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为二头君长不属同辈

2015-09-10 07:22冯广宏
文史杂志 2015年3期

冯广宏

提 要:据古文献考知炎帝比黄帝高一辈,时为二头君长制,炎帝主政,黄帝掌军,炎帝年老即当让位,旧称禅让;但出现异常情况。后来黄帝利用武力集大权于一身,达到大一统。

关键词:炎黄二帝,二头君长制,仰韶文化。

中国人是炎黄子孙——祖先中南方有炎帝,中原有黄帝;但文献里反映的背景却是炎帝居主导地位,与黄帝不属同辈。这一点,少数史家业已发现。

文献中最早的记载,是《逸周书·尝麦解》周成王祭祀时的讲话,文字古奥,与典谟体裁相近,应该是古远的记录。里面提到邃古有两位君长得到天命,一是赤帝,一是黄帝。赤帝是政治首脑,安排蚩尤和少昊二卿管理天下。但蚩尤想称霸,在涿鹿与赤帝争斗。赤帝斗他不过,才请黄帝出兵,杀了蚩尤:

昔天之初,□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司□□。[1]上天未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曰“绝辔之野”。

“赤”与“炎”字古文形近相通,赤帝就是炎帝。黄帝战蚩尤的原因,是蚩尤认为赤帝没有得到上天的赞许,想驱逐赤帝来取代其位,在原始社会部族议政民主制下,这种情况大概可以允许。古代文献中记述黄帝与蚩尤作战,至少有三种说法:一是因与炎帝同为少典族,应炎帝的要求对抗蚩尤;二是蚩尤制作兵器,对各部落产生威胁;三是蚩尤族压迫民众,施行暴政。这场战事许多文献皆有记载,如马王堆帛书《十大经·正乱》黄帝擒蚩尤,“剥其□革以为干侯,使人射之,多中者赏;断其发而建之天□,曰之(蚩)尤之旌;充其胃以为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腐其骨肉,投之苦(醢),使天下集之”;手段相当残酷。《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蚩尤的失败因素,《尚书·吕刑》言“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史记》说“蚩尤作乱,不用帝命”;皆归结于蚩尤不得人心。《逸周书·史记解》有周成王让左史戎夫讲述上古史事,提供教训:“武不止者,亡。昔阪泉氏用兵无已,诛战不休,并兼无亲,文无所立,智士寒心,徙居至于独鹿,诸侯畔之,阪泉以亡。”这里的阪泉氏,《路史》认为就是蚩尤的族称。只有《管子·五行》称“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指出这一族人善于观测天文,担负的任务是给民众授时。可见原始社会各个部族与共主之间,有效益的纽带,也有利益的冲突。

文化人类学研究指出,在母系氏族制时期,女君管理行政,男君负责战事,财物分配采取民主方式,是为“二头君长制”。过渡到父系社会,初期也实行这种制度,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举尧舜禹禅让为例,“在尧未退位以前是尧舜二头,在尧退位以后是舜禹二头”。据《尝麦解》“□作二后”,笔者以为炎黄二帝并治仍然是“二头君长制”的延续:由部族联盟议会确定大政,炎帝主管行政,属于“一把手”;黄帝专管军事,所以打仗都是黄帝出场。

上古传说炎黄都出自少典一族。《国语·晋语》载有司空季子的讲述:“昔少典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似乎是一辈人,但从《尝麦解》炎帝的行政领袖地位看,他比黄帝资格要老,应该是个长辈。少典应当理解为族名,与有氏族有通婚关系,并不是一个具体人物。

《左传·昭公十七年》载昭公十七年秋,郯子来到鲁国,昭公请教他一些史事。他按照东方部族传说,依次描述各族自己的图腾:“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汉书·律历志》根据郯子的话,推想“少昊受黄帝,黄帝受炎帝,炎帝受共工,共工受太昊,故先言黄帝,上及太昊”,因知太古中原的部族联盟领袖(共主)次序是“太昊·共工·炎帝·黄帝·少昊·颛顼”,作为行政君长,炎帝比黄帝实际上高出一辈。

此外,还有其他的证据。《汉书》引《春秋外传》“少昊之衰,九黎乱德,颛顼受之,乃命重黎”;这就是《吕刑》所说的颛顼“绝地天通”的著名改革行动。《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蔡墨叙述:“夫物,物有其官,官修其方,朝夕思之。一日失职,则死及之”。这“五行之官”皆沿用世袭制:“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木正称句芒,火正称祝融,金正称蓐收,水正称玄冥,土正称后土。“颛顼氏有子曰犁,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故颛顼与共工同辈。再据《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这个共工与颛顼同属一辈,两人才能发生争霸之事。[2]其世系“炎帝·炎居·节并·戏器·共工”一共五代;而颛顼上至黄帝,世系为“黄帝·昌意·乾荒·颛顼”一共四代,仍然可证炎帝要比黄帝高出一辈。

现代考古成果也反映出炎帝主政比黄帝要早。陕西考古发现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陶器,纹饰结构及其风格一般比较简单草率,应是早期纹饰的表现;而庙底沟类型地下遗存相对比较进步,地层层位关系也显示半坡类型要比庙底沟类型来得早。从测年数据上看,半坡类型四个标本的年代是约自公元前4700年至前4290年,相当于炎帝文化;庙底沟类型标本年代是公元前3910±125年,相当于黄帝文化。两者有共同的文化渊源,故有学者认为,在距今6000年前后的中国,拥有一个共同的认知体系。[3]也有学者认为,庙底沟文化兴盛时期分布范围北至内蒙古南部,西至陇东一带,南及汉水流域,东越河南中部。文化因素传播更远,那时黄河流域与周边地区文化面貌空前相类。这种大一统的局面,在史前时期绝无仅有,证明了黄帝统一天下的真实性。[4]

