱,日光猛炽,便震霹雳一声,人皆颠沛。太守下阶礼接之,请为致雨。信宿大霔,雨泽遂足,因为远近所传。游滑州时,方久雨,黄河泛,官吏柀(bǐ,离析)水为劳,忘其寝食。迁韶以铁札长二尺,作一符,立于河岸之上。水涌溢堆阜之形,而沿河流下,不敢出其符外,人免垫溺,于今传之。人有疾请符,不择笔墨,书而授之,皆得其效。多在江浙间周游,好啗荤腥,不修道行,后不知所之。(【宋】张君房编《云笈七籤》卷一百一十二)

14.【宋】洪迈撰《夷坚丙志》卷七《扬州雷鬼》:“上官彦衡侍郎,家居扬州。夫人杨氏白昼在堂中与儿女聚坐,忽雷雨大作,奇鬼从空陨于地,长仅三尺许,面及肉色皆青,首上加帻,如世间幞头,乃肉为之,与额相连。顾见人,掩面如笑。既而观者渐众,笑亦不止。顷之,大霆激于屋表,云霾晦冥,不辨人物,倏尔乘空而去。”

15.【宋】洪迈撰《夷坚丁志》卷八《南丰雷媪》:“南丰县押录黄伸家,因大雨,堕雷媪于廷。扰扰东西,苍黄失措,发茁然,赤色甚短,两足但三指,大略皆如人形。良久,云气斗暗,震电闪烁,遂去不见。”

16.【明】宋濂等撰《元史》卷七十九《舆服志二·仪仗》:

雷公旗,青质,赤火焰脚,画神人,犬首,鬼形,白拥项,朱犊鼻,黄带,右手持斧,左手持凿,运连鼓于火中。

17.【明】谢肇淛撰《五杂组》卷一《天部一》:“今岭南有物,鸡形肉翅,秋、冬藏山土中,掘者遇之,轰然一声而走,土人逐得,杀而食之,谓之雷公。余谓此兽也,以其似雷,故名之耳。彼天上雷公,人得而食之耶?”

从【晋】干宝撰《搜神记》、【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唐】李肇撰《国史补》、【唐】房千里《投荒杂录》、【唐】张读《宣室志》、【唐】裴铏著《传奇》、【五代·蜀】杜光庭撰《录异记》和《神仙感遇传》、【宋】洪迈撰《夷坚丙志》和《夷坚丁志》,至[明]谢肇淛撰《五杂组》,这些多为志怪笔记小说所载的雷公皆为鬼怪,其状似六畜野兽,有的虽是人身,但也只有手足两指(爪)或两足三指;其头或似猪、或似鸡、或似犬、或似熊、或似猴(猕猴、玃);有的长了肉翅(翼),有的却为鳞身;有的身二丈余,有的又长仅三尺许。它们常伴雷电霹雳而出现,常常被人捉住,甚至可像腌猪肉一样被人制伏。总之它们“盖非常鳞凡介之品彚匹俦”[9]的怪物。内中值得注意《元史》卷七十九《舆服志二·仪仗》中雷公旗上的雷公造型已接近明清民间所描绘的雷公,唯“犬首,鬼形,白拥项,朱犊鼻”与后世雷公画像不同。

18.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西游记》《北游记》中的雷神、雷公、雷震子。

从清末学者王闓运,至现代学者张政烺、胡适、柳存仁等,均认为具有道教的背景,佛教的影响,充满了三教归一思想的百回本神魔小说《封神演义》,成书于明朝嘉靖年间。据张政烺先生考证,此书作者是一个开首是儒生、后来做了道士,晚年倾心佛教密宗的扬州府兴化县人陆西星(字长庚)。《封神演义》第十回说,姬昌(文王)在去商都朝歌的路上,至燕山遇见一场滂沱大雨,霹雳交加,须臾云散雨收,日色当空,听见古墓旁有孩子的哭声,众人循声而寻,发现一婴孩“面如桃花,眼有光华”。姬昌大喜,便将其收为第100个儿子。此时,终南山玉柱洞练气士云中子出现,以为“雨过雷鸣,将星出现”,愿意将这个婴孩抱上终南山,以为徒弟。因其雷过现身,取名“雷震”。第二十二回称七年后,姬昌从朝歌逃出,临潼关遇险,云中子派雷震子下山救父,这时雷震子的相貌已变成:面如蓝靛,发似朱砂,巨口獠牙,眼似铜铃,光华闪闪,两胁长出肉翅,手持一条黄金棍。云中子“随将雷震子二翅左边用一‘风’字,右边用一‘雷’字,又将咒语诵了一遍。雷震子飞腾,起于半天,脚登天,头望下,二翅招展,空中俱有风雷之声”。后来,雷震子在姜子牙手下屡建奇功。

