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呈杰 石豪
1956年生,江苏扬中人。1985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历史及理论专业,获硕士学位。1985年后先后任职于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画研究院、中国美术馆。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中国美协理事陈履生——
副馆长、画家、书法家、评论家、策展人,透过这些称谓可以感受到,陈履生是一个博学多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身上有着一种文人特有的素养、一种画家持有的宁淡。
博物馆的文化基因
2010年,陈履生由中国美术馆被调入国家博物馆工作。对他来讲,既是一个新的开始,也是一个新的挑战。在博物馆工作以来,陈履生以身作则,通过各种形式去让观众了解博物馆、了解中国艺术,了解中国灿烂的文化遗产。在谈到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时,他指出,保护理念、公民素养等在整个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具有主导性影响。不论是大到区域保护和整体规划,还是小到道路修建、碑石保护、雕琢等细节,都能看出一个民族的文化涵养,这些均关系到公民对保护和继承文化品质与遗产的重要性。
从整个人类的发展历程来看,历史留给我们的遗产是弥足珍贵的,它对人类发展与文明都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无论是从考古研究、文化教育、科研开发,还是对外交流等领域,均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与影响。所以保护与继承、发扬中国的灿烂文化遗产,不光是博物馆的工作职责,更是全民的一种自觉意识。
近年来,各地民间美术馆、博物馆,如雨后春笋一般,拔地而起。对此,陈履生认为,私人、民间博物馆、美术馆的出现,对保护与传承经典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从其数量、质量、发挥的功能与作用上来看不容乐观。现在的这种民间的博物馆、美术馆已经成为一个敛财、既得利益者的一个场所,缺少学术研究、公众教育的意义,只是一个交易收藏的实体平台。从中外阿博物馆的发展历程与现实意义来看,陈履生认为,中国的博物馆发展跟国外的一些博物馆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实,博物馆最大的功能就是传播优秀文化、净化人类品格。
陈履生作为国家博物馆的管理者,博物馆的文化属性、文化基因都是继承、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一种软实体的体现,意义非常深远。只有牢记这种基因意识,并推而广之,这才是博物馆真正发挥它的功能的重要一课。
文人的志趣之乐
除了国家博物馆日常工作之外,陈履生还是一位匠心独运的文人画家。他画的山水、梅花均有一种文人怡情、静气脱俗的艺术境界。在他的文人画中可以感受到,悠然、玩乐、自然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他的画正应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文学情趣。也许从小长在扬州,他对江南的山水有着深厚的感情,一组组看似简单的山峰、石头、烟云就把一个个地方画活了。他在画中传达出的思想内涵,是一个文人理想的情怀。
另外,他画的梅花,独绝成风。下笔处梅花直挺而出,细枝入境,笔笔走心,把梅花的清雅劲拔、卓然不群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么多年,陈履生一直以一个文人的姿态在现实中突围,在艺术上修行。也许是梅花的君子品格,造就了他艺术上的成就。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文人的志趣之乐让他在艺术之路上耐得住寂寞的创作,才是他真正的落脚点。陈履生之所以画风给人印象深刻,其实是因为他把一种文化的品味与哲学意味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艺术语境中,文人画的气脉其实是贯穿始终的,这也就是“陈氏风格”的一种特色所在。
其实文人画特别强调绘画的文化意味,陈履生正是秉承着这样的一种笔墨情趣,在绘画上不拘技法,在审美风格上,以突出文人画尚清、尚雅、尚淡、尚逸的艺术志趣,取得了合乎庄子说的“通道为一”的境界。他能将图画的单调充分利用起来,通过运用题款把画面补足,在构图上重视其意趣、韵致,打通了一般文人画家专业性的生硬,将生活情趣诉诸笔端,这是他与其他文人画家不同的地方。
陈履生还是一位理论家、评论家,他在出版社、中国美术馆工作期间,长期从事美术评论以及美术史论等方面的研究,出版有30多部著作。其著作多次获得国家級大奖,在中国美术界其学术成就与地位为人推崇。而且他还亲自主持、策划展览,已成功举办、策划多场国内有影响的大展,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实力策展人。
一个人身兼多职,多重身份的转变,使得陈履生在各个领域均能出类拔萃。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陈履生一路走来,是出于对文化精神的守望以及对文人理想情怀的追寻。
上左:《甲午写腊梅》上中:《为爱低头》上右:《澳门揽胜》下:《律向韶阳变》