按照二头政治的惯例,在炎帝年老的阶段,应该将帝位让给贤者,可能他恋栈不去,先有蚩尤的争夺,接着则是黄帝以征伐手段取代炎帝的领袖地位,再通过武力形成天下一统的局面。这些过程在古文献中有许多反映,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兵书竹简《黄帝伐赤帝》引孙子的话:“黄帝南伐赤帝,至于□□,战于反山之原,右阴,顺术,背冲,大灭有之。□年休民、熟谷、赦罪。”然后东伐青帝至襄平,北伐黑帝至武隧,西伐白帝至武刚,全都战胜,“大有天下”。经出土后整理的《孙子兵法·行军》提到山、水、泽、陆四种情况,“凡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设想征伐的四帝是四种颜色,遇到四种不同地形,显然是传说不断加工达到整齐化的结果,但其中史实素地是黄帝四面八方都在作战,其传说古老,语言质朴。《大戴礼记·五帝德》孔子说,黄帝“教熊罴貔豹虎,以与赤帝战于版泉之野,三战然后得行其志”,《史记》转录将赤帝写作炎帝,版泉写作阪泉,应即简书“反山”,《左传·僖公二十五年》“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可证,其地在今河北涿鹿县东南。简书《孙膑兵法·见威王》有“昔者神戎战斧遂,黄帝战蜀禄”的话,神戎即神农,斧遂或作补遂,《战国策·秦策》记苏秦语:“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故蜀禄应即涿鹿。

黄帝与炎帝作战以何种理由,文献中没有明确答案,仅《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文子》:“赤帝为火灾,故黄帝擒之。”《淮南子·兵略训》亦有此语,大概是一种想当然的说法,想象炎帝是个火神,到处点火,实际上上古先民对火非常崇拜。不过黄帝成功地驱赶了炎帝(赤帝),但打得非常艰苦,这应该属于历史事实。《史记·五帝本纪》的说法是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这一段材料采自另一类文献,提法不一样,主要责备神农的不作为。这里的“神农”注家传为炎帝之号,实际上先秦诸子并未将神农氏混同为炎帝,如《管子·封禅》“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虙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神农与炎帝各是各事。《周易·系辞》“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似乎神农时代过后,接着就是黄帝了;《世本》宋衷注有“炎帝即神农氏”语,想是正文也如此说;汉王符《潜夫论·五德志》“赤帝魁隗,身号神农,世号炎帝”,表明秦汉时两个称呼就混合起来了。

《史记》接着叙述“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这些话也表明神农氏并非炎帝,但为了与前文衔接,采取模糊处理,似乎暗示神农为共主,炎帝为诸侯,而黄帝被推戴,这显然与史实相左。下面接言黄帝“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这段文字与《大戴礼记·五帝德》基本相同,反映出战事比较激烈。《列子·黄帝》:“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雕、鹖、鹰、鸢为旗帜,此以力使禽兽者也。”传说训练野兽来作战,实际是各部落的图腾。贾谊《新书·益壤》说“炎帝无道,黄帝伐之涿鹿之野,血流漂杵,诛炎帝而兼其地,天下乃治”。《新书·制不定》又说:“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涿鹿之野,血流漂杵。”在民间传说里这场战争格外残酷。

制服了炎帝以后,《史记》言“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归纳了传说中征伐四帝的频繁出兵。出土文献《十大经·正乱》里有力黑(力牧)讲的话:“战数盈六十,而高阳未夫,涅□蚤□,□曰天佑。”意思说黄帝从事的战役有60次之多,孙子高阳还没有长大,就上了前线,靠天保佑,可见统一天下来之不易。

记载上古传说的文献里,反映了今人所不清楚的史前社会现象——炎黄并治为“二头制”遗存,炎帝担任首脑比黄帝更早,即为显例。“二头制”与“禅让”体制应该是并存的,《汉书·律历志》所谓炎帝受共工,共工受太昊,亦应是“二头制”禅让的结果。如果扩展遐想,远古传说中的女娲、伏羲,或许就是二头君长。这种制度在区域内施行,遗留下一些成双成对的古族,笔者曾戏称为“双子座”,如氐羌、巴蜀、荆楚,都结成难解难分的对子,似乎是二头制遗留的痕迹,值得大家深入研究。

注释:

[1]这两句话里有些缺字,比较费解。《路史·后纪四·炎帝参卢》转录为“乃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小颢,以临西方,司百工。”《蚩尤传》文同,可能《逸周书》原文如此,今本有些阙误。大概起初少昊居于西方,炎帝让蚩尤进驻少昊的领地。

[2]《列子·汤问》:“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淮南子·天文训》文同。其《兵略训》又云:“颛顼尝与共工争矣。”《古文琐语》:“子产曰:昔共工之卿曰浮游,自败于颛顼。”

[3]王仁湘:《关于史前中国一个认知体系的猜想》,《华夏考古》1999年第4期。

[4]宋建忠、薛新民:《北橄遗存分析——兼论庙底沟文化的渊源》,《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5期。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