“雷震子”,即雷公的儿子之意。第一百回中说,“后来李靖、金咤、木咤、哪咤、杨戬、韦护、雷震子,此七人俱是肉身成圣”。所以《封神榜》中没有他们的名字。

《封神演义》第九十九回“姜子牙归国封神”说,闻仲(闻太师)被封为“九天应元雷神普化天尊”,率领雷部二十四员催云助雨护法天君,这二十四位天君正神是:邓天君、辛天君、张天君、陶天君、庞天君、刘天君、苟天君、毕天君、秦天君、赵天君、董天君、袁天君、李天君、孙天君、柏天君、王天君、姚天君、张天君、黄天君、金天君、吉天君、余天君、闪电神(即金光圣母)、助风神(即菡芝仙)。

闻仲(闻太师),在《封神演义》中的造型是:三只眼,额中那一只神目睁开,白光现尺余远近;身穿红色道袍;坐骑墨麒麟,电眼闪光,驰骋千里;手持一对金鞭,这金鞭原是两条蛟龙化成。双鞭按阴阳,分二气,且有风雷之声。他就是后来中国民间宗教信仰中的雷祖。过去乡村神庙所塑的雷祖身穿红袍,额中有一只神目,同《封神》中闻太师造型别无二致(图二)。雷祖管理雷部,雷部有二十四员催云助雨护法天君,第一员邓天君讳忠,原为闻太师伐西岐路过黄花山收服的邓辛张陶四将之主将。同样成书于明代中叶的吴承恩著《西游记》第四十五回说,邓天君管领雷公(图三)、电母。雷祖→雷部二十四天君→雷公→雷震子,就是这么一张雷神谱系,成了明、清直至近现代中国民间信仰的雷神造型依据。雷祖(闻仲)是人神造型,雷公和雷震子始终是半人半兽的精灵造型

明神宗万历十五年(1587年)以后成书的《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出现了“五雷神”。从该书所附明刻板画图像看,五雷神包括雷祖(或为雷部邓天君)、雷公、风伯、雨师和电母。《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雷公造型为:猴头著冠,身穿官袍,两手笼袖,背生双翅。(图四)

稍后,明余象斗《北游记》第十七回说,雷神庙中的五雷神,皆有姓名,乃是:周昌、赵广、史定、刘泽、裴渐,“要自己相打,才有雷声”。五雷神的主人是雷主,姓邓名成,号为天君,在太华宫住。“天君于庙门大喝一声,手执令牌一照,五雷神跪于天君面前。天君用手向南方一指,指出五个雷公,尖嘴鸡翅,手执尖槌近前,那五位变出真形却只是五个鼓。”[10]原来五个雷神,即五个鼓变化而来。

19.[清·道光]李光庭著《乡言解颐》卷一《天部》九《雷》:“《易·说卦》:‘震为雷,为长子。’乡人雷公爷之称,或原于此乎?然雷公之名,其来久矣。《素问》:‘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道乎?对曰: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焉。’又药中有雷丸,雷矢也。梨园中演剧,雷公状如力士,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持)椎若击之状。《国史补》:雷州春夏多雷。雷公秋冬则伏地中,人取而食之,其状类彘。其曰雷闻百里,则本乎震惊百里也。曰雷击三世,见诸说部者甚多。《左传》曰‘震电冯怒’,又曰‘畏之如雷霆’。故发怒申饬人者曰雷,受之者遂曰被他雷了一顿。晋顾恺之凭重桓温。温死,人问哭状,曰声如震雷破山,泪如倾河注海。故见小孩子号哭无泪者曰乾打雷不下雨。曰打头雷,仲春之月雷乃发声也。曰收雷了,仲秋之月雷始收声也。宴会中有雷令,手中握钱,第一猜着者曰劈雷,自己落实者曰闷雷。至于乡人闻小考之信,则曰又要雷同了。不知作何解。”

李光庭这段关于“雷”的乡俗乡言材料,我最关注的是:清代“梨园中演剧,雷公状如力士,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持)椎若击之状。”可知,清代戏剧舞台上的雷公造型同于东汉王充著《论衡》卷六《雷虚篇》中的雷公形状。

20.[清·光绪]黄伯禄辑《集说诠真》:“今俗所塑之雷神,状如力士,裸胸袒腹,背插双翅,额具三目,脸如赤猴,下颏长而锐,足如鹰鸇,而爪更厉,左手执楔,右手持槌,作欲击状。自顶至傍(膀),环悬连鼓五个,左足盘蹑一鼓,称曰雷公江天君。又塑电神像,其容如女,貌端雅,两手各执镜,号曰电母秀天君。庙中置此二像,乡民然烛焚香,极其诚敬。噫!妄甚矣!雷岂鼓声,电岂镜光哉?好事者图此二像,亦可谓想入非非也矣。”

黄伯禄(1830—1909),江苏海门人,是上海徐家汇天主教会中学术渊博、著述丰富的著名华籍耶稣会士。他撰写的《集说诠真》《集说诠真续编》有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上海慈母堂排印本。他所说“今俗所塑之雷神”,即是他所处的光绪末年,民间雷神庙、城隍庙中所塑的雷公像。清代神庙中的雷公塑像和戏剧舞台上的雷公扮相,给了近代中国皮影雕刻艺人以创作的灵感和模特儿,于是便产生了传统皮影戏中的雷公和雷震子(图五)的影偶造型。

二、传统皮影戏中的雷公和雷震子的影偶造型比较

中国传统皮影戏影偶中的雷公造型约可分为两大类四种型式:

第一大类,北方皮影中的雷公,多为整张亮皮子雕刻的雷公云朵。其中又分两种型式:

1.单刻雷公云朵皮片。其雷公造型完全如《集说诠真》所描述:“状如力士,裸胸袒腹,背插双翅,额具三目,脸如赤猴,下颏长而锐,足如鹰鸇,而爪更厉,左手执楔,右手持槌,作欲击状。自顶至傍(膀),环悬连鼓五个,左足盘蹑一鼓。”

2.五雷神云朵皮片。皮刻云朵上从右至左并排刻着雷祖、雨师、风伯、雷公、电母五位雷部神。其中雷公(图六)造型也是“状如力士,裸胸袒腹,背插双翅,额具三目,脸如赤猴,下颏长而锐,足如鹰鸇,而爪更厉,左手执楔,右手持槌,作欲击状”;唯不见连鼓,可能遮掩于云朵之中。

北方皮影中的雷公云朵,演出时艺人手持云朵皮片在亮子(影幕)后面晃动,伴之鼓声、闪电光,以达到电闪雷鸣的效果。

第二大类,南方皮影中的雷公,系雷公和连鼓分开刻成两件影偶。

1.雷公单独作雷震子用,手足双翅都能活动;雷公和连鼓重叠,贴在亮子背面,可以旋转,伴之紧锣密鼓、闪电火光,演出效果尤佳。川北皮影中的雷公和雷震子影偶便是如此。

2.光董董的灯影把子(上身裸露的影偶躯干)插雷公头,无双翅,这是模仿戏曲舞台上的雷公扮相,成都皮影中常见这种雷公和雷震子影偶。(图七)

以上两类四型中国皮影戏影偶中的雷公造型依据,一是历代神话传说中的雷公形象,二是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的闻仲(闻太师)和雷震子的肖像描写,三是清代以来民间庙宇中塑的雷神像,四是近代戏曲舞台上演的传统神话剧中的雷公扮相。特别三、四两条更是民间皮影雕刻艺人创作皮影画稿的直接依据。

通过文献和影偶实物的类型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皮影戏影偶中的雷公造型时代上限早不过清代,市面上所谓“老皮影”多是清代晚期和民国年间的作品。应该说明的是那些以新充旧的冒牌货不在本文论述之列,那是很容易辨别的,只不过今天我不说而已。

注释:

[1][2][3][4]黄晖撰《论衡校释》卷六《雷虚篇》,中华书局1990年2月第1版,第294—312页。

[5]宋·洪兴祖撰《楚辞补注·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句注,中华书局1983年3月第1版,第167页。

[6][美]霍尔著《东西方图形艺术象征词典》,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5月北京第1版,第96页。

[7]凌纯声、芮逸夫著《湘西苗族调查报告》,民族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93页,第168—171页。

[8]《说郛》宛委山堂藏板120卷本卷二十三,[明]陶宗仪等编《说郛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0月第一版,第四册,第1107页。

[9]唐·韩愈《昌黎集》十八《应科目时与人书》:“天池之滨,大江之濆,曰有怪物焉,盖非常鳞凡介之品彚匹俦也。”

[10]明·余象斗等著《四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月新1版,第205页。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猜你喜欢
雷公雷神
雷公与数学家
“雷神”雄起
雷神出击
雷神太子
雷神太子III
雷神太子
雷公奇遇记
雷公奇遇记之审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